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4-04-05 · U1 上传 · 7页 · 692 K

2024常德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古代植物遗存分析鉴定表明,在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在发展水平上明显存在着差距,如农作物的种植范围,粟作农业比稻作农业更为广泛,粟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比稻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更快。究其原因主要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存环境的差异 C.统治政策的不同 D.生产工具的区别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这一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A.中央集权的需要 B.传统政治的弊端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经济发展的要求3.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押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子,蝶嬴负之。《春秋》饮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这一判决()A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 B.体现司法公正清明C.符合治国理念的变化 D.完成了律令儒家化4.乡愁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A.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C.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5.宋朝饮茶之风盛行。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写当时的斗茶活动: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如图《撵茶图》中细致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这反映了()A.理学思想渗入茶文化 B.政府推广经济作物C.士人精神的外在寄托 D.山水画的成就突出6.美国学者罗威廉《最后中华帝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种停滞与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清代,更包含整个“传统中国”。这一模式()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开拓了国家疆土C.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D.传播了中华文明7.王韬在《洋务》中指出:“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强。诚能富国强兵,则泰西之交自无不固,而无虑其有意外之虞也,无惧其有非分之请也。一旦有事,不战以口舌,则斗以甲兵。不折冲于樽俎,则驰骋于干戈。玉帛烽,待于境,惟命之从。不然,讲论洋务者愈多,办理洋务者愈坏,吾诚未见其可也。”这论述()A.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主张 B.体现了兴办洋务中的策略性C.对欧美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D.找到了富国强兵的正确方法8.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后,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的形象。然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思想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形象”的变化源于()A.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B.中国外交的巨大贡献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D.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9.如图为1942年丰子恺所绘漫画:《茶店一角》(图中柱子上告示文字为莫谈国事),该作品旨在批判()A.民众漠不关心国事 B.国民党的专制统治C.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D.沦陷区的奴化政策10.如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1951年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1954年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1957年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1978年《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11.如表是中共九大和十二大政治报告的高频词,据下表可知()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经济建设发展人民国家中国领导九大84335288272428121386856十二大128356212312492117775262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B.经济发展开始成为首要C.现代化建设道路全面开创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2.《汉谟拉比法典》中除涉及较多关于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条款外,还有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而古城西帕尔遗址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占巴比伦时期的140多个有关土地买卖合同的泥板文书6这反映了古巴比伦()A.封建经济发达 B.土地私有现象 C.法律体系完备 D.社会秩序混乱13.11世纪,德意志威塞尔、易北河、奥得河等地的最低地区,意大利的伦巴底等地大片的森林、沼泽地和低湿地被大量开垦为农田。这一现象()A.促进了商业发展 B.推动了城市自治 C.形成了民族国家 D.巩固了庄园经济14.16世纪法国小说家拉伯雷《巨人传》中勾画了一位饕餐国王高康大,一出生便不断吞占民脂民膏。1832年法国漫画家杜米埃借助这一形象画下了名画《高康大》(见如图)。杜米埃创作这一漫画意在()A.呼唤新的资产阶级革命 B.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改革C.支持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 D.表达对君主专制统治不满15.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A.已与西方国家建交 B.经济建设的需要 C.和平成为时代主流 D.政权已牢牢巩固16.20世纪60年代后,拉美多数国家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等现象,农业生产严重停滞国内市场发育畸形,70年代后,拉美各国债务严重失控,最终爆发经济危机。与此同时,非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1倍,部分石油生产国经济发展变化显著,国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差异产生的最合理解释是()A.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别 B.民族独立时间的先后C.自然地理资源的区别 D.社会矛盾程度的不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整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材料二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做出历史解释。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当时住在汉口万民后街,21岁,听说黄埔军校在武昌招生,就和表姐、同学4个人一起去报考,也不管家里同不同意。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报考时被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怕死么?你们想发财不?怕死的、想发财的就莫来。”我们4个怀着一腔报国热情,毅然决然报了名,参加了考试。记得当时考试时有80架日本的飞机在头顶轰炸。报考军校的所有学生仍继续坚持在考场镇静考试,为了能考上军校,为了能为国抵抗外敌入侵,哪怕炸死也心甘!材料二1938年,我进入武汉空军第九总站工作,总站长熊产辉,我们同苏联空军并肩战斗。报到后,我们住进机场左边营房中,差不多天天有警报。我们来参加空军作战的,不能躲警报,只能站在作战一线,好在苏联派来了援华自愿军和我们一同作战。苏制飞机的性能很好,士兵士气也很高昂,他们是支援中国的飞虎队。他们比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更早来到中国,为保卫中国跟日军浴血长空。他们中有200多人永远留在了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不被中国的大多数人所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中国人献身的苏联英雄。材料三衡阳这一仗惊动了全世界,我们以少胜多,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打了40几天,本来只能维持最多7天半个月,结果维持了40几天,所以是打得最激烈,最惨的一仗。日军10多万人,我们只有1万多人,我们的武器也比他们差,但我们中华民族确实不畏强暴,不怕死地干到底,民族很强硬,很强大的。当时我们的士兵没饭吃,生活非常艰难,幸亏衡阳城里还留了几千青中年给我们送饭,送菜,送东西来吃。如果说没有当年的老百姓,军民联合来送军粮,那肯定是没有被打死就被饿死了。那个时候真的是弹尽粮绝,没有吃的,也没有子弹。材料四打日军,主要靠的就是坚强,毅力,决心,血和肉,就像我们现在唱的国歌,“把我们的血和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的弹药、飞机、火药都不如日军强大,却战胜了日军。打日军我们死了很多很多人,包括老百姓,大概有2000万人牺牲了。我们是一个被欺负被压迫的民族,从甲午之战开始,这都八九十年了。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打我们,这一次是最后的胜利,彻底战胜了日军。我恰好碰到了这次胜利,这是联合抗日的胜利-以上材料均摘自:湖南图书馆《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流畅)。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成功的城市靠的是什么。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拥有这些功能。一般而言,城市在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薄弱环节,都会损毁其生活,甚至最终导致其衰亡。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全面健康的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科特金:《全球城市史》伦敦城市大事年表(部分)1836年宪章运动开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鼓励改进供水系统和沟道系统1850年英国颁布《公共宿舍法》1853年英国国会制定《首都)烟公害减少法案》1858年“大恶臭年”促使下水道工程的建设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下铁路开通1909年政府颁布《住房与城市规划法》1956年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整编自《历史课标解读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1)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决定城市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进行解读。(要求:史实准确,能对材料中的三个因素合理、全面解读)。(2)根据材料二、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城市化进程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