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点总结(人教版)

2023-11-10 · U1 上传 · 5页 · 204.3 K

第一章机械运动考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其他长度单位间的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2.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②使用时,刻度尺要紧贴着被测物体的表面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④记录数据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注明单位。3.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考点2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所选取的标准物。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任何物体都可被选作参照物,但被研究的物休不能选作参照物。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考点3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2)相同路程下,比较物体所用的时间;(3)比较物体的速度。s2.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v,单位:m/s或km/h,1m/s=3.6km/ht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s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一般用公式v求平均速度t考点4测量平均速度s1.原理:vt2.实验器材:斜面、小木块、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停表测量s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1;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3.v1v1t1t1ss均速度:12。v3t1t24.得出的结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第二章声现象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考点2声音的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2)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超声波和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考点3声的利用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3.超声波的应用:(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考点4噪声及其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分贝: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3.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考点5声现象综合1.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4.从物理和环保角度定义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而处减弱噪声。第三章物态变化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3.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1)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2)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考点2物态变化1.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2.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4)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③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4.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4)七、云、雨、雪、雾、露、霜、“白气”的形成: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