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04-05 · U1 上传 · 13页 · 184.4 K

2024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亲属制度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其亲属称谓中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对此,《白虎通义·姓名》总结道:“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该制度()A.冲击了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 B.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团结C.解决了贵族权力分配的矛盾 D.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长幼兄弟之象也”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涉及周人宗族内部的长幼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稳定宗族内部的关系,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亲属制度”“其亲属称谓中”可知,亲属制度并不会冲击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排除A项;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并非单一制度发挥的作用,排除C项;礼乐制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张骞出使西域后,乌孙国王看到汉使强大,于是派遣使者“献马”,朝贡于汉;大宛国思汉威,“遣子入侍,质于汉”;安息国闻西汉王朝使者至安息,“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上述材料表明()A.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 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C.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繁荣 D.中原王朝政治局面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乌孙国王看到汉使强大,于是派遣使者‘献马’,朝贡于汉;大宛国思汉威,‘遣子入侍,质于汉’;安息国闻西汉王朝使者至安息,‘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多国加强与西汉的交流,说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A项正确;材料表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材料不能体现西域各国的民族文化与汉朝文化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西汉与西域诸国的官方交往,与沿线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没有涉及中原王朝政局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3.宋初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两府之下,三司“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这一体制()A.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B.导致中枢权力发生转移C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D.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府三司”体制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A项正确;中枢权力发生转移的表现是枢密院地位的下滑以及权利的转移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二府三司制”的作用,排除B项;宋朝的“两府三司”体制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但是“中枢权力相互制衡”是手段,不是其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排除C项;宋代官僚队伍庞大,权力分割过细,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4.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等信息可知,李贽将义利观从神殿引向田野,从君王士大夫深入老百姓,认为理就在百姓生活中,并且肯定人的私欲,这显然是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所述李贽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李贽对义利观的新看法,民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人人平等”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5.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强化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宋代与明清时期长距离运输的商品类型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传统的耕织结合中解放出来,手工业产品作为商品更多地进入市场,供人消费,所以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与材料中的现象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的,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60至80年代,武汉成为“世界茶叶港”通过便捷的水路运输,汉口直通长江流域几个重要红茶产区、包括两湖茶区,以祁门为中心的皖南茶区,以宁乡为中心的江西北部茶区这一现象()A.缘于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 B.延续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列强的侵略意图已经实现 D.体现出对外贸易的逆差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表明,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武汉成为“世界茶叶港”,这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的相关规定,长江沿岸的重要节点城市逐渐对外开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由材料“武汉成为‘世界茶叶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开放,茶叶进一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茶叶的商品化程度加强,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延续了”的表述不够规范,排除B项;此时,列强的侵略意图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因为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侵略意图尚未完全实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此时的中国进出口的数值,无法得出“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7.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高等小学堂“陈述黄帝尧舜以来历朝治乱兴衰大略,俾知古今世界之变迁⋯⋯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这一规定()A.标志着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B.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国民”C.说明近代教育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 D.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奏定学堂章程》通过规范历史修身课程的教育要义和教学内容,培养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观念以及国民公德修养,有利于塑造近代新式“国民”,B项正确;初等和高等小学堂所学内容的规定,并不能表明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排除A项;“摆脱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8.1920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4月17日,“--师风潮”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的浙江地区()A.民主与科学的观念被普遍认同 B.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C.新文化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20年的浙江‘一师风潮’”,“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可知“一师风潮”是新旧思想的斗争,最终以拥护新思想新文化的学生胜利而告终,表明当时浙江地区新文化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C项正确;“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一师风潮”对于浙江地区的影响,“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思想文化方面,未体现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9.1938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精神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号召全体宣传队员“到前线去”。下图为廖冰兄响应号召创作的《抗战必胜连环图》(部分),在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各城镇流动展出。由此可知,宣传队的活动()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展现出民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C.适应了民族抗战新形势的需要 D.体现了两个战场之间的相互配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廖冰兄的《抗战必胜连环图》是根据《论持久战》中的精神和周恩来的号召而创作的。材料中的连环图名为《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激励了人们的抗战热情,适应了当时民族抗战新形势的需要,C项正确;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敌后战场的宣传工作,没有体现两个战场的配合,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2016——2021年我国农村经济年度增幅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缘于()A.国际环境的极大改善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D.生产关系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中国)。据材料“2016——2021年我国农村经济年度增幅比例(%)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2016—2021年我国农村经济年度增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缘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问题是主要原因,从内因来分析,而国际环境是外因,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农村经济,未涉及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生产关系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11.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民法大全》,不仅是一部规范商品生产的法律,而且还推动了人权的发展。具体来看,其扩大了罗马法规定的自由权和市民权主体、改善了妇女境况、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据此可知,《民法大全》()A.蕴含了社会公平理念 B.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维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D.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规范商品生产,维护民众的人权,蕴含了社会公平的理念,A项正确;6世纪,资本主义尚未出现,排除B项;《民法大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罗马法的社会公平理念”,“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没有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据统计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