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滨海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4-01-26 · U1 上传 · 18页 · 780.4 K

2024天津市八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生物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乳酸菌、醋酸菌、大肠杆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均无细胞核,都是原核细胞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但未涉及病毒和原核生物C.不同生物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膜蛋白的数量D.细胞中存在纤维素构成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后人根据他们分别于1838年和183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并加以修正,综合为以下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属于真核细胞,A错误;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未涉及病毒和原核生物,B正确;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种类和数量不同,C错误;D、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D错误。故选B。2.下列与生物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用纸层析法,利用无水乙醇可将叶绿体中各种光合色素进行分离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标记组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可用酸性染料甲紫进行染色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加法原理”【答案】B【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详解】A、采用纸层析法,利用层析液可将叶绿体中各种光合色素进行分离,A错误;B、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部分DNA(含32P,有放射性)没有进入菌体,离心留在上清液,如果时间过长,细菌可能破裂,重新释放子代噬菌体DNA(含32P,有放射性),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B正确;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可用碱性染料甲紫进行染色,C错误;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加相应的酶去除某种成分,D错误。故选B。3.铁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下图表示铁被小肠吸收和转运至细胞内的过程。图中转铁蛋白(Tf)可运载Fe3+,以Tf-Fe3+结合形式进入血液。Tf-Fe3+与转铁蛋白受体(TfR)结合后进入细胞,并在囊泡的酸性环境中将Fe3+释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Fe2+顺浓度梯度通过蛋白1通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Tf与TfR结合后携带Fe3+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C.蛋白2和转铁蛋白(Tf)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D.H+进入囊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式:【详解】A、通过题图可知,Fe2+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时,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B、由题图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具有识别作用,与Tf-Fe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B正确;C、转铁蛋白(TF)是血液中运载Fe3+的蛋白,不在细胞膜上,C错误;D、由图可知H进入囊泡是通过质子泵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C。4.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患者的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组织水肿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可呈现出紫色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到细胞膜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灭【答案】C【解析】【分析】1、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免疫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淋巴器官内成熟时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详解】A、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C、链球菌是原核生物,不存在高尔基体,C错误;D、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故选C。5.某二倍体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如图为其减数分裂某时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表示的是2对同源染色体B.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基因组成为AaYYD.产生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D【解析】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是相同的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二倍体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说明在减一A/a基因发生了互换;图中一个A基因出现在含B基因的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解】A、图示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根据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可知,该动物为雄性,该细胞不可能为第一极体,B错误;CD、基因型为AaXBY的细胞经过间期DNA复制后处于减一时期时基因型为AAaaXBXBYY,由于该细胞形成中既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一种),又发生了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AXB,因此,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基因组成为aYY,C错误、D正确。故选D。6.人体内肝脏、胃肠道和胰腺等内脏器官堆积脂肪过多,称为中心性肥胖(腹部和腰部肥胖),此类患者患糖尿病心脏病风险及死亡率明显升高,而较大的臀围和大腿围患上述病及死亡风险明显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分子C、H比例高,含O比例低,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B.脂肪在人体内堆积的部位不同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同C.大量食用糖类物质可以转化成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D.严重糖尿病患者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多导致体重减轻【答案】A【解析】【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脂肪分子C、H比例高,含O比例低,是细胞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才是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B、据题干信息,中心性肥胖患者患糖尿病、心脏病风险及死亡率明显升高。而较大的臀围和大腿围患上述病及死亡风险明显降低,可判断脂肪在人体内堆积的部位不同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同,B正确;C、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量食用糖类物质可以转化成甘油三酯(脂肪)和某些氨基酸,C正确;D、严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异常,因此糖氧化分解出现障碍,机体更多分解脂肪及蛋白质等为代谢供能,因此会导致体重减轻,D正确。故选A。7.细胞会经历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历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后,导致细胞坏死B.骨髓干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C.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等所有酶活性下降后,导致细胞衰老D.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答案】D【解析】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因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因此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C、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等绝大多数酶活性下降后,导致细胞衰老,并非所有酶活性都下降,C错误;D、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等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而损伤细胞,D正确。故选D。8.DNA甲基化是指在有关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的过程,它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基因的表达。细胞中存在两种DNA甲基化酶,从头甲基化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维持甲基化酶只作用于DNA的半甲基化位点,使其全甲基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基化后的DNA在复制时,碱基配对的方式会发生改变B.甲基基团与胞嘧啶结合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起生物性状改变C.从头甲基化酶与维持甲基化酶功能不同,但二者结构可能相同D.从头甲基化酶不能作用于全甲基化的DNA复制一次所形成的子代DNA【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据题意可知,DNA甲基化后碱基序列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在DNA在复制时,碱基配对的方式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B、基因突变是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改变,甲基基团与胞嘧啶结合,但基因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C、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相适应,因此从头甲基化酶与维持甲基化酶功能不同,二者结构也应该不同,C错误;D、据题意可知,从头甲基化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DNA复制是半保留方式,而全甲基化的DNA复制一次所形成的子代DNA是半甲基化,因此从头甲基化酶不能作用于全甲基化的DNA复制一次所形成的子代DNA,D正确。故选D。9.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距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距中二乙酸甘油酯的合成B.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C.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催化代谢反应和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2、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