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天津市高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3-10-27 · U3 上传 · 11页 · 213.5 K

2009年天津市高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6分)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A.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 B.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 C.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D.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考点】45: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如人的胚胎干细胞、骨髓瘤细胞都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解答】解:A、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无染色体出现;像浆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A错误;B、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能连续进行细胞分裂,具有细胞周期,B正确;C、人的胚胎干细胞能够进行连续的细胞分裂,具有细胞周期,人的成熟的红细胞不再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出现,C错误;D、牛的精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精原细胞自身增殖时,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6分)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考点】1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53: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8A:伴性遗传;E8:内环境的组成.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史的了解情况,在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熟悉的牛顿、施莱登、摩尔根等,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知道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是解答类似问题的关键.【解答】解:A、虎克只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木栓组织,发现“细胞”,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错误;B、坎农提出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但不是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提出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B错误;C、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D、韦尔穆特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只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生物学中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要求考生能识记课本相关知识,知识生物学中相关发现史,并构成一定的知识的知识网络.3.(6分)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考点】17: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肽键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中,脱水缩合形成的,故只有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过程才涉及肽键的数量变化.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但是蛋白质结构不变;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蛋白质不变性,不会失去空间结构.【解答】解:A、染色体的复制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即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过程,故A正确;B、酶具有专一性,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多糖,没有肽键数量变化,故B错误;C、氨基酸进入小肠细胞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载体和氨基酸的性质都没有改变,故C错误;D、向蛋清溶液中加入NaCl析出蛋白质,是用低盐溶液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而使蛋白质析出,此过程没有涉及肽键数量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从蛋白质的水解与合成的角度,结合蛋白质的功能及酶的专一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6分)如图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考点】57:细胞凋亡的含义.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分析题图: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分解.【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之前,经过①,凋亡诱导因子与将要凋亡的细胞膜上受体结合的过程,由于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过程具有特异性,因此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B、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凋亡基因控制合成新蛋白质,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由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决定的,是细胞的主动死亡,C错误;D、凋亡基因是机体固有的,控制着细胞凋亡的过程,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AB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凋亡的过程和机理,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基因的选择表达过程和细胞凋亡的意义,分析题图获取细胞凋亡过程的具体知识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凋亡过程和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6分)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2、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决定于生物的种类、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的种类多,则食物链多,它交错连接形成的食物网就复杂,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就越复杂.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两个区间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都少于乙,可见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不成立.3、从图中可看以看出,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生物种类最少,S点后生物种类又逐渐增多,符合演替的定义,所以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演替过程,不是初生演替,所以一定是次生演替.【解答】解:①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①正确;②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②错误;③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③错误;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④正确;所以①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6分)按如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取样处理分组培养液供氧情况适宜浓度酵母菌液50mL破碎细胞(细胞不完整)甲25mL75mL无氧乙25mL75mL遇氧50mL未处理丙25mL75mL无氧丁25mL75mL通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考点】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产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2)酵母菌的活细胞在培养8~10小时,会大量繁殖,而细胞破碎以后,没有完整的活细胞,不能产生更多的酶.(3)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此题涉及对表格资料的分析,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解答】解:A、甲组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甲组、乙组两组都会产生CO2,A错误;B、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酶的数量不会增加,而丙组是活细胞,可以产生更多的酶,所以酒精产量丙组多,B错误;C、丁组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丙组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所以能量转换率丁组较丙组高,C错误;D、丁组细胞完整,在有氧条件下培养题干所述的8~10小时,会大量繁殖,所以丁组的氧气消耗量远远大于乙组,D正确。故选:ABC。【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几组实验的区别,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只要有活细胞存在,就会表现出生命活动.本题通过酵母菌这个载体,结合活细胞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非选择题7.(14分)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左表为A型和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及其决定基因,如图为某家庭的血型遗传图谱。血型红细胞表面A抗原抗原决定基因A有IA(显性)O无i(隐性)据图表回答问题:(1)控制人血型的基因位于 常 (常/性)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若IA在X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A型血。若IA只在Y染色体上,女孩应全部为O型血 (2)母婴血型不合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原因是在母亲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新的血型抗体。该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因个体差异,母体产生的血型抗体量及进入胎儿体内的量不同,当胎儿体内的抗体达到一定量时,导致较多红细胞破裂,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①Ⅱ﹣1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引起该病的抗原是 胎儿红细胞表面A抗原 。母婴血型不合 不一定 (一定/不一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②Ⅱ﹣2的溶血症状较Ⅱ﹣1严重。原因是第一胎后,母体己产生 记忆细胞 ,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母体快速产生大量血型抗体,引起Ⅱ﹣2溶血加重。③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可直接吸收母乳蛋白。当溶血症新生儿哺母乳后,病情加重,其可能的原因是 母乳中含有(引起溶血症的)血型抗体 。(3)若Ⅱ﹣4出现新生儿溶血症,其基因型最有可能是 IAi 。【考点】A4:常见的人类遗传病;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遗传与免疫有关的知识。ABO血型物质除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外,还出现于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血型物质的化学本质是指构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而血型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血型抗原糖链的组成(即血型抗原的决定簇在糖链上)。根据所学知识,血型是有IA、IB、i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的。根据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如果决定血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图中的女儿应都跟父亲的血型一样都为A型血;如果决定血型的基因为Y染色体上,则图中女儿应都跟母亲一样都为O型血。但图中的女儿显然有两种不同的血型,所以决定血型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从题意中可以读出,溶血症的原因在于胎儿的红细胞进入了母体,刺激母体产生了血型抗体,所以引起溶血症的抗原是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