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高考第一次诊断性检测(一模)历史试卷

2024-01-19 · U1 上传 · 5页 · 243.9 K

2024CEE-01历史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4年高考第一次诊断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A.尼克松 B.杜鲁门 C.里根 D.克林顿2.下列不属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历史事件的是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访华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A.《汉谟拉比法典》 B.拿破仑《民法典》 C.罗马法 D.《权利法案》4.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刺史B.郡守C.州牧D.丞相5.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6.一位著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由此看出该学者认为“这个思想”A.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B.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终形成D.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7.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8.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9.西晋时,军人家庭出身的刘卡人太学学习,因成绩优秀而被定为四品官。中正的从官企图让刘卞替他抄书,刘卞没有答应。于是,从官告知中正,刘卞遂被降为五品。这可以用来说明A.察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官 B.中正掌掘授予官职大权C.中正官褒贬人物首重门第 D.品级的评定具有随意性10.1937年8月,国民党要员陈诚提出,只有“利用大规模战争,调遣各省区部队”,为最良好的时机。建议得到蒋介石的认同。该建议的实施A.有利于实现国共军事合作 B.统一了国民党内抗战思想C.消除了军阀拥兵自重局面 D.强化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11.雅典公民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担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A.贵族政治 B.轮番而治 C.小国寡民 D.依法治国12.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3.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14.认为“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由门下当行驳正”的是A.汉高祖 B.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15.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仍规定“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以交易”。嘉靖(1522~1566年)以后,各种铜钱都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在有些地方,白银是唯一的货币,铜钱几乎被废弃。当时,白银地位发生变化的客观条件是(   )A.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B.政府海禁政策的放松C.市场白银数量的增多 D.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16.历史文献纪录着人类社会演变的足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主题1  竹简木牍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右图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左边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材料结论①甲秦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②乙湘西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才纳入秦的管辖范围③丙秦始皇在楚国旧地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④丁秦朝已将乘法九九口诀运用于农业生产(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他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主题2  学者著述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2)根据材料,概括两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比较这两种思想反映的不同社会背景。主题3  新闻报道清末创刊的《北京醒世画报》记录了宣统元年(1909-1910)间的北京民众生活。其中,一则报道述评:“汪姓少妇时常与他(她)男人讲平权自由,前两天该妇人晚上出去没回家。他(她)男人一问他,他(她)反炸啦,说现在时代平权自由,我不能受你压制,我爱怎么就怎么,你管不了。咳,这叫野蛮不要脸,那能算自由吗?”此外,诸如反对女子公开抛头露面、斥责主家虐使婢女、同情女子外出摆摊补贴家用等均有报道。(3)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所述社会现象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充分运用材料。)主题4  文献荟萃《理想国》《九章算术》《十日谈》《哈姆雷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狂人日记》《地质力学概论》(4)围绕“历史文献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项文献,提炼出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文献,以这4项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文献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人口已经毫无疑义的超过5亿。随着现代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知识由城市向乡村、由沿海向内地的普及和提高,自1962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了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大大加快的人口高增长惯性时期。1949年,全国耕地人均2.7亩,当时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57年列1970年,耕地从人均2.59亩降至1.83亩。不仅如此,日渐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困扰着各级政府,农村地区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有增无减,城镇地区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就业需求。此时期,党和政府领导人及一些求实的学界人士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先后发布节育的谈话,1957年,毛泽东甚至明确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和“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的设想,他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但到1958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现在还是人多好”。1956年“二五计划”和1963年国务院工作会议制定的有关人口方面的政策,都被随后的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所冲击,即便如此,1968年城市的人口出生率还是比1963年降低了23.2个千分点,而认为多子多福的农村人口出生率也降低了6.48个千分点。——摘编自汤兆云《建国后十七年我国人口政策评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概念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人口政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时期内涵西周“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春秋战国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秦“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唐“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宋元明清两宋时期,“中国”一词更加强调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清代,中国的领土东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达帕米尔高原、北到漠河、南至南海,辽阔的疆域由此奠定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是在清朝与西方列强建立条约关系时出现的,《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