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答案

2024-03-25 · U1 上传 · 3页 · 39.4 K

昆明一中2024高三第8次联考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题,每题4分,共44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CDBAACCDAD1.B【解析】碳总量取决于排放和消耗,灵山岛成为负碳海岛,说明其碳排放小于消耗,节能减排意识强和居民极少耗能少确实可以导致碳排放减少,但不会导致负碳,需要强大的消耗二氧化碳能力,结合灵山岛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可知森林消碳多是主因。故选B。2.C【解析】实施居民迁移不利于区域发展;利用海岛海洋空间资源发展养殖业与“负碳海岛”无明显相关;与工业实施碳交易,以牺牲原有环境,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显然违背我国总体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了“负碳海岛”的品牌,可以促进其外围区的旅游业发展。故选C。3.D【解析】电瓶车不排碳,新能源汽车替代旅游电瓶车没有保“负碳”价值;燃烧秸秆,会增加碳排放,使用薪柴,造成大量树木砍伐,不利于植被保护;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实施处理,不应该全部填埋,深度填埋不仅成本高,还会污染数量少的地下水;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处理中产生的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故选D。4.B【解析】通过解读图1可知,甲、丁经济总量稳步持续增加,AD错。乙经济比重变化由负值趋于零,经济比重下降减缓,B正确。丙人口比重下降加速,C错,故选B。5.A【解析】两个10年跨度内,甲、乙人口占全国比重变化始终为正值,说明人口迁入为主,可知为上海、广东;甲比重高且不断增加,是经济发展快的广东。乙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变缓,可能由于产业升级,人口迁入减缓,推断乙为上海。丙人口比重、经济比重均为加速下降趋势,推断为老工业区多的黑龙江。丁人口比重一直下降,说明人口外流,但经济比重在第二个10年增加,说明经济快速发展,推断为受长三角辐射带动影响的安徽。故选A。6.A【解析】读图可知,不同量级降雨夏季都有重心点,说明夏季可发生不同量级降水;从大雨重心变化上看,春至夏期间重心北移,说明大雨范围逐渐向北部蔓延;从暴雨重心变化上看,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为南北差异明显;降雨重心代表降雨的中间值所在地区,不代表只在该点出现降雨。故选A。7.C【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图中年均侵蚀力数据推断。随着降雨强度的提高(从a-b-c-d),侵蚀力逐渐表现为向东南部加剧(颜色加深明显)。故选C。8.C【解析】降雨侵蚀力在一定程度与侵蚀性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次数以及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有关,特大暴雨在降水强度、单次降水上远超暴雨,但侵蚀不及暴雨的原因是特大暴雨出现的概率小。故选C。9.D【解析】10°N~20°N间近地面为东北信风,其成因是北部为副热带高压带,南部为赤道低圧带,气压北部高于南部;10km高空南部由于赤道上升气流影响,气压南部高于北部。在北半球,近地面的风随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同理,10km高空风随高度上升,摩擦力也是减小的,风向逐渐向右偏。故选D。10.A【解析】选项中不同箭头代表不同高度的风向与风速。结合图3,近地面20°N为东北信风,纬向风向为东风,风速小;5km高度纬向风向转变为西南风且随高度升高不断右偏和加速;10km高度纬向风速增大,并继续向右偏转。故选A。公众号:高中试卷君11.D【解析】图中30°N附近近地面风向与40°N以北地区皆为西风且风速不小,可知气压带风带偏南,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而黄河部分河段凌汛现象发生在秋末冬初和冬末初春两个时段;江淮地区每年伏旱发生在夏季;北京主要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此时已完全落叶;此时南极秦岭科考站为极昼时期,室外温度较高,日照时间长,利于考察活动。故选D。二.非选择题(2题,共56分)36.(28分)【解析】本题以东北农业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旨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突出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结合区域自然地理背景,主要从低温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对熟制及品质的影响,黑土自然生产力高等方面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差异性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内蒙古及黑龙江气候条件、灌溉条件及农业技术差异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东北黑土肥沃深厚,但存在过度垦殖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少耕深松”的优势主要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利于耕种的角度进行分析。(4)本题主要考查综合思维。中国北方豆粕在南方销售受阻的原因应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海内外竞争等角度进行分析。(5)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粮食安全。应从本土化育种和多样化育种的优势,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作答。参考答案:(1)低温使土壤有机质不易分解,肥沃黑土广布,无需大量投入化肥,节约了生产成本;低温能够抑制害虫和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寒地农业可栽种的农作物品种具有独特性。(每点2分,共6分)(2)黑龙江为湿润半湿润地区,拥有较内蒙古更为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黑龙江农业类型多样,种植业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经济效益高;黑龙江工业及经济基础好,在农业科技研究、机械化和现代化管理方面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生产效率较高。(每点2分,共6分)(3)少耕可减少土壤表层扰动,减轻水蚀、风蚀造成的肥力流失;深松使深层土壤疏松,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加厚耕作层,有利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每点2分,共6分)(4)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相距较远,运输距离较长,运输成本较高;美洲大豆生产成本低廉;南方海运便利,低廉的海外豆粕挤占市场;南方的大豆供给充足,可满足一定南方市场需求。(每点2分,共6分)(5)黑龙江是大豆生产的重要省份,本地化育种可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大豆品种,巩固和提高产量和品质(2分);多样化育种可以满足市场的多方面需求和不同生产环境下大豆产业的发展,保障大豆供给和生产安全(保障粮食安全)(2分)。37.(28分)【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及文字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和调用自然地理原理的能力;突出考查分析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综合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高寒气候环境下冰川的形成。结合图文材料,主要从冰川形成所需的水分和气温两个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作答。由图中经纬度可推测该区域一定程度上受西风影响,带来降水。高原海拔高,气温极低,不利于蒸发,不利于冰体固态水的升华,利于冰体的积累。冰川所在地为高原面,地形较为平坦,受重力作用影响小,冰川水平方向移动缓慢。(2)本题主要考查陆地水体补给关系,主要从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作答。“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2年藏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的同时降水量增加,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变化”,可推测气温升高,冰川加速消融,冰雪融水增多,湖泊补给量加大;降水量增加,流域水分补给变大;降水量增加,阴雨天气变多,蒸发量减少,湖水支出减少。(3)本题主要考查新月形沙丘与风向的关系及沙丘沙源地。新月形沙丘水平方向上沙体向上风向凸出,背风处沙体凹进,由此判断形成此沙丘的区域主导风向为偏西风。沙丘的形成主要外力为风力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图中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在冬半年,河水补给较少,河床上泥沙易被大风吹蚀,向下风向搬运。由图中各地海拔高度数值可知,东部地势变高,利于风速降低,风沙沉积。(4)本题主要考查戈壁的形成过程。从材料可知,戈壁上棱角状角砾多说明是分选性、磨圆性差的冰川沉积物残留,可知戈壁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冰碛物。本题主要按出场顺序从冰川作用后进行风力作用描述其形成过程。参考答案:(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2分);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2分);高原面地势较平坦,冰川移动缓慢,消融少,长期积累形成(2分)。(2)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多,入湖水量增加(2分);降水量增加,季节性河流水量增加,湖泊补给水源增多(2分);阴雨天气增多,蒸发量减少(2分)。(3)偏西风(2分)冬半年令戈湖及季节性河流河床水位低,湖泊和河床底部泥沙岀露地表(2分);强劲的西风携带河床、湖床及戈壁沙漠中的细小沙粒,搬运到戈壁东部(2分);东部地势抬高,风速下降,沙粒不断沉积,形成新月形沙丘(2分)。(4)冰川搬运,带来大量分选性、磨圆性差的碎屑物质(2分);冰川消融,碎屑物质沉积,形成冰碛物(2分);粒径较细的冰碛物经风力搬运被带走(2分);留下的砾石覆盖地面,形成戈壁(2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