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 (解析版)

2023-11-14 · U1 上传 · 18页 · 2.8 M

类型10地貌形成塑造观察1.(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1)依据地形剖面线和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画出该沉积岩层顶部的剖面线。(2)假设在①②两处开凿隧道,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应选择哪一处,并说明理由。【答案】(1)(2)②处,因为②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解析】(1)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如图所示:(2)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而①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处,原因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储存地下水,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且便于施工;背斜岩层呈拱形结构,能保证工程的稳定,不易塌方;而且背斜岩性较疏松,易开凿,节约成本。故选②处。2.(2022·浙江杭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某校地理学科小组做的地理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该小组用玻璃制成中空箱体,在风的入口侧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箱体中部放置少许阻挡物。使用电动吹风机向箱体内送风以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尝试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实验中风力不同,观察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2)当停止吹风时,察看沙粒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4)指出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粒径也越大。(2)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颗粒大的沉积近,颗粒小的沉积远。(3)如下图:(4)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解析】本题选择以学生地理学科小组实验作为背景,设置4道小题,主要涉及风沙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1)从大小上看,不同的风力能够携带的沙粒大小是不一样的,风力越大,吹起的沙粒粒径越大;从数量上看,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也就越多。(2)当停止吹风时,从沙粒粒径大小来看,粒径较大的沙粒先沉积,粒径较小的沙粒后沉积;从距离远近来看,粒径大的沙粒沉积的距离近,粒径小的沙粒沉积距离远。(3)沙丘的平面为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图为前缓后陡的三角形。(4)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迎风坡对风力起到阻挡作用沙粒沉积坡度缓;背风坡受重力作用掉落堆积较陡峭。3.(2021·湖南·衡阳市一中高一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高中地理小组同学做了模拟风力作用的实验。实验如下实验器材:1.2米长方形硬纸箱、一捧沙石和一个吹风机。实验现象: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下图示意风力作用实验前后的照片对比实验前                 试验后实验后,小明同学继续探究风成地貌,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1)该模拟实验可以观察到的风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实验结束后箱内的沙石分布规律。(3)该实验操作后,发现存在“实验持续的时间短,沙石移动的动态过程不便于观察:室内粉尘较多”等问题,请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4)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貌为___________,PQ两地相对高度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米。用箭头在图中画出当地的主要风向。【答案】(1)风力侵蚀作用、风力沉积作用(2)颗粒大、比重大的沙石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沙石后沉积(或者:离吹风机口越近,沙石颗粒越大,越远则沙石颗粒越小)(3)增加更多的沙石,同时注意多种类型颗粒沙石的混合;场地宜选在室外开阔的地方、无风的天气。(4)沙丘40<△H<60西风或西北风(按照要求作出图即可)【解析】(1)材料提到“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尘土飞扬证明原来的物质被风力作用侵蚀,离开原来位置;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证明风力减小消失后,风力携带能力下降,沙石沉积下来,所以该模拟实验可以观察到的风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风力沉积作用。(2)从时间上来说,随着吹风机的关闭,风力的携带能力下降,颗粒大、比重大的沙石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沙石后沉积;从空间分布上来说,离吹风机口越近,风力越大,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大多被吹走,较大颗粒沙石位置变化不大,反之,距离吹风口越远,风力越小,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弱,沉积作用明显,较小的沙石颗粒便沉积于此处。(3)针对“沙石移动的动态过程不便于观察”,可以增加更多的沙石,同时注意多种类型颗粒沙石的混合,因为受侵蚀能力的不同,实验结果会比较明显一些;针对“室内粉尘较多”,可以把场地选在室外开阔的地方、无风的天气,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4)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且呈新月形,可知该地形图所示地貌为沙丘。图中等高距为10米,所以P点的海拔为810-820米,Q点的海拔为860-870米,根据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得知,PQ两地相对高度的范围是40-60米。沙丘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可知当地的主要风向为西风或者西北风,然后用箭头在图中画出该风向。4.(2022·浙江金华·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北地区大漠、戈壁、魔鬼城等地貌吸引着无数的探险者,图1是我国西北区域略图。材料二:图2为敦煌地区风向频率统计图。材料三:“雅丹”原意为“陡峭的小丘”,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1)内蒙古自治区自西向东,出现了____植被到____植被的分异,主因是由于____的差异所致。(2)乌尔禾魔鬼城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以风力的____作用为主;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主要以风力的____作用为主。(3)根据敦煌的风向频率图,在图框中画出新月形沙丘的示意图(要求画出迎风坡及风向)。(4)敦煌地区还可能出现哪些风蚀地貌,选择其中一种,在下面方框中画出示意图,并描述其特征及形成过程。【答案】(1)    荒漠    草原(或森林)    水分(2)    侵蚀    沉积(3)(4)风蚀蘑菇示意图特征: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的风蚀岩石。形成过程: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以及风力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自西向东,出现了由荒漠植被到草原或森林植被的分异,形成原因是内蒙古自治区东西跨度大,东侧距海较近,降水较多,为森林草原植被;越向西由于距海越远,降水越少,高大树木不能生长,逐渐过渡到草原,直至降水稀少,植被变得稀疏,形成荒漠景观。因此内蒙古自治区自西向东的植被分异主因是由于降水引起的水分差异所致。(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原意为“陡峭的小丘”,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位于西北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被风携带向东部运移,而在西北形成一些裸岩,戈壁等,被称为雅丹地貌,也被称为魔鬼城,该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以风力的侵蚀作用为主;西北风携带沙粒在向东运移过程中,风速逐渐减弱,携带能力减弱,风沙逐渐沉积,在西部地区形成沙丘地貌;颗粒很细的黄土物质被携带到黄土高原地区,最后降尘,在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深厚的土层,因此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主要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3)由图中敦煌的主要风向为西风,因此新月形沙丘的西侧为缓坡,东侧为陡坡。绘出示意图如下:(4)敦煌地区可能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蚀地貌。风蚀蘑菇是指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的风蚀岩石。绘示意图如下:其形成过程是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由于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都很发达,在强风吹蚀作用下先形成风蚀柱;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再加上近地面风携带的沙石颗粒大,沙石物质多,对下部岩石的磨蚀作用也强,因此在长期侵蚀作用下,就形成了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被称为风蚀蘑菇。5.(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是地壳运动的反映。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沿北回归线的地质剖面。(1)指出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____,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2)简述图中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3)台湾岛为大陆岛,地质历史时期同大陆相连。在下图中绘制岩层的运动方向____,并说明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____。【答案】(1)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2)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3)    绘图如下:    地壳运动,形成断层,台湾海峡地壳下沉,海水入侵。【解析】(1)由图可知,甲处的岩层上拱,是背斜构造。(2)乙处是向斜成山,形成的过程:岩石受水平挤压作用发生变形,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3)台湾岛屿原来与大陆相连,后来地壳运动,形成断层,台湾海峡原来的陆地相对下降,台湾岛相对上升,使台湾岛屿与大陆分离,海水进入,形成台湾岛。6.(2021·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及局部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甲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2)判断乙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在下图方框中画出图中河流沿AB线剖面形态____,并说明其原理____。【答案】(1)地质构造:背斜。地貌:谷地。形成原因:构造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成为谷地(2)河口三角洲乙地入海口处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携带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3)    绘图如下: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从地貌来看,该地地势较低,地貌类型为谷地。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岩层向上拱起的,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形成背斜谷。(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3)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河流在凹岸侵蚀,水深加深。图中A为凹岸,B为凸岸,所以河流沿AB线剖面形态如图所示:7.(2022·山西晋中·高一期末)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实验器材:长方形带风口的纸箱,吹风机、一定数量颗粒混杂的干砂砾、阻挡物。实验过程:电吹风开不同档位,形成大小不同的风,吹向沙堆。实验结果:形成沙丘;砂砾出现分选;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实验不足:实验持续时间短;水平方向颗粒分选性差;室内粉尘较多。(1)指出风力大小与吹走沙砾碎屑物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推测纸箱内沉积物颗粒的排列特征。(2)简单绘制出沙丘示意图,并画出风向。(3)说出针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改良措施。【答案】(1)风力越大,吹走的碎屑物越多。从沙堆至阻挡物,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2)或(3)增加沙石含量;多种不同大小级别的沙石颗粒混合;在室外宽阔场地进行实验(或该换透明密闭性好的箱体)。【解析】本题以实验报告形式作为背景材料,涉及风成地貌的成因、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典型地貌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分析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要求较高。(1)据材料并结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