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1.A2.D3.D4.C答案要点:①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资料查询及知识处理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料智能生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环节。②使用智能工具创作时也要独立思考,有自主性,保持情感感知能力与艺术创造动力,不被智能技术和数据所绑架和束缚。③要将人工智能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创作中,实现“技”“艺”融合。④注意保护尊重版权,保护公共利益。(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条2分,任答出其中3条即可满分;若有其他答案,于文有据且言之成理即可)B7.A8.A9.D10.答案要点:①法令的建立与推行要以顺应时局而变化,依据风俗而行动为原则;②法令的目的应是利民除害,惩罚要执行得当,有效管制奸邪维护安定;③法令施行要切中当务要害,政策应缓急适度。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要点不重复给分。C12.B答案示例:①《南园》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2分)②例如其四中,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1分)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1分);③又如其五中,开篇即言男子汉大丈夫应佩锋刀利剑,驰骋疆场,以收复关山为己任,(1分)豪爽勇烈,展现出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1分)。评分参考:本题6分,解释诗评家之意2分;引具体作品分析4分,需分析2处,诗句理解1分,分析出符合“挺拔”的特点1分。若从手法用词等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其语言风格,能结合具体诗句言之成理也可。补充参考示例:④其六中,诗人见辽海战事连年,而自己却只能消磨年华终老纸笔(1分),遂发出读书无用,宁愿弃文从武的遒劲慨叹(1分)。⑤其十中,诗人追忆曾被赏识推荐却未得任用的经历,生出老去闲做钓鱼翁的归隐之意(1分),表现其仕进无望的痛苦,从中可体会诗人渴望立功报国、保卫家邦之雄心。(1分)14.参考答案:(1)①事不目见耳闻②而臆断其有无(2)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3)⑤明月半墙⑥桂影斑驳(4)⑦市列珠玑⑧户盈罗绮评分参考:本题8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字迹不清晰、难以辨认亦不得分。参考答案:⑴(2分)潇湘馆林黛玉(每空1分)⑵(4分)(示例)①“千百竿翠竹遮映”、“翠竹夹路”,居所环境雅致幽静,契合林黛玉超群脱俗的文人雅士气质。②竹为岁寒三友,能傲霜雪,契合林黛玉孤傲高洁的性格特征。③“苍苔布满”,使刘姥姥滑倒,居所环境清幽且鲜有人至,契合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特征。④“有大株梨花”,“梨”音“离”,契合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天性。“梨”色白,契合林黛玉高洁纯粹的品性。⑤“芭蕉”多伴愁绪,契合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孤独凄苦的命运。⑥后院墙下一泉,绕阶前院盘旋而出,居所临水灵动,林黛玉更添钟灵毓秀的气质。⑦案上设笔砚、架上磊满书,契合林黛玉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性格。⑧羊肠小路、小小房舍、小小退步、小门,居所建筑小巧精致非阔朗大气,契合林黛玉玲珑剔透,但有时不免小家子气特点。(每点2分,任选2处。)⑶(4分)元妃省亲时所作《杏林在望》得到元妃夸赞;与宝玉共读《西厢记》;海棠诗社菊花诗夺魁;作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才情横溢;教香菱写诗等(任选2处,每点2分)C17.B18.参考答案要点:①“万人如海,我们都像微不足道的旅人”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北京的疏离感,虽然身在北京,但并未有归属感;②“万人入海,才能融有一身之藏”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北京的认同感,为北京作为一座大城市的包容和多样性感到欣慰与自豪。③从疏离到真正融入,作者对北京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入,对北京的情感也是复杂深刻的。(评分参考)本题6分,对两句话的理解各2分,对二者之间发展变化的定位2分。参考答案要点:①指北京城市的物理扩展和近二十年的现代化进程:郊区发展、地铁里程成倍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样貌不断变化;②指自己以及像自己一样的外来者在北京的不断成长,生活的不断变化:从初来乍到的手足无措到实实在在地生活;③指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不断变化、深化:原以为毫无感情,其实已经成为它的一分子。(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点2分,其中“生长”的具体涵义1分,文中表现1分。(1)B(2)参考答案示例:保留这个句子,可以与读者形成交流效果(或“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能增强语气,进一步强调了“人间的事更多的是不容删简的”这一认识。(评分参考)本题3分,“增进与读者交流”或“引发读者思考”1分,“强调认识”或“促进表意”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古代想要匡正世道、治理天下的人,必定先观察国家的政治,清理国家的事务,考察民间的风俗,探求国家安定或动乱产生的根源,了解得失的所在,然后才开始治理。由此法度得以建立,政令能够施行。民众不和睦,国家不安定,不是由于君主有失误,就是由于百姓有过错。如今假使君主倒行逆施而不循正道,不依法理诛杀百姓,重征赋税,搜刮民财,急征徭役,耗尽民间的劳力。(这样一来)财源枯竭百姓就不得不去做抢夺的事,劳力耗尽百姓就不得不表现出怠惰轻慢的态度。民间已出现抢夺和怠傲的情况,于是随即用法去惩罚,这样只会刑罚愈重祸乱愈起。百姓劳苦困乏供给不足,就会无视禁令轻视犯罪,像这种情况,就是君主有失误。君主有失误而不改变,万民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他们的命运了。如今假使君主减轻刑罚政令,宽待百姓,薄征赋税,缓征徭役,而百姓却放纵行私,不听从节制,偷奸耍诈,依仗暴力相争,那么这就是下民有过错。下民有过错,君主不能明察并改变纠正(他们),那么强暴之人就得不到控制,邪乱也不会停息。强暴之人得不到控制,邪乱不停息,那么君主的权势就会受到伤害,其威望也会一天天地衰减。所以作为君主,最宝贵的莫过于“胜”。所谓“胜”,就是法度确立,政令通行,这就叫做“胜”。法度确立,政令通行,群臣就会守法尽职,百官办事也就有规则秩序。法制(在赏善罚恶上)不轻易变更,万民就会敦厚朴实,安心农事而俭朴勤劳。所以行赏一定要起到激励人的作用,行罚立威一定要起到制服人的作用,这样下民才会听从。古代的所谓明君,并非只有一人。他们设定赏赐有薄有厚,确立禁令也有轻有重,做法不一定相同,并非故意使之相反,而是都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变化,根据民众的习俗而行动。如果百姓躁动,行为险僻,那么行赏不可以不厚,立禁不可以不重。所以圣人设置厚赏,并非奢侈;立下重禁,也并非残暴。赏赐微薄百姓就会不以为利,禁令轻微奸邪之人就会无所畏惧。设置人们不以为利的奖赏,想要驱使人们做事,人们自然不会尽力;立下人们并不畏惧的刑罚,却想禁止人作恶,奸邪之人自然不会停止作恶。因此公布了法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所以,行赏不足以激励人,士民就不会为君主所用;刑罚不足以使人畏惧,坏人就会轻易地违犯禁令。对国家而言,没有比安定更大的利益,没有比动乱更大的祸害。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就功业而扬名,显耀于后世,是因为他们能为天下兴利除害。他们的具体行事不一定相同,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百姓贪婪而行为险躁,如果刑罚轻,罪过不被举报,就会助长动乱而鼓励邪僻。这样做貌似有爱人之心,实际上却恰好伤害了百姓。这两者是不能不了解的。盗贼不被镇压,良民就不能安定,法度禁令不能确立,奸邪之事就会繁多。所以做事没有比解决当前急务更紧急的,治国没有比轻重缓急安排适度更宝贵的。管制过于紧急,百姓就会觉得紧迫,百姓紧迫,就会出现困窘,百姓困窘,生活就失去保障;管制过于宽缓,百姓就会放纵,放纵产生淫僻,淫僻就会行私,行私就会背离公法,背离公法就难以为用。所以国家治理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管理力度没有适中(缓急要恰当)。所谓圣人,就是明察治乱规律、熟悉人事终始的人。他治理百姓,只是期待对人民有利罢了。所以他设定的政策恰如其分,不盲从古人,也不拘泥于今人,而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习俗的更移而更移。君主的治国之道,没有比“胜”更重要的了。只有保持这种“胜”,君道才能确立;君道确立,然后下民才会跟从;下民跟从,教化才能进行而又取得成效。如果百姓不是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服从,就不能用礼义来教化他们。(正世之道)君主不可不体察。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答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