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4-02-29 · U1 上传 · 9页 · 123.5 K

高三期初考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陪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据此可推知,新石器时代A.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3.《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周王是天下共主B.大宗小宗不隶属C.政权与族权结合D.社会分工很明确4.《韩非子·人主》提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入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该言论A.加速了王权和族权之间的分离B.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C.论证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D.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5.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6.东汉建立后,刘秀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再承担监察百官之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朝廷举行廷议、讨论重要事项时,往往会为御史中丞与尚书令特设专席。这反映了,东汉初年A.中央行政体系完备B.丞相失去参政机会C.君主集权得到加强D.监察官员擅权干政7.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确立了宗主督护制,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一制度的实施A.奠定了北魏均田制的社会基础B.发挥了维护基层治安的作用C.加速了北魏向封建社会的转型D.瓦解了北方豪族的庄园经济8.唐代开元到大历年间的官吏月俸变动表(部分)由上表可知,在此期间唐朝()官级开元(713-741)制大历(766-779)制货币所得(单位:文)真实所得(单位:公石米)货币所得(单位:文)真实所得(单位:公石米)一品54333161.4712000040二品40666120.848000026.67三品3033290.176000020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赋役制度改革增加财政收入C.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D.社会动荡导致通货膨胀严重9.1708年,康熙命西方传教士们带领满汉官员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历时十年绘成《皇舆全览图》,包括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皇舆全览图》的绘制()A.体现了开明的文化政策 B.增强了时人的领土主权意识C.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应对英国的殖民扩张10.在洋务派的支持下,187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于上海启航。这些学生大部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因为负责此事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去留学的富足家庭。并且,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签字。这反映了()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实践受到抨击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早期现代化尝试与传统观念相悖 D.边疆危机严重激起国人抵制11.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将“华盛顿建国”与中国“汤武革命”对接,称“华盛顿为尧、舜、汤、武合为一人,然西方之圣者”。20世纪初年,革命派则致力于打造千千万万个“国民华盛顿”。由此可知,华盛顿形象的变化()A.折射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体现出美国政体逐步发生变革C.说明了民权理念深入人心 D.表明了帝制观念失去社会基础12.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13.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14.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15.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A.经典力学的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道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位置不对将影响你的得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赈给之,无分于主客户。……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老疾幼弱不能存者,听官司收养。……因饥疫若厌溺死者,官为埋祭,厌溺死者加赐其家钱粟。——摘编自《宋史》材料二中国5000年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与冷暖期分布情形——摘自戚启勋《大气科学》(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社会救济得以发展的历史背景。18.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考古发掘而变得丰满,那些通过出遗迹和文物所还原的历史,改变了我们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在探讨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线路时首先使用的,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又有日本学者以中国陶瓷在海外各地的流布情况为基础,将这条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陶瓷贸易与交流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陶瓷之路”,认为它连接了“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且一般将其作为“丝绸之路”概念在海上的延伸。——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往往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而“海丝申遗”工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2021年,温州在建设城市主干道望江路下穿工程时,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这一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温州地标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遗址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发掘成果如下:区域发掘内容亮点东端水门头区奉恩水城门以外、水门河沿岸两侧的各类遗迹群组成。包括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成片房址等,年代及演变轨迹清晰。中部邻江港口区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沉船、码头等遗迹分布区。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发现2艘福船(福建造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其中1号宋代沉船残长12.4米、残宽4.1米,推测全长约20米。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瓷片。集中分布的瓷片堆积多呈条带状,形成于元代。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瓷,基本无使用痕迹。西端南侧瓮城区早、晚两期瓮城基址及砖、石道路等遗迹。宋元时期瓮城城墙平面呈圆弧形,明清时期改为方形。——据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栏编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一词的含义,并简述这一词的使用与中国陶瓷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寻找相关信息,佐证温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繁华大港”。结合所学,简述考古发掘的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年代消费理念消费实态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享乐是最高的幸福日常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奢靡无度,以角斗、逐兽、赛马、剧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迅速发展5世纪至15世纪节制是美德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到保证积累、有效消费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消费至上、需求创造生产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20世纪下半叶消费至上,开始倡导适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根据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的西方消费活动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消费活动变化,解读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1-16CDCCBCBDCCACCBDC17特点:保障措施全面;机构完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