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

2024-03-08 · U1 上传 · 8页 · 505.9 K

2024.2绵阳南山中学高中2021级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邹平谌伦伦审题人滕涛郭秀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桥梁记脱胎于汉魏桥梁碑文,桥梁碑文是将修桥始末形成文字、勒石刻碑,以称扬功绩、远播声名。常涉文体有碑、铭、赞、记,记与其他类别多有交叉,自汉徂宋,桥梁记文逐渐独立。在桥梁记的演变历程中,创作主旨与语言形式的变化最为明显。从创作主旨看,宋前桥梁记主要是歌颂功德。入宋后,桥梁记创作主旨由称扬外在事功向表达内在自我转化,作者常借修桥表政治理念,滕强恕《平政桥记》云“政有大体,推诚心,昭公道,行实政,而民不与焉,如斯而已”;或宣德性品格,曾巩《归老桥记》赞赏柳侯老而归乡、不贪仕禄,“明于进退之节”。随着理学风气渐浓,宋代桥梁记主观性、哲理化倾向也渐强。从语言形式看,宋前桥梁记皆为骈文,文辞工整华美。究其原因,一是受时代文风的影响,二是源于桥梁记最初竖碑颂德的功用。然而骈语记事常因对偶形式所限,桥梁尺寸、经费来源、工程处理等细节难以准确说明,剥去浮华的辞藻外衣,详细信息并不多。宋代桥梁记则主要以散体书写,语言形式自由、平实严谨,利于记事议论,文中地理变迁、桥梁兴毁、建筑原理、材料工费、规模尺寸、修建者品格的书写更全面细致,文章篇幅亦较宋前普遍变长。同是书写建桥过程,宋代文同《众会镇南桥记》“端夫昔已深恻,治且未暇,殆今视之犹尔,议将桥焉。其季师皋闻而说之,愿亦输其家赀,以佐厥役。架材通沟,琢石补道,长袤高广,完好坚直”一段,与唐代乔潭《中渭桥记》相比,流畅自如得多。虽然仍有个别篇章有意复古,一些散语为主的桥梁记也间用骈语,但挡不住宋代桥梁记散文化脚步,并最终形成了桥梁记的语言范式,影响深远。宋代处于桥梁记文体发展历程中的繁荣定型期,关注宋代桥梁记的主旨、语言等方面的文学书写对古代文体演化规律和中国叙事学研究很有裨益。宋代桥梁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重要体现,很多桥梁实体今已消失,《清明上河图》中壮美虹桥只存在于画作中,其尺寸规模等具体信息均不得而知,实为憾事。宋代桥梁记则有助于弥补这类缺憾,今人可据文中桥梁修造的时间、地点、工费、修造者等准确信息,管窥彼时文明。宋代蔡襄主持修建万安桥,写下《万安桥记》并刻碑桥旁,文章记载了修建起讫时间“始造于皇祐五年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工”,桥墩数量“垒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桥梁尺寸“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所耗工费巨大,“靡金钱一千四百万”,工程执事人“卢实、王锡等,十有五人”等信息,为后人保留了准确而珍贵的史料。不唯《万安桥记》,宋代其他桥梁记中皆有关于修建桥梁的信息记录,对后人研究中国桥梁史、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桥梁科学涉及桥梁的用料、结构、设计、施工等方面,在宋代桥梁记中皆有体现。宋代桥梁记中记载了当时桥梁的用料情况,主要材料有木材、石料,辅助材料有铜铁、竹藤等。如以木质为主的,石介《宣化军新桥记》记载桥的五杠、三十七柱、七十八梁,皆用壮大耐腐的巨木搭建。其他常见材料还有瓦、竹等。每种材料的选择,都会依据桥梁所处的地貌、水势、气候等因素而综合设计考量。(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9日)1.下列关于“宋代桥梁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桥梁记更加偏重内在自我的表达,抛弃了汉魏以来桥梁记歌功颂德的基本功能。B.宋代桥梁记以散文为主,语言形式自由,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被后代桥梁记沿袭的语言范式。C.宋代桥梁记能弥补桥梁实体消失的遗憾,《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规模尺寸就保存在桥梁记中。D.宋代桥梁记保留了桥梁修造的全部信息,我们可从中看出宋代桥梁科学的发展情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古代文体演化规律及叙事学、桥梁史、桥梁科学等角度论证宋代桥梁记的多维价值。B.第二段从主旨与语言两方面入手,在与宋前桥梁记的比较中论述宋代桥梁记的特点。C.骈语不便叙事是桥梁记散文化的重要原因,文章举了文同和乔潭的文章来证明这个观点。D.最后一段并未直接引用石介《宣化军新桥记》的原话,但这并不会影响论证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理学风气渐浓,以叙事为主的桥梁记哲理化倾向也渐强,可见文体发展影响时代风气。B.与《岳阳楼记》创作情况类似,桥梁记作者常常借修桥表达政治理念、宣扬德性品格。C.蔡襄《万安桥记》写建桥所耗工费时说“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暗含着对大兴土木的批判。D.宋代建桥用料十分丰富并在桥梁记中有充分体现,这与桥梁所处环境如地貌、水势等有关。(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的指标,用眼睛能“看”到温度吗?显然,人眼只能感知可见光,不能看到温度。但有些动物可以,例如响尾蛇。响尾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有一种叫做“热敏器”的器官,可以探测到周围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这使得它们能够在黑暗中定位猎物,或者在白天也能够找到潜藏在草丛中的猎物。既然响尾蛇能看到温度,那么人类如何能借助仪器设备也看到温度呢?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人类物理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史,即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这也是被广为流传的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之一。所谓黑体,指的是可以吸收全部外来辐射而无反射或者透射的理想物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系统研究,最终给出了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更精确描述辐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从此被广泛应用于红外温度计算中。普朗克是公认的近代物理的开拓者之一。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普朗克公式表明:任何温度大于绝对温度(0K)的物体,都会发射电磁辐射(电磁波)。红外辐射和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都属于电磁辐射,只是它的波长要比可见光更长。从普朗克公式可以推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波长=0.002897/温度。也就是温度越高的物体它发射电磁波的中心波长越短,电磁辐射根据波长划分了不同的波段。我们看到的可见光波段是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大概相当于温度为6000K的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而我们地球上大部分的物体温度在300K左右,发射出的电磁辐射波长更长,都是在红外波段。使用红外辐射探测装置,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温度的技术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人类不需要可见光,也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用眼睛“看”温度,红外遥感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例如,在军事领域,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侦测地方的隐蔽目标,识别和追踪导弹等。在工业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设备表面温度,监测人体发热症状,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在农业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土地表面温度和作物温度,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和水分利用情况。在环境监测中,红外遥感可用于测量大气温度和水面温度等,帮助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和陆地表面的变化情况。由于红外遥感“看”到的是目标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不需要辅助光源,因此可以昼夜成像,实现夜间侦察。并且,与雷达或者激光相比,其自发辐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用来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踪迹的红外相机,就是利用红外遥感。目前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红外热成像产品,就是将物体的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像。首先通过光学系统接收并聚焦目标的红外辐射;之后,通过红外探测器将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在经过一系列的放大、滤波等信号处理过程后,形成视频数据传输至显示器显示,最终得到与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相对应的红外热图像。发展到今天,卫星上红外遥感技术测量的海面温度精度可以达到0.3K,陆面温度的精度也可以达到2K。人类的眼睛虽然不能像响尾蛇那样直接“看”到温度,但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却可以看到更准确的温度、更大区域的温度以及更多精彩的世界。(节选自杜永明《用眼“看”温度——红外遥感》)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尾蛇能够在黑暗中或白天定位隐藏起来的猎物,是被称作“热敏器”的器官在起作用。B.黑体辐射问题曾经较长时间困扰着物理学家,该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促进了红外技术发展。C.物体所发射电磁波波长与其温度相关,地球上大部分物体发射的电磁波都在非可见光波段。D.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突破生理局限,能“看”到更准更广的温度、更多精彩的世界。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评价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看’到温度”是以通俗的语言对红外遥感测温方式进行描述,符合科普文的特征。B.普朗克的热辐射研究和他的普朗克公式对拨开黑体辐射这朵物理学上的“乌云”意义重大。C.珍稀野生动物自身发射的电磁辐射虽具隐蔽性,但不需要辅助光源就能被红外相机捕捉到。D.红外热成像产品能够利用光学系统将物体热信号转换为人眼能识别的图像,应用十分广泛。6.人们对红外遥感不陌生,但对其了解并不深刻。某短视频平台计划向人们介绍红外遥感及其研究历程,如果你是该平台知识类主播,请依据材料写出你介绍的要点。(6分)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8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洗耳倾听①一个寒冷的冬夜,周遭寂然,我推开书房门,忽地听到里面有声响。当我看到书架上那闪着寒光的箭镞,顿时明白声响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了。这个箭镞是一位朋友徒步丝绸之路偶然在乱石堆中拾到的,据他考证是汉时物,就赠送与我。我想起了《水浒传》里孙二娘赠戒刀给武行者时所说的“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地响”,箭镞与此如出一辙。金镝飞鸣是它的生命本能,即使羽铩杆折,它仍然是那么不甘寂寥。我拈起箭镞看了又看,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②我到过一个高山牧场,这里的声响与城市迥异。几天下来,我的耳力得到良好的引导,原先感到深夜静谧无声,后来漫步绿树丛中的小道,才悟出这个世界也充满律动,一种全然山野风度的律动。没有喧哗和骚动,没有尘烟和异味,心绪自然淡若清溪。我听到环绕于牧场许许多多可以意味却难以摹拟的响声,它们或远或近或疏或密传来;有的声响是十分渺远的,好像是松针落地、水草抽芽,又好像夜鸟呢喃、夏虫振翅。据常在山中修行的人说,到一定境界,尘埃落在针尖上也隐约可闻。③千百年来,无数的声音在大自然茫茫的空旷中横纵流走。声之高下,都飘散在历史的苍茫里。有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语言,再微弱如尘的生命也如此。那些有灵性,或者汲满天地日月精华的生命——商彝周鼎、秦城汉池、唐书宋画,语言总是飞扬于大千世界。尽管岁月迁徙朝代更迭,或长埋于地底,或损毁于风霜,它们的生命信息总是会通过种种渠道升浮上来。在岑寂的西北,在广袤的中原,在许多曾经成为古都而今王气黯然的土地上,总是萦绕着与现代都市不同的气息、味道和韵致。到这些地方的人们倘真有好古怀旧之念,都会有相应的情绪萌发,声气相投,屏息感染沧桑的滞重。④在大学时我读欧阳永叔的《秋声赋》,只是赞叹它的文采大气,能够藉秋声写出战场风云。后来,我是钦佩他倾听至微的耳力,听出了层次,听出了韵味,并摹拟得如此逼肖。能够伸入季节蜕变的交接处,敏感地捕捉那微妙的时令特征,肯定要汰洗其他芜杂之音的进入。这一点,声色犬马盈耳的周邦彦、柳永、温庭筠肯定无法企及。⑤从农村来城市上大学的时候,我这习惯了倾听自然之声的双耳促使我在荒郊租了一间危房,除了读书,我仍然像当农民那般敏感地爱风声雨声啁啾声。有好几回我在山路上徘徊,在原野上散心,清晰地听到有叫我名字的声音,声音转瞬即逝。四处环顾不见一人,驻足沉吟,很快我就圆解为周围草木摇曳、泥土开合、水汽升沉、岩缝伸缩时的话语。出声是每一种生命吐纳的本能,未必就是真正呼唤我,肯定有另一种含意。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8页)⑥最近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