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05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安安的吊脚楼林盛青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美术。老师让画花鸟。安安从文具盒里拿出水彩笔,俯在桌上专心致志地画起来。站在讲台上,留着齐耳短发的女老师,朝着安安大声说,安安,不要又画你的破吊脚楼。女老师的话,安安懂,全班同学都懂,因为,每次不管老师布置画什么,安安都只画吊脚楼。安安画的吊脚楼,是有楼有窗的那种。一楼是煮饭、吃饭和爷爷住的地方。煮饭的灶头是石头砌的,上面安着一口大铁锅。饭桌是方板做的四方桌,四根长板凳,围桌而放。坐在桌边的人,安安有时画四个,有时画三个,有时画两个,最少时画一个。画四个的时候,就是爷爷、爸爸、妈妈、他自己都在。画三个的时候,是妈妈不在。画两个的时候,是爸爸妈妈都不在。画一个的时候,就是只有爷爷一人在。这得依他心情而定。次数画得最多的,是三个人在。不在的妈妈,他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这次,安安在餐桌周围画的又是三个人。画完最后一笔,一滴凄凉的泪从他眼眶里冒出来,落在了图画本上。他又想妈妈了。至今,安安也没有见过他妈妈。从能走会说起,安安就问他爷爷,妈妈咋个还不回来?之前,安安爷爷无数次地告诉他,你妈妈和爸爸在广东打工,过年就回来。于是,安安就一年一年地盼,可怎么也盼不回来妈妈。去年,读四年级的安安问爷爷,是不是妈妈不要我了?他爷爷抹了一把泪说,你妈妈不是不要你,她要等你爸建了新房子才回来。安安扫了一眼歪歪斜斜的木房说,我们家不是有房子吗?安安爷爷叹息一声,说,你妈妈不喜好住老房子。安安问,那我妈妈喜欢住哪种房子?安安爷爷说,有楼的那种吊脚楼。安安就不吭声了。在水桶溪,有楼的那种吊脚楼,要有钱人家才建得起。自打知道妈妈喜欢吊脚楼后,安安就开始在图画本上反反复复地画吊脚楼了。离开学校,没有了图画本,没有了彩色笔,安安画不成了,就用水桶溪边的鹅卵石垒。自他从爷爷那里晓得,妈妈是因为住不上吊脚楼才离开水桶溪后,他除了在图画本上画吊脚楼,还在溪边用鹅卵石搭吊脚楼。在这里,他比在图画本上更用心,更卖力。因为用鹅卵石搭的吊脚楼,比图画本上的实在,不光过路的人看得见,妈妈要是回来,也看得见。安安搭建的吊脚楼,全是用他捡来的鹅卵石垒的。许是走得急了点,安安走到他搭建的吊脚楼前,一屁股坐在了沙地上。看着面前的吊脚楼雏形,他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少有的笑意。安安爸爸去年是在除夕那天傍晚回到水桶溪的。安安晓得爸爸要回来过年,而他更希望的是,妈妈也回来过年。最让他按捺不住的是,学校放寒假时他带回了那本画满了吊脚楼的图画本。他要告诉爸爸妈妈,那是他给他们建的吊脚楼。安安爸爸接过安安递给他的图画本时,疑惑地望着安安。安安也不多说,就那么一句,你个人儿望。安安爸爸就用他粗糙的手,翻开了图画本。他在看到第一页上的吊脚楼时,以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有些心不在焉。翻到第二页时,见还是吊脚楼,他没耐心了,随手把图画本扔在了黑不溜秋的饭桌上。安安闷闷地拿起图画本,硬塞进他爸爸手里。安安爸爸有些恼,想发火,但没有发出来。安安爸爸平息心头的怒火后,再次翻看起安安的图画本来。他发现,安安的图画本不光一、二页画的是吊脚楼,整整一本图画本全都是画的吊脚楼。他的手越翻越慢,越翻越沉,最后那页,翻得尤其艰难,就像千万根钢针在刺他的手。翻看完安安的图画本,安安爸爸把目光投向安安爷爷。安安爷爷轻轻地说了一声,是我帮安安说的,他妈妈喜好吊脚楼。安安爸爸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撞击。他忽然明白了儿子画那么多吊脚楼的用意,眼泪就唰唰地滚落了下来。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图画本,伸手把安安牵过来,先是泪眼迷蒙地看着,继而一把将安安紧紧地搂在怀里。年过完了,安安爸爸又要去广东打工了。临走时,安安爸爸用手机给安安照了一张相。拍照的时候,安安眼里,心里,脑子里,全是他想象中的妈妈,所以,照片上的安安一脸灿烂的笑容。儿子,明年我一定把你妈妈找回来过年。这是安安爸爸对安安的承诺,也是安安爸爸说给安安的最后一句话。安安记着爸爸的话,天天盼着明年的年早点来。吊脚楼就要搭好了,安安在想,房间里不能空,爸爸妈妈那间里的大床、大柜子、大穿衣镜、衣架,一样不能少。还有,为了让妈妈高兴,他要把能背诵的课文和古诗,用普通话背给妈妈听。很多次,他在练习朗读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同样的一幅画来,他妈妈坐在吊脚楼窗前,他反背着双手站在妈妈面前,张大嘴巴,背诵着他练了无数次的高洪波的诗《我想》。又到周五。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意外地发现,安安没有在图画本上画吊脚楼,安安画在图画本上,让美术老师感到意外的东西,是一张大床。那是安安心中要安放在爸爸妈妈房间的大床。画完床,他又画大柜子,大穿衣镜,还有衣架,这些物件都是要摆在爸爸妈妈房间里的。另外,煮饭的土灶、吃饭的方桌、爷爷的床、他自己的床,都要画。他早想好了,等放学回家,就把画好的大床、大衣柜、大穿衣镜、衣架、煮饭的土灶、吃饭的方桌、爷爷的床、他自己的床,按照图画本中吊脚楼里的摆设,一一对应摆放在他搭建在溪边的吊脚楼里。到了溪边,他跪在自己搭建的吊脚楼前,取出图画本,开始布置起来。图画本上画的摆设撕完了,安安松了一口气。绕着自己搭建的吊脚楼转了一圈后,他停在了临溪的那扇窗前。他出神地看着窗口,那个甜丝丝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安安,该背书了。安安说,妈妈,我背《我想》给你听。不等那个甜丝丝的回答,安安反背着手,背诵起来。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呵,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沉浸在朗诵中的安安,没有听到远处传来的惊涛轰鸣,更没有看到夹裹着树木、牛羊、家具的巨大山洪,几乎是眨眼间,上游暴发的山洪就把安安和他搭建的吊脚楼给卷走了。呛第一口水时,安安想呼喊妈妈,但是没能喊出来,凶猛浑浊的山洪堵住了他的嘴。在滔滔的山洪就要淹没他时,他看见一只手向他伸了过来。他认出了那是他妈妈的手……(摘自《当代教育》2020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爷爷的话中,可以得知安安的妈妈嫌弃家里歪歪斜斜的木房,只有家里建成了吊脚楼,她才有可能会回来。B.安安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因为在周五的美术课上他只会画吊脚楼,也只画吊脚楼。C.在爸爸回来后,安安把图画本给爸爸的用意在于他想要给爸爸看他画的吊脚楼,想要告诉爸爸他对妈妈的思念,想让爸爸把妈妈带回家。D.笑是安安少有的表情,小说中两次描绘了安安的笑,每一次笑都与妈妈有关。安安“看着面前的吊脚楼雏形”笑了,原因是他成功搭建起了“吊脚楼”,他觉得妈妈回来有了希望。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老师是一个次要人物,文中多次提及周五的美术课,旨在通过描写女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侧面烘托安安的与众不同,使安安这一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B.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高洪波的诗《我想》,是安安为妈妈特意准备的惊喜,诗中的内容更是暗寓着安安理想中的美好生活。C.小说中爸爸回家过年,“他的手越翻越慢,越翻越沉,最后那页,翻得尤其艰难,就像千万根钢针在刺他的手”,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爸爸当时内心的触动与心情的沉重。D.本文是一篇乡土小说,语言朴素自然,大量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深切思念母亲的孩童形象,展现了一位普通孩童的拳拳赤子情,令人动容。3.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文中多次提到“吊脚楼”有何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艺术效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散落在乡间的诗人刘星元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学校的其他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关校长来我们这儿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让我觉得关校长更加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旁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它们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的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成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二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让我受用一生。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温故知新”“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孔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两千多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中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两千多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往往是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有删改)文本二:作家借助作品诠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即便是在万能的想象中“手可摘星辰”的诗人,对自己所置身的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5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原卷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