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03-08 · U1 上传 · 10页 · 53.7 K

机密★启用前西山区2024第三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期,一段名为广西“科目三”的舞蹈在网络中爆火,不仅获得了国内青年群体的喜爱,还迅速走出国门,引发海外观众争相模仿,在社交媒体中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样本。“科目三”究竟有何魔力?究其原因,首先舞姿动感、随性摇摆,这样轻松愉悦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可以无负担地参与这场舞蹈狂欢,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与压力的出口。其次通过无厘头的欢乐方式消解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良情绪,这也恰好契合青年群体“去严肃化、去精英化”的内容需求。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借此造浪,开启“科目三舞蹈接力”等话题讨论,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就这样,在全民模仿和改编的过程中,“科目三”不仅火遍了全中国,还在全球掀起“科目三”的巨大浪潮。“科目三”克服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成为跨越民族、沟通全球的新符号,让全球的网民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科目三”是大众眼中土味文化的典型。这里的“土”并非“老土”,而是“本土”的象征。它扎根于群众生活,鼓励平凡人勇敢表达自我,传递出积极生活、乐观实践的态度。通俗文化也吸引着高雅艺术,当世界拉丁舞冠军克里斯蒂娜和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纷纷跳起“科目三”,高雅艺术借助平易近人的形式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而通俗文化与高雅艺术间又共享着“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特质,雅俗不再遥遥相望,而是彼此接纳,形成了新的艺术视界。置身热烈的狂欢中更需要冷静的思考,“科目三”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存有质疑。尽管其在形式及传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更需要挖掘其隐藏在表征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避免通俗向低俗滑落,让其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涵能够真正扎根大众心田。(摘编自冷凇、杨雅如《“科目三”:全民参与,打造现象级文化传播样本》)材料二:中国古代“雅俗文化观”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它实际上成为剥削阶级的真理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社会主义“雅俗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旧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的观念与方法,科学揭示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雅文化和俗文化是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雅文化是成熟、完备的文化形式,俗文化是不成熟、不完备的文化形式。所谓文化形式的成熟和完备,是指某一精神的或物质的文化样本符合它所属的文化形式公认的规范和要求,代表这一文化形式在这个时代的较高或最高水平,即所谓的经典、传世之作。这里的“经典”不仅是指经典的精神形态的文化,还包括经典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如,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经典饮食文化、烹饪技术,经典的建筑文化、建筑技术,经典的中医文化、中医医疗技术,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文化、高超的手工艺技术等等。所谓不成熟、不完备,是指精神的或物质的某一文化样本虽然包含相应的文化要素,但还处在自发的、初始的、比较素朴状态的文化形式。比如,合乎规范的文章和杂乱无章的文章,样态和结构规范的建筑物和不规范的建筑物,符合宗教规范的寺庙与乡村小庙,严谨规范的音乐舞蹈与随意发挥自娱自乐的音乐舞蹈等等,前者属于雅文化的范畴,后者则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雅文化与俗文化二者相互区别,并有其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文化圈”;在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内,还存在着不同学派流派、不同传统和风格的区别,存在着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区别。但是,无论是雅文化、俗文化,还是不同流派、地域、民族的文化,总归都是统一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和交流。这种联系和交流维系着社会文化的整体统一性。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其一,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源泉和动力,一切文化归根结底都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没有实践就不能深入客观事物的内部发现其内在结构和联系,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没有实践就没有劳动的喜悦、失败的烦恼、情感的升华、人生的感悟;没有实践就没有对自然界的好奇和艺术的灵感。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社会实践本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实践;实践出真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因此,任何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最广大、最普通的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普通人的文化灵感和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是雅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任何雅文化的发展都需要“采风”于俗文化,自我封闭的雅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其二,雅文化是俗文化的飞跃与升华。雅文化形态毕竟不同于俗文化的原生态,也不是所有的俗文化都可以上升为雅文化。由俗文化到雅文化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形态的质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创造过程,有赖于雅文化主体的才华、智慧和辛勤劳动。其三,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任何社会的雅文化总是通过教育、展示、宣传等手段这样那样地影响到俗文化主体,进而影响俗文化形态的发展和提高;即使在相对封闭的“二元文化体系”中,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现代社会,俗文化的提升和发展,正是通过推进雅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实现的。(摘编自王少安、周玉清《两种对立的雅俗文化观论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俗文化与雅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雅俗不再遥遥相望,而是彼此接纳。二者的出发点一致。B.材料一指出“科目三”在形式及传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能挖掘其隐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就能上升为雅文化。C.材料二指出中国经典的饮食文化、经典的建筑文化、经典的中医文化、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文化等等,都可以称之为雅文化。D.材料二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任何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建立在人民实践的基础上。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所以作者坚决反对这种旧的雅俗文化观。B.广场上随意发挥自娱自乐的音乐舞蹈既然包含了相应的文化要素,就可以归为成熟、完备的文化形式。C.不同流派、地域、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统一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之间能发生联系和交流。D.只要通过教育、展示、宣传等手段推进雅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就能促进俗文化形态的发展和提高。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进行设问,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广西“科目三”在网络中爆火的原因。B.材料二运用排比,既突出实践对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增强论证气势。C.材料一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D.材料二第四段从三个方面对雅文化与俗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展开了论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阅读以下材料,试分析雅文化与俗文化是如何进行融合的?在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中,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李白、高适融入西安百姓过新年的热闹场景中,现代人与大诗人隔空饮酒对诗,将春节“在一起”的团圆文化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在岳云鹏与孙越的对口相声中,二人通过“飞花令”的一逗一摔,为观众送来笑声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播了传统诗词文化。总台春晚还把大山里“田野诗班”的孩子们请上舞台,观众从他们亲手创作的诗歌和“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的歌声中,感受到孩子们用眼睛、用耳朵、用情感描绘“年”的浓浓诗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种兰于渚杨清汀兰渚山轻轻一抖,历史歇了个脚,生出兰亭。可不是?①越王勾践种兰,汉人置亭,七八百年才修来的姻缘哩!兰亭,兰亭,就这么静静地等着,终于等来了王羲之,倘若没有他的柔毫轻轻一点,谁还记得?后人偏爱魏晋风流,只知道王羲之和他的那篇《兰亭集序》,于是镶入这块地方,成了徽记。历史忽略了宁有种乎的王侯将相,却青睐《世说新语》中潇酒出尘的一拨子人物。我们这次到兰亭,是名副其实的暮春,比王羲之时的兰亭晚二十来天。天阴,有下雨的意思,但终于收住了。没错,是那个样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南人北相,有魏晋风度。噢!还有那绿,层层叠叠,远远近近,重得湿漉漉,轻得隐约约。我们掉进兰亭的绿色中。我猜想,这大概是自王羲之以来唯一不变的。果然,没有不变的道理。且不说康熙的御笔“兰亭”碑,仍然是康熙,和他孙子乾隆的“祖孙亭”,单说那曲水流觞处,虽有清流而无急湍,要说映带左右,实在是勉强得很——②这处现代人的仿品,虽说有些玩耍的味道,却也让游人浅味什么是曲水流觞的意思。即便立在“鹅池碑”前,池中曲项朝天的呆头鹅,忠厚地看着我们,我仍然认为“鹅”既非羲之所书,“池”亦非献之所续。所谓父子碑者,纯为想当然耳,添点谈资罢了!因此要找王谢时代的兰亭,倒不如读读羲之的那篇文章,或练练他的字。其实连字也没有了右军的真迹,只有文章凿然可信,可见文章的确能传千古,难怪古人对它颇具敬畏心。整体的感觉,我好像是从清代的兰亭,走到现代的兰亭,就这么简单。游山玩水,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得承认,越王勾践是个英雄,可是,他于此间的渚田种兰,是在国破家亡,卧薪尝胆之前呢,还是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复国之后?我懒得去考。想必,后来的可能性大。③忽地,跳出了李太白,他衣袂飘飘,仪态飞扬地吟道:“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原来,英雄功业不过如此,何况渚中的花花草草呢!王侯将相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却不及一个文人手中柔柔的寸毫。至柔至刚的历史,充满哲学味儿。唐太宗出现了,他是个人中豪杰,然而他让御史萧翼,从辩才老和尚那里赚得兰亭墨宝,实在用的是下三滥的手段,极不光彩。更不够意思的是,居然让那兰亭茧纸,入昭陵陪他长眠。这是在病榻前,给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把手安顿的。对王右军的惦念,肯定在许多军国大事之上。唐高宗一辈子究竟听了多少老子的话,不知道。他把老子宫里的武媚娘变成自己的第一夫人,绝对没有听老子的话,而这桩事,他又颇有孝心地执行了——也恐怕是唯一听话的一次。也好,免得千古以后生出许多事端,就像外国的海伦,中国的西施这样的美人,总让每一个男人垂涎三尺,想入非非。《兰亭集序》成了谜,也享了亘古未有的大名。人类制造的谜,连上帝都猜不透。晋人的一次春游雅集活动,让大唐帝国掀起了高潮。宫门重重,城阙烟锁的帝都北京,帝王们也表示出了厌烦,于是要下江南,看看人间的天堂胜景。康熙的字写得很好,就像他的人一样风流,《兰亭序》临得颇具形骸,要不,他不会班门弄斧,镌之于煌煌大碑,在兰亭圣地供人瞻仰。康熙走了,乾隆来了,他的字足以踵武爷爷,没办法,尽管是当今圣上,差了辈分,只好把诗刻在爷爷的碑后。这就是王羲之的不同寻常处。他的《兰亭集序》,不独文好,字好,还有许多好的东西,它就让你想,想到骨髓里,成为一种文化隐喻,某种象征。我忽然想到了鲁迅,比王羲之还地道的绍兴人。上午,我们徜徉于鲁迅故居,也就是周家的老宅里,我好像穿行于尘封多年一段历史,在那孕育了民族文化脊梁的深深庭院里,似乎有永远走不出的感觉。然而,当把鲁迅和王羲之放在一块的时候,我终于深深呼吸,透了一口气,也找到了其间的脉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鲁迅在故都北京为稻梁谋的同时,寓居于和老宅一样沉闷的绍兴会馆,以抄古碑和钩沉乡邦文献来排遣寂寞。这就对了,他和1600年前在故乡活动过的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