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1.【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解答】A.“晕车”的“晕”应读(yùn);B.全部正确;C.“字帖”的“帖”应读(tiè);D.“肇事”的“肇”应读(zhào)。故选:B。【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认真阅读每个句子,特别注意一些成语或易错词语,找出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脊粱”的“粱”应为“梁”;BCD.没有错别字。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解答】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1)“蕴含”指包含;“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本句后半部分意指我们感悟到朝阳酝酿希望不易,故选“孕育”,排除A、B。(2)“融化”指的是冰、雪等变成水;“溶化”指固体溶解。本句中所填的词与“积雪”搭配,应选“融化”,排除D。(3)“无论……都……”这一对关联词用于无条件关系复句中,与本句的语境相符。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4.【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缺少宾语,应在“敢于创新”之后加“的热情”;B.正确;C.搭配不当,应将“吹拂”改成“吹送”,或删去“的香味”;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只要”改成“只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BC.正确;D.有误,“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这里用来描述公共设施丢失不恰当,应改为“不翼而飞”。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要注意平时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记忆。6.【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积累。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解答】A.有误,因为染坏了一匹布而被打的人是阿廖沙。B.有误,格列佛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驷国。C.正确;D.有误,鲁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故选:C。【点评】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7.【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汉字临摹一定要认真审题,安装要求去写,该题要求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下来。【解答】答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意“锲”“镂”的写法)【点评】汉字临摹有多种形式,一定要认真审题,按照要求去写。8.【分析】此题属情景对话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讲话设定的情景及要求,了解对话的原因、对象、及讲话人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解答】此题作答,可先理解题干,然后结合主题其它具体要求作答,如体现“感悟经典,诵读诗词”;字数80字以内。答案:同学们,经典诵读,咀嚼诗词,陶冶情操,丰富底蕴,通过它们,我们跨越千年与大师会话,穿越空间与哲人共鸣,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感悟经典,诵读诗词”活动中吧!【点评】此题解答,可首先把握主题,然后结合具体要求作答。9.【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续写、补写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句段掌握其特点,如句式运用,修辞运用,语意表达等方面。【解答】此题作答,可首选读句子,理解大意,找到仿写句特点。本句将“历史”作一比喻,注意喻体体现历史特点,可采用“历史是……,……”的形式。答案:历史是一部古书,墨香中氤氲着久远的讯息。【点评】此题可首先理清被仿句的表达特点及句式特点,然后作答。10.【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解答】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重点字:殆);(2)隔江犹唱后庭花;(3)朔气传金柝(重点字:柝);(4)不畏浮云遮望眼;(5)风掣红旗冻不翻(重点字:掣);(6)年少万兜鍪(重点字:鍪);(7)窈窕淑女(重点字:窕);(8)提携玉龙为君死(重点字:携);(9)感时花溅泪;(10)风烟望五津;(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点评】在复习和应试时应注意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二、阅读(满分60分)11.【分析】译文:【甲】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乙】相如曾经跟随皇上到长杨宫去打猎。这时,天子正喜欢亲自击杀熊和猪,驰马追逐野兽,相如上疏加以劝谏,疏上写道:臣子听说,万物中有的虽是同类而能力却不同,所以说到力大就称赞乌获,谈到轻捷善射就推崇庆忌,说到勇猛必称孟赍和夏育。我愚昧,私下以为人有这种情况,兽也应该有这种情况。现在陛下喜欢登上险阻的地方,射击猛兽,突然遇到轻捷超群的野兽,在你毫无戒备之时,它狂暴进犯,向着你的车驾和随从冲来,车驾来不及旋转车辕,人们也没机会施展技巧,纵然有乌获和逢蒙的技巧,才力发挥不出来,枯萎的树木和腐朽的树桩全都可以变成祸害。这就象胡人、越人出现在车轮下,羌人和夷人紧跟在车后,岂不是很危险吗!即使是绝对安全而无一点害处,但这本不是天子应该接近的地方。【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服:穿戴;②句意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受蒙蔽。③句意为:臣子听说,万物中有的虽是同类而能力却不同。闻:听说。④句意为:我愚昧,私下以为人有这种情况。诚:确实。(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美,赞美;私,偏爱。句子翻译为: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②句中重点的词有:虽,即使;患:灾祸;然,然而;宜,应该。句子翻译为:即使非常安全而没有灾祸,然而这本来也不是天子所应该靠近的地方。(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可知,邹忌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从乙文“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中可知,司马相如规劝汉武帝不要亲冒危险打猎。答案:(1)①穿戴;②受蒙蔽③听说;④确实。(2)①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②即使非常安全而没有灾祸,然而这本来也不是天子所应该靠近的地方。(3)甲文邹忌劝齐王纳谏,进而广开言路,增强国力;乙文司马相如规劝汉武帝不要亲冒危险打猎。【点评】文言实词“善”的用法:①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②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③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12.【分析】本文叙述了“我”要送父亲去养老院的感人故事。“我”迫于生活想送父亲去养老院,“父亲”因为体谅我“欣然接受”,“我”在路上忆起他对“我”的关爱,深感愧疚决定不送他去养老院。文章中体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提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回报父母的恩情。【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依据表格中所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到相应的段落,再概括内容即可。第①空的答题区间在第10~16段,第②空的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的能力。找到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第10段,再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去体会即可。父亲不是真的快乐,是为了“我”,体谅“我”,不想让“我”为难,体现出了父爱的无私。(3)本题考查词语与句子的赏析。①分析词语的作用应结合词语的含义和语境,分别从父亲和“我”的角度揣摩人物的心理。②从“潸然泪下”可看出此句为神态描写,答题时应结合具体情节体会人物心情。(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我”回想父亲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引出下文“我”的猜想;插叙内容体现出深深的父爱,揭示了文章主题;进而为下文“我”决定不送父亲去养老院作铺垫。(5)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站成一棵树”表明“我”要成为父亲坚强的依靠,永远守护着他,“感恩无终”表明“我”要报答父亲养育之恩的决心;且这句话与题目
2017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