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必练7: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杲字师回,父正,青州从事。杲少孤,刻志于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为文深僻难晓,后生多慕效之。以荫补太庙斋郎,再迁国子四门博士。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稍迁著作佐郎,出为许、邓二州从事,坐事免。太平兴国初,迁著作郎、直史馆。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太宗壮之,擢知制诰。杲家贫,贷人钱数百万。母兄晞性啬,尝为兴元少尹,居京兆,殖货钜万。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杲闻之喜,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移知寿州,上言:“家世史官,愿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召为史馆修撰,固求掌诰词,帝从之。时翰林学士宋白左迁鄜州,贾黄中、李沆参知政事,苏易螽转承旨,杲连致书相府,求为学士,且言于宰相李昉曰:“先公尝授以制诰一编,谓杲才堪此职。”因出示昉,昉屡开解之。未几,太宗飞白书“玉堂”额以赐翰林,杲又上《玉堂记》,因请备职。太宗恶其躁竞,改右谏议大夫。初,太宗以太祖朝典策未备,乃议召杲。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至宋州,遇朗州通判钱熙,杲问以“朝议将任仆何官”,熙言:“重修《太祖宝录》尔。”杲默然久之。感疾,至京师,旬月卒,年五十六。太宗闵之,录其二子。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惟与柳开善,更相引重,始终无间。不善治生,家益贫,杲端坐终日,不知计所出。(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B.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C.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D.因上言兄老/求典京兆以便养/太宗从其请/杲既至/而晞吝如故/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杲大悔/杲视事逾年/境内不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姑臧,地名,古文在交代人物时经常在姓名前加上地名,表示人物籍贯,汾阳郭昱也是如此。B.秋试,科举时代地方性考试,唐宋为州府考试,明清为省级考试,因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C.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许多年号宣示皇帝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望,大多是四个字。D.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连用,有时表示一个月,有时表示十个月,有时表示十天至一个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杲颇有文名,受到称赏。他笃志于学,能写出深奥难懂的文字,有好多效仿者;他曾带着文章拜谒名流,得到赞许,并被认为如参加科举将录入甲科。B.范杲凭借文才,以求仕进。他上书称家庭世代做史官,希望自己能被召入朝中任修撰,为朝廷撰写国朝大典;他还多次写信要求担任学士。C.范杲无心做事,一心求官。为重修《太祖宝录》,宋太宗召他人朝修撰,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他便日夜兼程赴京,在宋州却被钱熙泼了一盆冷水。D.范杲为人虚伪,至交甚少。他性情虚伪怪诞,与人交往,善于阴奉阳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与柳开是至交,相互推重,关系始终十分亲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俄上书自言其才比东方朔,求显用,以观其效。(2)亲故有自长安来者,绐杲曰:“少尹不复靳财物,已挥金无算矣。”5.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D2.C3.C4.(1)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2)有从长安来的亲戚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5.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因上言兄老”中,“兄老”是“上言”的内容,作“上言”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杲既至”中,“杲”作“既至”的主语,“杲”前断开,排除B;“而晞吝如故”和“且常以不法事干公府”为并列的两件事情,分别独立成句,应在“且”前断开,排除C。整段话翻译为:于是上奏说兄长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哥哥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C项,“大多是四个字”错。古代年号大多“两个字”。故选C。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并打算委以重要职务”错。原文说“杲闻命喜甚,以为将加优擢,晨夜趋进”,说明这只是范杲的主观臆测,不是客观上宋太宗打算委以重要职务。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俄,不久;求显用,被动句,请求被重用;其,自己;效,成效。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亲故有自长安来者,定语后置句;绐,哄骗;靳,吝惜;无算,无法计算,形容多。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找到答题区间,认真分析,归纳概括出答案。本题需要回答“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原文说“及秋试,有上书言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意思是说,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故整合答案为:“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家,因此他没有应试。”【参考翻译】范杲字师回,父亲范正,任青州从事。范杲幼小时丧父,笃志求学,与姑臧李均、汾阳郭昱齐名,写文章艰深冷僻不易理解,许多年轻人羡慕效仿他。因父祖功劳补任太庙斋郎,两次升迁后任国子四门博士。范杲曾拿着文章拜谒陶谷、窦仪,两人都很称赞欣赏他,对范杲说:“如果参加进土考试,应把你录为甲科。”等到举行秋试,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于是没有应试。范杲逐渐升为著作佐郎,外放担任许、邓二州从事,因事获罪免官。太平兴国初年,范杲升为著作郎、直史馆。不久,范杲上书自陈才能堪比东方朔,请求被重用,来显示自己做官的成效。太宗认为他很有勇气,提升他任知制诰。范杲家境贫寒,借人几百万钱。哥哥性情吝啬,曾担任兴元少尹,居住在京兆,经商获利巨万。有从长安来的亲域朋友,哄骗范杲说“少尹不再吝惜财物,已挥霍金钱无数了。”范杲听后很高兴,于是上奏说上了年纪(需要照料),请求主管京兆以便照顾哥哥。太宗准奏了他的请求。范杲到任以后,而兄长依然吝啬,并且经常以不合法的事情干预公府。范杲非常后悔。范杲任职一年多,境内没治理好。转任寿州知州,上奏道:“家庭世代任史官,希望能执正直之笔,写成国朝大典。”被召担任史馆修撰,范杲坚持请求任掌诰词,皇帝答应了他。当时翰林学土宋白贬官鄜州,贾黄中、李沆任参知政事,苏易蠡转任承旨,范杲接连发送书信到相府,请求出任学士,并且对宰相李昉说:“先父曾授我制诰一编,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取出给李昉看,李昉多次开导劝解他。不久,太宗用飞白书书写“玉堂”匾额赐给翰林,范杲又呈上《玉堂记》,趁机请求任职。太宗厌恶他急于进取争竞,改任他为右谏议大夫。起初,太宗因太祖朝廷礼仪制度的策书还不完备,就决定召范杲。范杲闻命非常高兴,认为将提升官职,昼夜兼程快速前来、到宋州,遇到朗州通判钱熙,范杲拿“朝廷决定将任命我什么官”的话问他,钱熙说:“重修《太祖宝录》罢了。”范杲不说话,坐了很久。感染重病,到了京师,不长时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太宗可怜他,录其儿子。范杲性情虚假,喜欢当面赞誉背后说坏话,只有和柳开交好,互相吸引,始终亲密无间。不善治理家业,家境日益贫困,范杲整天端坐,不知道从哪里想出办法。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琵琶仙·中秋①(清)纳兰性德碧海②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③无情,夜寒吹裂。【注】①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这年春天,纳兰妻卢氏病故。②碧海:传说中的海名。蓝色的海洋。也指青天。天色蓝若海,故称。③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以年年如此的青天与时圆时缺的月亮对比,隐藏着作者内心的悲凉。B.“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句,以月夜的清幽反衬突出下句中的“愁”之浓。C.“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描写在花园捉迷藏时躲在井边的梧桐树下的景象。D.“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玉箫无情人有情,即便吹裂玉箫也无法消散作者内心的愁情。2.本词在描写上颇具匠心,请找出两种技巧加以赏析。(6分)【答案】1.C2.①嗅觉与视觉相结合,上阕“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两句从嗅觉和视觉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反衬下句中的思念、孤寂之愁。②虚实结合,上阕“冰轮”“秋香”“清辉”等为眼前实景,引发了作者的思念的愁苦之情;下阕“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为虚写,是词人仰望明月回忆往事,寄托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躲在井边的梧桐树下”错,应是“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井边梧桐的霜叶惊落”。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嗅觉与视觉相结合,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从嗅觉和视觉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结合“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分析,上阕“冰轮”“秋香”“清辉”等为眼前实景,引发了作者的思念的愁苦之情。结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分析,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为虚写,寄托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
新高考语文小题必练7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