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3-11-14 · U1 上传 · 6页 · 15.5 K

易错点0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统一易错点【01】宋代官僚体制中蕴含一定的理性色彩【名师点拨】在我们的常规思维当中,宋代的“三冗二积”现象已经完全掩盖了宋代官僚体系当中的理性色彩。宋代的官僚体制中,官、职、差遣的分离,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时,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分立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一点一题】宋初,文官以“职”为衔,如殿阁学士、修撰之类只是荣誉头衔,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这种现象自唐中叶以来已经大量出现,宋初更加普遍化。此举意在()A.避免权臣专擅权力 B.保障政策的延续性C.落实重文轻武政策 D.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的“差遣”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和工作带有“临时”的性质,其目的是避免权臣专擅权力,A项正确;“差遣”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和工作带有“临时”性,这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差遣”制度和“确保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02】元代行省的权力大而不专【名师点拨】行省作为中书省的对外派出机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一点一题】元代,行省长官作为介于府路州县和“腹里”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中央授权。这表明行省长官()A.由中书省派遣 B.权力大而不专C.威胁中央集权 D.位尊而权力小【详解】根据“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可得出权力大,根据“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中央授权”可得出部分的权力受到限制,因此体现出权力大而不专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体现不出,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其权力并不小,只是部分权力受限,故排除D。易错点【03】宋代的通判与汉代的刺史【名师点拨】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一点一题】汉代专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这些措施()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开创了监察制度 D.导致了地方割据【详解】汉代刺史的职责是监察所属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宋代的通判主要是监督地方长官,二者都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排除D;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开创”表述错误,排除。易错点【04】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名师点拨】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一点一题】不同机构行使不同的职责,下面机构与其职责匹配的是()A.唐代中书省―封驳审议 B.宋代三司―总理财政C.元代中书省―总揽军政 D.明代内阁―裁决政务【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三司的职责是总理财政,故B正确;唐代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文件,门下省职责是封驳审议,故A错误;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总揽行政,枢密院总揽军政,故C错误;明代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裁决政务,故D错误。易错点【05】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名师点拨】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相比更加完善,如糊名、誊录制度的普遍推行,此外宋朝重文轻武,重视科举考试,为科举考试提供保障措施。宋代科举制的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一点一题】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这一现象()A.根本原因是宋朝政治制度改变 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详解】根据材料“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官户身份’”可知,科举制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使大批平民出身的人进入政坛,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宋朝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与基层治理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科举制的完善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易错点【06】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名师点拨】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同时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上升。【一点一题】据统计,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北朝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即将完成 B.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C.土地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D.北魏农业技术比东汉先进【详解】根据材料“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属于北方政权,体现了北方经济的繁荣,材料“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也体现了北方经济比南方要繁荣,因此可得出结论即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B项正确;经济重心转移在宋朝时才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改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易错点【07】理学并非完全禁止人的合理欲望【名师点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一点一题】有学者在评价程朱理学时说:他们讲的“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因为这些欲望与他们心目中的“天理”相对立,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在该学者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A.完全扼杀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B.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C.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详解】该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指抑制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所以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包含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完全扼杀自然欲求,故选C,排除A;“灭人欲”是抑制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并没有强调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和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排除BD。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