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3-11-01 · U1 上传 · 12页 · 50.5 K

2015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5分)1.【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解答】A.“棱”是多音字,可读líng和léng,这里应读作léng;“触”应读作“chù”。B.“绚”应读作“xuàn”;“颧”应读作“quán”。C.“晕”是多音字,可读yùn和yūn,这里应读作“yùn”;“晦”应写作“huì”。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2.【分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解答】A.“附合”应写作“附和”,“不屑置辨”应写作“不屑置辩”。B.“带契”应写作“带挈”,“阔淖”应写作“阔绰”。C.正确。D.“晨羲”应写作“晨曦”,“眼花瞭乱”应写作“眼花缭乱”。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3.【分析】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词语辨析,这些词语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这就要准确知道词语的含义,根据其词义细微差异作出判断。方法上可采用语境检验法、抓关键字法。【解答】(1)创设:指开始建立;创造条件。创意:创新意识。根据语境,句子强调创新的意识,应该填“创意”。(2)只要:表示具有充分的条件,常用就、也、都、便相呼应。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呼应。根据后文有“才”可知填“只有”。(3)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主语为人。迫在眉睫;形容事情非常紧急。句中主语是“家庭教育专业化”,应该用“迫在眉睫”。故选:B。【点评】这道题目所给词语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这就要准确知道词语的含义,类似词组很多,例如:观察、观摩。谨慎、慎重等。4.【分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病句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以采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有整体到局部的判断。【解答】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告别后面”加上“仪式”。B.搭配不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能用“改进”,应改为“提高”。C.表述正确。D.用词不当,“乃至”是表示递进关系,程度较轻,应改为“甚至”。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本题易错点是B项,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5.【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解答】A.无修辞;B.自问自答,答案包含其中,属于设问修辞;C.把“中国馆的外形”比作“金色麦浪”;D.三个“劳动最…”的句式连用,是排比修辞。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6.【分析】本题要结合仿写的步骤来解答。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整体感知文段,分析例句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和语境,看清要求,确定仿写内容;(2)体会所给例句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力求形似,兼具神韵;(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4)注意锤炼语句,尽量与例句达到和谐、照应。【解答】仔细分析例句内容,按照“…是一种…的情感,它像…,…”的格式进行仿写即可;注意内容相近,形式一致,字数相同,还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示例:父爱是一种最博大的情感,它像浩瀚的海洋,包容着一朵朵生命的浪花。【点评】仿写语句时要注意:一是仿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要与例句一致;二是所仿写的句子的内容与提示的内容要构成一个整体,语意连贯,合理顺畅。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家名句的能力。背诵默写功夫在平时积累,要按照教材和考试大纲要求全面掌握,不应该有遗漏。【解答】(1)采菊东篱下(2)随君直到夜郎西(3)恨别鸟惊心(4)留取丹心照汗青(5)谈笑有鸿儒(6)千里共婵娟春蚕到死丝方尽【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放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易错字的写法。8.【分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解答】A、B、C都正确。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这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所以题干中“写出了晚年杜甫的内心感受,他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心生惆怅之情”是错误的。故选:D。【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全面把握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9.【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作品,《醉翁亭记》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作品与作者的一一对应,不要张冠李戴。10.【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本题要结合《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童年》和《朝花夕拾》来理解。【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能力。通过积累得知。A.错在是“鲁滨逊从望远镜里看见三十个野蛮人正在围着篝火跳舞。他们已煮食了一个俘虏,还有两个正准备放到火上去烤,这时他提着两支上了子弹的滑膛枪和那柄大刀往下朝他们跑了去,及时救下了他们来不及吃掉的一个俘虏。鲁滨逊把他救下的这个人起名为‘星期五’”,不是“用顽强的意志和充沛的生命力战胜困境救出了黑人星期五”的。B.错在娶亲高老庄说的是猪八戒。C.应为有善良的“外祖母”像冷酷生活这片黑暗底色上的一线光明,给阿廖沙温暖。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做此类题重点在积累。二、阅读(45分)11.【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和句式。(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原句语句回答即可。【解答】(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如“是故”的意思是因为这个缘故。(2)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第一句要注意关键词“于”“苟得”的意思;第二句要注意关键词“万钟”“何加”的意思。(3)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答案:(1)①感激;②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2)①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②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收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点评】这是一篇课内文言文阅读,相对比较简单。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12.【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和句式。(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解答】(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如“释”是覆盖的意思。(2)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A中都是“都”的意思。B中都是“即使”的意思。C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D中都是“用来”的意思。所以选C。(3)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翻译这句话时要注意关键词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和因为。(4)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从“公正严明”“体恤百姓”等方面来回答即可。答案:(1)①释放;②遮盖。(2)C(3)吕蒙仍认为他违反了军令,不能因为是同乡的缘故而破坏军法。(4)吕蒙是一个公正严明、体恤百姓的将军。(抓住要点,意近即可)译文:吕蒙到达江陵,把被囚的于禁释放,俘虏了关羽其将士们的家属,对他们都给以抚慰,对军中下令:“不得骚扰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财物。”吕蒙帐下有一亲兵,与吕蒙是同郡人,从百姓家中拿了一个斗笠遮盖官府的铠甲;铠甲虽然是公物,虽蒙仍认为他违犯了军令,不能因为是同乡的缘故而破坏军法,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