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句子结构

2023-11-10 · U1 上传 · 5页 · 19.7 K

句子的成分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能够独立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子由不同的成分构成。句子的成分和短语的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看下面的例子:(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前边是主语部分,后边是谓语部分。“老人”是句子的被陈述对象,是主语中心语,用“”标示;“喝”用来陈述主语的情况,是谓语中心语,用“”标示;“泉水”是动词“喝”支配的对象,是宾语中心语,用“”标示;“住在山中的”“一位”修饰“老人”,“从森林中打来的”修饰“泉水”,都是定语,用“()”标示;“微笑着”修饰动词“喝”,是状语,用“[]”标示。如果在动词后边还有补充说明的成分,则是补语,用“<>”标示。试用符号标示出下面的句子的主要成分: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句子的主干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后剩下的部分。找出句子的主干,就能看出它的基本句型,并且可以看出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例如: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朱自清《背影》)这句话中,“他”是主语,“给我”是状语,“拣”是谓语中心语,“定”是补语,“靠车门的”“一张”都是定语,“椅子”是宾语中心语。把状语、补语和定语压缩掉,剩下的句子主干就是:他拣椅子。需要注意的是,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意思甚至跟原句相去甚远。例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杨振宁《邓稼先》)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儿子。一个句子中,如果谓语中心语前面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等),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当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例如: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应为:他不吵嘴。句子的语气(一)我们说的每句话都有一定的语气,可能是陈述或疑问的语气,也可能是感叹或祈使的语气。这些不同的语气,在书面上通过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根据不同的语气,我们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先读一读下边两组句子,看看它们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第一组第二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关于这件事,我们的态度是……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你是去北京,还是去上海?你有没有告诉他真正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很显然,第一组都是陈述的语气,句子结尾用句号或省略号;第二组都是疑问的语气,句子结尾用问号。需要指出的是,第二组的疑问句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疑问方式,回答这些疑问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同学们不妨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归纳出不同疑问句式的不同特点。句子的语气(二)我们看下边两组句子,比较它们语气的不同:第一组第二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别在那儿偷偷笑了!不准随地吐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显然,第一组句子是在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属于祈使句;第二组句子是用来表示某种感情,属于感叹句。一般来说,祈使句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句子使用叹号,语气较和缓的则用句号。过去常常见到这样的标语:“禁止踩踏草坪!”“禁止乱扔废弃物!”现在可能会说:“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垃圾进箱,心留余香!”“举手之劳,尽显素养!”讨论:意思相同的标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产生怎样不同的表达效果?语序要合理读读下面这两个句子,看看它们存在什么问题:(1)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这两个句子的问题都在于语序不合理。句(1)中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尽管是一组并列成分,但从逻辑上说是有先后顺序的。碰到问题,总要先“观察”,后“分析”,“分析”完了才有可能“解决”,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句(2)中,“礼物”有三个定语,“一件”是数量,“珍贵”是描述,“妈妈从北京买来的”是限定条件,它们的顺序有点儿乱,可改为:“这是妈妈从北京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如果有多项定语,合理的顺序大致是:所属+数量+形容或描写。句子结构要完整读读下面这两个句子,看看它们存在什么问题:(1)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2)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这两个句子共同的问题在于缺少了某个必要的句子成分。句(1)的前一分句省略主语,而后一分句又用“使”开头,这样句子就没有了主语。去掉“看到”或“使”,句子就完整了。句(2)的“描绘”后边本应有一个宾语的中心语(如“情景”),但由于定语太长,结果漏掉了宾语的中心语。这样的毛病往往是写作时粗心大意,写完后又不认真检查造成的。只要把句子认真读几遍,必要时用上“提取主干”的方法,就不难发现这类语病。单句和复句比一比下边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第一组第二组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利奥波德《大雁归来》)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鲁迅《社戏》)第一组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有特定语调,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称之为“单句”。第二组的情况要复杂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在复句中称为“分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根据分句间的关系,可以将复句分为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等类型。递进复句·承接复句(1)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鲁迅《社戏》)(2)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3)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鲁迅《社戏》)(4)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两句,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更进一层,是递进复句;(3)(4)两句,各分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是承接复句。想一想,我们常用哪些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和承接关系?并列复句·选择复句(1)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敬业与乐业》)(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3)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茨威格《伟大的悲剧》)(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2)是并列复句,几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或表明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情况,或说明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或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3)(4)是选择复句,各个分句分别叙述一种可能的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个。你能找出其中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吗?转折复句·因果复句(1)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梁启超《敬业与乐业》)(4)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杨振宁《邓稼先》)(1)(2)是转折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用“而”或“但”连接,表示后一分句转而陈述与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3)(4)是因果复句,用“所以”“因为”连接,表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转折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等。因果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1)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4)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沈从文《云南的歌会》)(1)(2)两句是假设复句,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除了“倘若”“如果”,常用的关联词语还有“假如”“假若”“要是”“倘使”等,后面常与副词“就”“便”“则”等搭配使用。(3)(4)两句是条件复句,表示满足某种条件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试着用“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和“只要……就/总……”“只有……才……”“除非……否则……”等关联词语,分别造几个句子,看看这几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