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答案

2024-03-25 · U1 上传 · 2页 · 31 K

昆明一中2024高三第8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24.A【解析】考点:百家争鸣。材料反映了在战国末期,西周保留下来的原始氏族传统及其观念彻底崩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失去原有依据的动荡的背景下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人性的认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极端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最终导向君主制中央集权官僚国家模式。25.B【解析】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从材料可知,中古士族籍贯发生了迁移,且目标是两京一带。士族籍贯迁移的主要动力源自选官制度的变化。且唐代科举考试不实行糊名,求仕唱和举荐干谒之风盛行,缩短与政治中心的物理距离对想要取得功名的地方人物更具吸引力。士族群体进入权力中心,影响唐朝的政治。26.A【解析】考点:两宋的政治;治理技术。各种制度的运行需要实施条件,包括充分的技术手段、可供对比的信息采集路径、适宜合理的抉择评判标准。有利于中央集权。27.D【解析】考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是官方权威丛书目录,目录分类继承了传统的四分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无分类标准创新。四分法可追溯至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将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至《隋书·经籍志》采用经、史、子、集四部之名,最终确立。经部为四部之首,从内容上看实为子部儒家类书,但为了突出地位提至四部之首。史部收录史学著作。子部收书庞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山海经》《海内十洲记》所属目录的调整,体现了清朝天下地理观念的变化。28.A【解析】考点:历史叙述下抗战的空间变迁与工业化历程。战前,东部现代工业弱;抗战相持阶段,抗战西迁推动工业化加快;结束前,战时体制下带来的恶性通货政策摧毁了工业化。B、C、D选项与材料历史叙述的主观意图明显相悖。29.A【解析】考点:国际关系与战后和平建国的复杂性。国民党政府训政时期奉行专制独裁政策,美国的妥协政治声明与其相悖。其他三项错在时空错位。30.B【解析】考点: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A“已经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繁荣”不符合主旨。D项“城市改革”概念错误。31.C【解析】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与限度。A项只解释了材料的后半句。B、D两项本身史实错误。32.B【解析】此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根据材料可知,阿波罗是一个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后塑造成的希腊本族神。阿波罗崇拜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是希腊文明吸收周边文明的具体体现。33.B【解析】此题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呼吁德意志皇帝和贵族进行宗教改革,即认为封建主是德意志宗教改革需要依靠的力量。公众号:高中试卷君34.D【解析】此题考查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让德国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打破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欧洲大陆均势格局,引发欧洲各国的警惕。同时,普法战争让德国与法国这一欧洲传统强国处于敌对状态。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构建“大陆联盟体系”,孤立法国,避免法、俄夹击德国。35.B【解析】此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在冷战局势下,加纳作为两大阵营争夺的中间地带,既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英国保持亲近,又接受社会主义苏联的物质援助,体现了加纳对冷战带来的发展机会的利用。42.【解析】此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1)背景:清朝版图的开拓与巩固;商品经济繁荣,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帮兴起,长途贸易发展;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新航路开辟后,中西联系加强;西方的茶叶需求量扩大。(12分)(2)举措: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让中国增加通商口岸,并获得协定关税的特权;在殖民地种植茶叶。(6分)(3)影响:加剧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加速了农村的衰败,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转型。(7分)43.【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示例论题:文字及都城是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阐述: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的符号已有文字的特点。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发现了可确认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被证明是成熟的文字。此后,西周青铜器铭文、东周陶文及发展而来的大篆、小篆、六国文字、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等证实了汉字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古代都城制度是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考古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都城由宫城和外郭组成,这种“双城制”延续至魏晋洛阳城。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的“三城制”,此后延续至明清北京城。以宫城大朝正殿为中心的“左祖右社”是帝国时代都城的最大特点。(12分)44.【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1)努力: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6分) (2)理解:延安时期,“三三制”原则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提供了借鉴,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即“中国道路”。(9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