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3-11-01 · U1 上传 · 24页 · 58.7 K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条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粗短的烟囱里,冒着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_____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____在整个村子的上空,____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又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揭示着村庄的活力。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里,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 )。(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笼罩弥漫萦绕凝结B.凝结弥漫萦绕笼罩C.弥漫萦绕笼罩凝结D.萦绕笼罩凝结弥漫(2)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薄雾轻笼”“轻烟渐淡”是主谓短语,“细腻烟雾”是偏正短语。B.“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中“山沟沟的最深处”是句子的宾语。C.“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D.句子“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揭示着村庄的活力。”其中“揭示”一词换作“彰显”更合适。(3)下列句子补写在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B.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C.忽然想起了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D.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考点】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笼罩”意思是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萦绕”指萦回。“凝结”指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此题可先做有把握的,根据“成一片小云”的语句,第四空应填写“凝结”,可排除BD两项。根据“在整个村子的上空”的语句,第三空应填写“笼罩”,可排除A项。根据“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的语句可知,树木应使用“萦绕”。故选:C。(2)本题考查语法和词语运用。ACD.正确;B.有误,“山沟沟的最深处”是补语。故选:B。(3)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傍晚人们结束劳作回家,“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是在回家,因此,“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故选:A。【解答】答案:(1)C(2)B(3)A【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妥帖(tiē)渲染(xuàn)亘古(gèng)神色张皇(huáng) B.诀别(jué)漩涡(xuán)瘦削(xuē)怏怏不乐(yàng) C.暖和(hé)斡旋(wò)胸脯(pú)力不睱供(xiá) D.行头(xíng)残垣(yuán)煨琐(wěi)混为一谈(hǔn)【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亘古”的“亘”应读作“gèn”。B.正确。C.有误,“暖和”的“和”应读作“huo”,“力不睱供”的“睱”应为“暇”。D.有误,“煨琐”的“煨”应为“猥”,“混为一谈”的“混”应读作“hùn”。故选:B。【点评】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B.《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 C.欧阳修,字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他的作品。【考点】文学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ABC.正确;D.有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4.(2分)名著阅读。我穿过院子爬到它的屋顶上,从开着的窗子里观察他。我看到桌上的酒精灯闪着蓝色的火焰,他躬着黑乎乎的身影在一个破本子上记东西,镜片像清冷的冰块,放射着寒光。也不知道这人变的什么戏法,我好奇得不得了,常常趴在屋顶上一连几个小时都不愿离去。选段中的“他”是谁?你认为他身上的什么精神最值得你学习?【考点】名著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童年》描写了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感受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的情节。根据文本内容,可知该选段来自高尔基的《童年》。文中屋子里专注读书的人是好事情,他是阿廖沙童年时期认识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是一位房客,性格沉默寡言,知识渊博,超脱世俗。因为人们叫他吃饭、喝茶,他总喜欢说“好事情”,这成了他的口头禅,所以大家就叫他这个名字了。他是一个性格孤僻、但内心友善的人。对于阿廖沙的接近,他十分乐意,没有拒绝。“好事情”身上有着一种专注的品质,很喜欢看书。但周围人们总觉得“好事情”老大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可他一直单身,因此都觉得他有问题。答案:他是好事情,他专注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他很喜欢看书,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喜欢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5.(3分)简要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今天,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深入解读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文件精神,交流地方典型经验,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确保“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实施“五项管理”的重要意义,“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从不同方面体现着、贯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做好“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系统的重大责任,也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要把“五项管理”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选自2021.5.21《中国教育报》)【考点】提取新闻信息.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提取新闻信息,最常见的题型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如果要求学生概括出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往往限制在30字以内。如果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即一句话新闻,字数往往限制在25字以内。【解答】本题考查的是新闻概括。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一定要抓住导语。本则新闻的导语是:今天,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深入解读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文件精神,交流地方典型经验,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确保“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主要对象是:教育部;所做的事件是:召开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据此可概括为: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答案: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点评】①语言表达力求简洁;②新闻要点力求齐全;③尽量使用原材料语句。6.(10分)古诗文填空。(1)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4)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岳阳楼记》中描写花草繁盛、充满生机的句子是“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6)晏殊《浣溪沙》中借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描写来表达生活哲理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体现真挚的友情可以冲破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句子是“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考点】直接型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客路青山外(2)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3)天接云涛连晓雾(4)秋天漠漠向昏黑(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注意“汀”的书写)(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7.(16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石钟山记(节选)《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彭蠡(lí):即今鄱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倒,错乱 ③故莫能知 没有,不 ④余是以记之 因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4)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