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01-07 · U1 上传 · 13页 · 1.1 M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12月月考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周语》记载礼乐之道“媚于神而和于民”“乐以耀德”。考古出土的部分周朝青铜乐器中附有“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据此可知,周朝()A.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B.国家治理中蕴含乐治色彩C.礼乐之道旨在教化民众 D.乐器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材料围绕周朝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搭建情境,通过材料礼乐之道、“乐以耀德”、乐器中存有“和”“协”等可知国家治理中蕴含乐治色彩,B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早期国家治理具备乐的色彩,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礼乐的目的在于稳固统治秩序,且针对的主要是贵族阶层,排除C项;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乐器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东汉《舂米》画像砖。图上有一谷仓,图左有二人并列踏碓;右下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A.官营手工业技术状况 B.自耕农的粮食种植与加工C.庄园经济的协作劳动 D.农业耕作方式的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东汉。根据图片信息“有二人并列踏碓......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东汉庄园经济劳动者协作劳动的场景,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是指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材料没有提到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不是自耕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粮食的加工,不是耕作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3.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和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人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行两税法改革,对居民征税不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居为簿,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城市户籍管理,C选正确;“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B项;宋朝时坊市分置界限才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4.元朝《通制条格·田令》规定:“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喻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时人王恽提及“好斗者丧身之原,健讼者破家之本”。这反映了当时()A.天下息讼、以和为贵价值追求 B.民间调解是基层治理最主要内容C.借助人伦关系来维系专制统治 D.商品经济发展下民间纠纷增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中“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喻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好斗者丧身之原,健讼者破家之本”说明元朝统治者希望通过社长调解来解决民间纠纷,达到息讼的目的,反映出统治者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A项正确;选项需要对比才可以得出,“最主要”表述错误,排除B项;选项“借助人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统治者通过调解来解决民间纠纷,并没有体现出民间纠纷增多,排除D项。故选A项。5.16世纪末,时人感慨“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今满目皆坊刻矣……其屠沾细人,稍有一碗饭吃,死后必有一篇墓志;其达官贵人与中科第人,略有些名在世间者,死后必有一部诗文刻集”。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理学发展强化宗法观念 B.雕版印刷技术的逐步完善C.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D.文化作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末(中国)。阅读材料可知印刻更加便捷,且民众热衷于印刻,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和印刷的进步,人们更容易获取文化作品的印刻,反映了文化作品商品化趋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理学或宗法观念,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坊刻”是指雕版印刷,而不是雕版印刷技术的逐步完善,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汉武帝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材料也未对社会文化进行对比,无法推知谁是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6.乾隆曾下达谕旨“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905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1911年颁布《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语教育。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发轫C.“国语”内涵并未质变 D.国家通用语已全面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通过材料可知清朝的语言政策发生了变化,由一开始的强调满族的主体统治地位,到后期随着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传入,清政府改变了语言政策,而这种政策的改变可以反映出清末中华民族意识的萌发,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晚清时期的语言政策,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排除A项;据材料“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和“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语教育”可知,“国语”内涵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说明国家统一语言,但是不能表明国家通用语已全面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7.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指出唯有国民养成“宝贵时间”“严守工作时间”等习惯,才能使国家民族进步。随后各省陆续开展“守时运动”,并在南昌、福州、汉口等省会城市装设世界标准时钟,试图以此塑造在行动节奏与精神风貌上具有军事化、政治化气质的理想国民。此举意在()A.推行党国一体的意识形态 B.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C.革除陋习以提高国民素质 D.打压各地的实力军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蒋介石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在于试图塑造具有军事化、政治化气质的理想国民,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据此可知,其“新生活运动”是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A项正确;“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督促国民养成惜时等习惯以塑造理想国民,排除C项;此举意在塑造理想国民,并非为了打压各地的实力军阀,排除D项。故选A项。8.邓小平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针对“贵州苗族中地主很少,他们绝大部分种汉人的地”的状况,在苗族群众的要求下,对当地的土改作了特殊规定:“凡是种的土地是汉人地主的,就实行减租、土改,而种的土地是苗族地主的,就不实行减租、土改。”该规定的出台()A.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C.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D.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的“对汉人地主减租、土改,对苗族地主不实行减租、土改”,可知实行了符合少数民族具体情况的政策,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C项正确;根据材料“西南局第一书记”可知材料情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B两项;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9.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实行“多轨税制”。从1994年起,国家将按所有制性质区分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一个,税率统一为33%,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形成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1994年(中国)。阅读材料可知税制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发生在1994年前后,这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初期,为发展经济,政府实行了“多轨税制”,90年代随着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国家需要对税收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中80年代中期和1994年起,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时期,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不是材料中税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内容属于对内改革范畴,不属于对外开放的范畴,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0.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阿拉伯帝国)。材料表明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东西方物品买卖交换繁荣,由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东西方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而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主要表现在对异域文化、种族等的态度,排除A项;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亚非欧的货物不代表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通过商品贸易也能获得,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及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垄断了亚欧间贸易,“垄断”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1.右图是一学者绘制的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一物种的传播路线示意图,图中★处是推测该物种的发源地,虚线代表1492年以前的传播路线,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的传播路线。该物种是()A.咖啡 B.马铃薯 C.棉花 D.小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图中★处是美洲,这一物种发源于美洲,并传播到其他地区,B项正确;咖啡的原产地在非洲,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小麦起源于亚洲,排除A、C、D项。故选B项。12.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永恒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随后,法国宣告推行以“米”为代表的公制度量衡。公制度量衡在法国的产生()A.反映出启蒙与革命的延续 B.加速了大革命时代的到来C.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表明国民的科学素养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法国。据材料“从‘自然’中寻找精准”,“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