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高三下学期齐鲁名校联盟第七次联考语文

2024-04-10 · U1 上传 · 8页 · 51.3 K

绝密★启用前“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以居处为观察儒家士大夫志向之标识。包括汉儒刘向所载“孟母三迁”这种带有儒家色彩的典故,亦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孔子“里仁为美”的居处观,不仅是“仁”的展示与实践,也会相应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在此应该说明两点,其一,这种居处之“美”是“燕居”之美,是居处其中的君子气象之美,君子品质之美。其二,“里仁为美”不是指向一种审美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审美现象与审美实践。也即是说,这种“里仁为美”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是与孔子仁学融为一体的,“里仁为美”之“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孔子仁学世界、君子人格之中,体现于“仁”的展示和实践过程之中。这种“里仁为美”的居处观,存在着道德与审美的双重向度,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与价值观念塑造,同样也会产生道德与审美的双重作用。《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创立的生活方式,虽然并未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方式贯彻了儒家的哲学信念,是一种儒家版的哲学生活方式。相比于道教的道士生活方式、佛教的僧尼生活方式,儒家生活方式具有现实的、人间的特点,因为儒家生活方式植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教育教化、身心性情之中。由此来看,孔子开创的“儒家”,不仅存在于历代儒家经典之中,而且存在于儒家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儒家的思想创造活动,也是儒家思想观念的存续形态与展示方式,更能呈现出儒家哲学的生命活力。这是《论语》中包括居处观在内的,孔子与孔门弟子开创的儒家生活方式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赓续、世代不绝的根源。(摘编自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材料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即“泛爱众”。《论语·里仁》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对于这段话,郑玄释曰:“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择不处仁,焉得知?”宋朱熹释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不管各家解释如何,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而如果将“择”的范围加以引申和扩大,那就不仅仅是“择居”需要“仁”了,“择邻”“择业”“择友”等涉及君子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择仁而处”。先秦诸子中,儒家是较为重视情感作用的一派,在孔子、孟子看来,仁源于人心,仁者之所以爱人,乃发端于自爱;因此情感是“仁”的重要因素。孔子所倡导的“择仁而处”中的“仁”不仅包含着以“爱人”之心观照世界,也蕴含着君子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和谐共存之意。如孔子对兴观群怨的论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孔子这里提到的“可以群”并不是仅仅着眼于“群是人类的天命”这一自然属性,而是倡导以“诗”这个“由差别性通往一致性的桥梁”作为纽带,通过文学来帮助人们相互切磋砥砺,提高个人修养,是建立在“仁者爱人”基础上的“群”,这就要求人们在“群”的同时注意“择仁而处”,以仁德君子为邻,与良师益友为伴。仁义是君子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后人诵诗读书,正是要在“择仁而处”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先贤所传经典之精神,在精神上与这些先贤君子“群”,使自身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董晨《从“里仁为美”探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代儒学者在解释“里仁为美”时,将“美”误解为“善”,这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其审美向度。B.孔子的居处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汉儒乃至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深受其影响。C.道教与佛教追求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而儒家的思想观念则深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性。D.虽然邻玄与朱熹对“里仁为美”这段话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君子应该“择仁而处”的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与孔子倡行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体现了一种君子品质。B.“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乡规民约的作用,塑良好乡风民风家风,这一倡导暗合了“里仁为美”的价值追求。C.《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居处观的言论可见孔子有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其仁学思想的愿望。D.今天我们在诵读《论语》时,不应只关注其文句的字面含义,而应走进经典,在精神上与先贤共通共“群”。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儒家重视情感作用”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论仁,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陈徽)B.在生活的种种差异背后,“诗”提供了情感的一致性。这里的情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以孝亲为基础的仁的情感。(左克厚)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第一个是“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而情感最好的发挥,是透过艺术与文学。(南怀瑾)D.“里仁为美”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人生美学的特点,可以作为先秦儒家美学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来看待。(谭好哲)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关于“里仁为美”的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重点阐发了儒家对仁学精神的追求。B.两则材料都在对比中论述了“里仁为美”的内涵。C.材料一在对孔子居处观的阐述中含有审美层面。D.材料二对“择”的范围作了更为广泛的分析。5.实验中学“书香社”的同学在温习初中课文《陋室铭》后,打算撰写一篇阅读札记来点评文中陋室主人的“德”与“行”所体现的君子之风。请你加入其中,立足两则材料中的儒家居处观,为札记拟写三条提纲。(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拾婴记苏童一只柳条筐趁着夜色降落在罗文礼家的羊圈。母羊被惊醒了。柳条筐散发着湿润的青草之香,里面盛着一件被露水打湿了的女装棉袄,蓝底黄花的灯芯绒面料,上面均匀地分布着几朵葵花,细看之下,葵花掩映的是一张婴儿的小脸!香气让母羊想起了春天清晨的草地,还有夏天在河边失散的一头小羊羔。闻讯而来的是村里的妇女,她们小跑着奔过来,有的手里还拿着镰刀,有的肩上搭着毛线和编针。妇女们细细地观察柳条筐里的女婴.嘴里啧啧地响,多标致的小女孩,怎么扔了呢?有人说,那做大人的什么铁石心肠,怎么把孩子扔羊圈里了呢?笨死了!罗文礼的儿子庆丰在一边用手指敲着碗沿,说,你们才笨,这么冷的天,扔在外面不冻死才怪,我们家羊圈比你们家温度高!他母亲卢杏仙就出来了,抖着围裙上的草灰对别人说,你们看看这叫个什么事?这枫杨树乡谁不知道我家穷,怎么偏偏丢我家来了?邻居默认了卢杏仙的说法。卢杏仙把围裙当毛巾拍打着裤子说,这要是一头羊,我也就留下了!如果这孩子没人抱,我就让庆来顺路送到花坊镇政府去!次日早晨九点,枫杨树少年罗庆来来到了花坊镇。码头上锣鼓喧天,他看见一群穿白衣蓝裤的人在储运仓库前敲铜鼓排练。男孩在后排敲大红鼓,举起鼓槌,齐声高喊:毛主席,万岁!女孩腰间用红绸绑着小腰鼓,身体斜过来,脑袋朝天,喊道:祖国,万岁!罗庆来手里提着那只柳条筐。母亲在筐里塞了一个盐水瓶改装的奶瓶,里面是热过的羊奶,她说,她要哭你就喂她一口奶。但这个婴儿不哭!罗庆来看着女婴那么红润那么神秘的一张小脸,脸颊上有一层细细的金色的茸毛,乌黑的眼睛忽而睁开,阳光来了,又害怕地闭上了。罗庆来脑子里蹦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你长得很像一头小羊,羊也从来不哭的,你会不会是个羊人呢?经过了花坊镇的红旗幼儿园时,罗庆来猛然刹住了脚步,心里生出个大胆的念头。他想起那个神秘的弃婴人可以把柳条筐丢在我家羊圈里,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柳条筐丢在幼儿园呢?他把柳条筐往幼儿园的窗下一放,人一阵风似的逃了。隔壁出来倒痰盂的李六奶奶发现了幼儿园窗下的女婴,就站在窗下敲玻璃,你们阿姨怎么看孩子的?怎么把孩子丢到外面来冒?三个阿姨惊恐地挤到窗前,看清了外面的柳条筐,都松了口气,说,不是园里的孩子!不是的!李六奶奶撇嘴说,幼儿园就是收孩子的,你们把孩子端回去吧,外面风这么大,孩子吹坏了怎么办?几个阿姨都冷静地看着李六奶奶说,幼儿园有规章制度,不允许随便收孩子。李六奶奶蹲到地上,在女婴的额头上摸了摸,说,不像是个病孩呀,眉眼也秀气,好好的一个女孩子,怎么丢在这里没人管呢?她瞪着窗台,冷笑一声,说,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有的人的心呀,是冰凌子长的!年轻的阿姨终于忍无可忍了,你心好,你自己抱回家去!窗子就砰地关上了。她们看见李六奶奶拖着小木轮车在街上蹒跚地走。柳条筐里婴儿棉袄上鲜艳的向日葵图案引人注目。李六奶奶上了年纪,腿脚又不好,就想到了侄子张胜。于是小木轮车便停在了侄子张胜家门口。贮木场的张胜在中午时分来到政府大楼。他去得不巧,是饭后的午休时间,花坊镇政府的五层楼里寂静无声,只有五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面有人声,张胜便爬到窗台上从气窗向里面张望,看见几个干部正围在一起打扑克。他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一个穿橘红色西装的女干部,说午休时间不办公。张胜记得她是妇联的,妇联管孩子,他捧起那只柳条筐说,我姑姑在幼儿园外面捡了这孩子,让我交给政府。女干部下意识地闪避着,嘴里惊声道,孩子是哪儿的?张胜道:丢在街上的!你快接着,你不接我就放这儿了。屋里的其他几个人也涌出来了,一个年轻干部冲上来拽住他,你不能把孩子扔这儿,这不是儿戏。你下楼等着,两点半到计生组登记!张胜在楼下的传达室里坐了大约有五分钟,要把柳条筐留给看门的老年。老年说,我一辈子打光棍,没弄过孩子,你不是为难我吗?张胜愤怒地看着窗外,说,我走,我把孩子放到外面去!午后的阳光爽朗地照耀着籔府大楼外面的花坛。老年就听见了两个跳牛皮筋的小女孩的惊叫声,谁的孩子?谁把孩子扔了?有坏人扔孩子啦!大约下午两点一刻,老年看见食堂的几个女师傅忘情地议论着那只柳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