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3-11-30 · U1 上传 · 5页 · 368.1 K

___________中学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2023年秋季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卷(本卷满分100分,两大题共20题,8页,完卷时间为75分钟)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总分48分)1.新石器时代某遗址还保留着打入地下的成排木桩,以及大量带榫卯的木梁架结构,此外还发现有企口(榫槽相接)地板,雕花栏杆等。将其复原,发现这是一种将房子架高起来的干栏式建筑。该遗址最有可能是()A.龙山文化B.红山文化C.大汶口文化D.河姆渡文化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A.敬天保民 B.德治与法治   C.富国强兵   D.人性的善恶3.秦朝的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C.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 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4.《后汉书·何敞传》记载:“敞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A.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C.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D.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5.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九品中正制的衰微C.豪强势力的膨胀D.专制皇权的弱化6.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   )A.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 B.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 D.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7.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下列选项中对该画解读合理的有()①在绘画题材上属于人物画②画面具有意境深远的特色③反映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关系④再现了唐朝积极友好的民族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8.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写道:“人之贫富不齐,由来久矣。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贫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马端临此处批评的是(   )A.井田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等;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酥蜜食、枣、砂团子之类。向晚卖头面、冠梳、珍玩、领抹之类。东去则徐家瓠羹店,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据此可知汴京()①市场交易较有规律②餐饮服务体系相对齐全③商店商品种类繁多④技艺演出有固定场所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北宋某一书籍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书籍最有可能是()A.《论衡》 B.《梦梁录》 C.《梦溪笔谈》 D.《旌德县志》11.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C.理学影响的扩大 D.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12.明代思想家王廷相(1474-1544年)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学,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终岁嚣嚣于心性之玄幽,求之兴道致治之术,达权应变之机,则冑然不知。这表明王廷相()A.倡导学以致用 B.主张工商皆本 C.宣传阳明心学 D.鼓励个性发展13.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 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14.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 B.各种文明相互交流C.商业贸易繁荣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15.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下列是某同学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选项国家制度内容A古代雅典民主共和制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独裁统治B罗马帝国君主独裁制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C法国(中古)等级君主制通过三级会议进一步强化王权D美国(近代)民主共和制司法权只属于最高法院A.A B.B C.C D.D16.如表所示为唐代部分边塞诗名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诗人诗句时代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初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盛唐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唐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A.深厚的家国情怀 B.对劳动者的同情C.战争的残酷场面 D.不屑的入仕意愿___________中学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4分)18.(8分)材料一:宋·陆游《渭南文集》第二十卷:“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材料二:康熙在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戊戌日说:“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材料二中的“湖广”是地图上哪个位置(填写序号)。(2分)从地理上看,“苏常熟,天下足”与“湖广熟,天下足”的共同因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广熟,天下足”取代“苏常熟,天下足”的原因。(4分)19.(24分)材料一时期概况秦朝人口管理实行申报审核制,即由户主或本人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官府核实,之后登记载册。汉朝每年8月份全国各地都要进行“案户比民”。隋唐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唐基本沿用隋制。宋朝在全国重新统计人口创造了“户牌制”,即打破原先的坊巷界限,改为以街道为基础做人户登录。明清使用黄册作为正式户籍,编制程序严格,内容详尽。清初延用黄册,人丁编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保甲制度取而代之。——摘编自王威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材料二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①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6分)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特点,并说明原因。(12分)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