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1.【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解答】A.“喑哑(yā)”读作“yǎ”,“迂回(yú)”读作“yū”;B.正确;C.“拮据(jù)”读作“jū”,“祈祷(qǐ)”读作“qí”;D.“毋宁(wù)”读作“wú”,“蝉蜕(tùi)”读作“tuì”;故选:B。【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2.【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A有误。“抑扬顿措”的准确书写“抑扬顿挫”,“胜气凌人”的准确书写“盛气凌人”注意“左右逢源”的书写。B有误。“开卷有意”的准确书写“开卷有益”,“更胜一畴”的准确书写“更胜一筹”,注意“通宵达旦”的书写。C有误。“一泄千里”的准确书写“一泻千里”,“不可明状”的准确书写“不可名状”。D准确。注意“妇孺皆知、豁然贯通”的书写。故选:D。【点评】此题是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仔细辨析。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正确。B.正确。C.成语运用不正确,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语境中表达对“伟大人物”的赞美,用词不当。D.正确。故选:C答案:C【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4.【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语意重复,去掉“的原因”;C.关联词语运用不当,“还是”改为“而是”;D.用词不当,“一倍”改为“一半”。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5.【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注意句式和句意的衔接。【解答】本道题要注意通读语段,语段写的是固守一份恬淡与纯真,要注意紧扣这一点来补写,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符合题意即可。答案示例:用真挚的情怀驱散世间的冷漠(用豁达的胸襟,包容世间的狭隘;用澄澈的目光,分辨世俗的虚妄)(句式合理1分,语意连贯1分)【点评】补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6.【分析】此题属综合题,解答此题,可先阅读后,概括语意,结合具体要求作答。【解答】此题解答,可先阅读后,概括语意,结合具体要求作答。答案:儒学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点评】此题解答,可通过读来理解,然后结合具体要求概括语意。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注意结合阅读积累判断。【解答】A.鲜明地表现了“替天行道”的主题错误,应该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B.表述正确;C.表述正确;D.表述正确。故选:A。【点评】名著题目文学常识复习技巧:(1)注重平时的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2)分类法,按古代、现代、外国三类整理。(3)网络法,如作家﹣﹣篇名﹣﹣名句,形成网络。(4)表格法,即对某一大类列表对照。8.【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1)在河之州(2)风正一帆悬(3)万里赴戎机(4)独怆然而涕下(5)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弘毅)(6)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娟)(7)一鼓作气(8)阴阳割昏晓(9)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点字:阙)(10)沉鳞竞跃(重点字:兜鍪)(11)年少万兜鍪(重点字:兜鍪)(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点评】古诗文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熟练背诵古诗句,是作答此题的关键。此类题漏字、添字、错别字不得分,要准确回答。二、阅读(满分60分)9.【分析】参考译文:【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心理活动。之,心理活动。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③句中重点词语有: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移,改变。④句中重点词语有: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酌,喝。(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故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所,只不过。赖,依赖。达,通达。故译为:所依赖的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能够安于贫贱(贫困)(1分),通达的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命(3)本题考查筛选稳重和重要信息的能力。细读两则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甲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甲文中作者的志向。根据乙文中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知作者志向。答案:(1)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归依;改变;饮或渴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所依赖的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能够安于贫贱(贫困)(1分),通达的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命运(1分)。(关键词语解释无误,意思相近即可)3.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者“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点评】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0.【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我”陪伴父亲修空调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淳朴、细心和善良的性格,抒发了“我”对父亲的尊重和赞美之情。【解答】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题可以在“父亲修空调”这句话中加入修饰成分,“在我陪伴下”“在闷热的天气里身系粗绳吊在窗外十几米的墙上”,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主题。②a、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此题给出的句子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即可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指出将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即可。b、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我此时眼睛的湿润,是因为刚才父亲差点出了危险,而我此前却从未关心过父亲,了解过父亲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我的心里既有对父亲的愧疚,也有对父亲的一片感激之情。③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文中两次出现“踏实”,但是意思却各不相同,结合语境来分析,第三段的“踏实”出自父亲之口,表现父亲对我的信任,他认为有我的帮助,工作起来更安心;第十七段的“踏实”是我的心理感受,这个时候,我已发现了父亲工作的危险,感受到了父亲的责任、付出与爱。我心里深深地为有这样的好父亲而感到温暖,所以会觉得踏实。据此整理出答案。④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从句中的“接”“摘”“擦”“递”等词,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递给我雪糕的过程,表现出他对我的爱。⑤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标题在文中的一般作用,主要有: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然后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去选择判断即可。本文的标题是“绳子那头”,会让读者心生疑问,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这个“绳子”联系了我与父亲,让我感受到了父爱,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确定要分析的人物形象,然后根据文中的事件与描写来分析即可。比如文中的父亲,不顾危险的工作,表现了他是一个为了家庭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好父亲;同时文中递雪糕的动作,也表现了他是一个关爱孩子的好父亲。⑦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的表达。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答案:①选文讲述了“我”第一次与修空调的父母出去干活,帮父亲拉绳子的事(或者“‘我’第一次帮修空调的父亲拉绳子”).(意思相近即可)②a、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把太阳下的大地比喻成被烘烤的红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1分),表现了父亲工作条件(环境)的艰苦,干活的艰辛(意思相近即可,1分).[或者“通过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1分),写出了天气的炎热(1分),表现了父亲工作条件(环境)的艰苦,干活的艰辛(1分)”]b、表现了“我”对从事如此艰辛、危险工作的父亲的疼惜,对从不知道父亲做这样工作的自责、愧疚,为父亲的付出所感动。(每点1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③第(3)段“踏实”:有儿子的帮忙、保护,父亲感到心安、高兴,对儿子很信任。第(17)段“踏实”:儿子有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力量、责任、担当和爱。(意思相近即可)④动
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