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8综合限时检测(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安徽淮北地区庙会活动精彩纷呈,有各种歌舞戏曲杂技的表演,还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品。这些小小的民间美术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精彩的乡土艺术画卷,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文化的冲击等,庙会中珍贵的民间美术资源失去原有的地位甚至消失了踪影。民间美术品用简单的材料、日常用的工具表达普通人民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愿望,不事雕琢,不做作,阐释着工艺之美、生活之美和质朴之美。民间美术品的“原生态”使得它得到了百姓的喜爱。当下的庙会中有些民间美术品的天然材质被塑料、化纤、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原有的天然性品质、环保和健康的作用、自然造化的美感基本消失了。此外,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民间美术品,缺乏情感,手艺的精美和创作的灵性消失了。这种作品再精细也不可能称之为艺术。材质的更替和机械化大生产致使庙会中民间美术品的审美缺失。民间美术的传承大多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或者子承父业。传承人是民间美术发展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他们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庙会上售卖民间美术品的多为老年人,当问及他们的子女是否愿意继承这项技艺时,多数老艺人表示孩子们不太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来持久努力学习这些并不赚钱的技艺。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年轻一代普遍产生浮躁情绪,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一些技艺可能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目前,由于民间美术人才匮乏,加之为适应市场需求,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庙会中的民间美术品大多不费心思和精力,套用传统或抄袭他人之作,使得民间美术品缺乏原创性和生命活力,难以赢得今人更多的掌声。(摘编自刘伟《安徽淮北地区庙会中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0年第9期)材料二: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譬如,一个刺绣荷包不仅造型美观,还具有良好的收纳功能;一条雕花木凳,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具备极佳的使用价值。而这些物品上的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小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剪纸、农民画、刺绣、编织、印染、风筝等民间美术形式依然流行,装饰、美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都是普通劳动者(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创作过程呈偶发性特征,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直接表达出来。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传承至今的它,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现代社会,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在于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甚远,却有共通之处。民间美术的传承一直通过“手把手”的形式进行,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创作的,融入了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这份纯粹无华的真情实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目前,在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中国联通的logo“中国结”,设计灵感就来自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盘长结。从古至今,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大都由国家供养,而民间美术从业者却只能自己“刨食”。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的人凭自己的手艺,能够挣得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当机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这些人却被逼到了历史的墙角,陷入生存困境。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当从事民间美术工作无法养活自己时,老艺人便会转行,年轻人更不愿进来。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大量老艺人离世后,民间美术就会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当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可这些人仅仅把民间美术当作兴趣爱好,而前辈老艺人却把民间美术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事业,定位不同,付出肯定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民间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与新的时代环境和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的新的艺术语言。所有这些,导致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摘编自杨晓玲《守护民间美术传承文化根脉》,《光明日报》2022年3月30日)1.下列与“民间美术”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美术是一种乡土艺术,能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B.民间美术所需材料和工具简单,却能创作出体现生活之美、质朴之美的“原生态”作品。C.民间美术要得到发展,最关键的是传承人,目前很多民间美术技艺难以吸引年轻人。D.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作品表达直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是民间美术品逐步消失的根源。B.用塑料、尼龙等人工材料替代天然材料的民间美术品,不管如何精细,都不能称为艺术品。C.借鉴专业艺术机构的艺术家都由国家供养的经验,将有助于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D.虽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从事创作,但只是将其当作一种兴趣,付出不够,创新性自然不强。3.学校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民间美术爱好者,请你依据材料,为民间美术进校园列举几条理由。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红薯,红薯许心龙①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人遐想。②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令人欣慰。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③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④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⑤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⑥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镢头给砍了个稀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亢奋地拿起镢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剐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奶奶不无自豪地说。⑦在我们镇被授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⑧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薯,须臾也不能分割。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⑨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期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⑩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选自《金山》2021年第7期)4.第①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5.小说花了不少笔墨写五叔、二伯、二孙子,请分析其对刻画奶奶形象的作用。6.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红薯,红薯”不能改成“红薯”,请对此作评析。7.奶奶与红薯的关系和《乡土中国》中所述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下面材料加以探究。(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中国》三、选择简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 )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如鲁四老爷)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8 综合限时检测(一)(原卷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