专项19综合限时检测(二)建议用时:45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化的稳定性①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②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③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④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⑤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⑥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干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⑦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有删改)1.第④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B.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D.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3.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的。B.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C.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D.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4.分析第②至④段的论证思路。5.在全面脱贫之前,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茧①(节选)费孝通一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二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李义浦②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6.文中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请分析详写的作用。7.请联系《乡土中国》中有关家族、乡土社会特性的说法,阐释⑧段张婶的心理成因。8.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意蕴。9.本文中张婶进丝厂与《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情节刻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加以探究。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季_________,一年轮回往复,年是前一个轮回的结束,又是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年心理。人们有哪些年心理?冯骥才先生认为主要是“祈福”和“辟邪”。“福”是一切生活中好的事情与机会,“邪”是一切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和意外。过年就要在新旧轮回的节点上,送走过去,把“邪”挡住,面对未来,把“福”迎来。这种年心理,大到国泰民安、_________,小到身体康宁、家庭和美,在过年的时候_________地出现了。它是分外强烈的、理想的、热情的。它用什么来表达?用文化。这个文化表达就是过年的民俗。过去中国人过年是从腊八一直过到正月十五;而在这期间,_________的就是除夕。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个神奇的日子。此时家庭生发出巨大的磁力,把一家老小凝聚在一起,儿女对于父母尽孝,道德和情感被又一次得到加强。“回家过年”成了最具乡土情怀和人间情意的一句话。万一你这时身在异乡,回不去家,除夕夜必定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拜年,此时你说话的声音都跟平常不一样,那是民族文化的DNA在你身上“发作”了。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循环往复 风调雨顺 一窝蜂 首当其冲B.周而复始 风调雨顺 一股脑 大有可观C.周而复始 八方风雨 一窝蜂 大有可观D.循环往复 八方风雨 一股脑 首当其冲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希望、梦想、期待把人们充满,站在这个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对着眼前大把的空白的日子B.站在这个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人们被希望、梦想、期待充满,对着眼前大把的空白的日子C.站在这个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对着眼前大把的空白的日子,人们充满了希望、梦想、期待D.对着眼前大把的空白的日子,人们充满了希望、梦想、期待,站在这个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夜连双岁,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9 综合限时检测(二)(原卷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