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2024-01-28 · U1 上传 · 18页 · 553 K

福建省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文化领域的“差序格局”思想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话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费孝通早年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他在《乡土中国》中首先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表述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即以“己”为圆心,推己及人,拓展出一圈一圈由内而外的关系网。圈子的波纹所及之处表明了各个圈层和中心的远近亲疏。他还借两个意象分别描述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西方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关系是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描述的“差序格局”,西方的社会关系则是用柴捆结构来描述的“团体格局”。费孝通的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显然是中国学派的生动表达,也已经成为理解中外社会结构的经典意象。这一比较,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转换。社会结构的中西比较同时也是古今比较。在费孝通这里,比较的两端分别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两者对比的核心差异在于以家庭关系为中心还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这个核心差异也被英国学者用来说明西方社会结构自身的变迁。在对比现代与古代社会结构的时候,梅因指出,古代社会的单位是“家族”,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他指出,罗马人的“家族”“氏族”和“部落”都可以“想象为从同一起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一整套同心圆,其基本的集团是因共同从属于最高的男性亲属而结合在一起的“家族””。家族集合形成氏族,氏族集合形成部落,部落集合形成共和政治。在梅因的分析中,古罗马社会结构的最外圈有点类似于费孝通所说的模糊不清的天下。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也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所共有的。这一传统的差序格局在现代中国也已开始瓦解,不再适合用来描述进入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关系。因此,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宣告“乡土性的地方自足时代是过去了”,“我们所生活的处境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足的、有传统可据的乡土社会。现代生活是个众多复杂,脉脉相关,许多人的生活。”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格局,差序格局仍在中国历史连续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呼唤我们将自身纳入到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定义自我、把握社会、观察世界,而不只是一个孤零零、赤裸裸的个人。(摘编自陈建洪《哪个我们?如何差序?-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同心圆意象》)材料二: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附近的小世界。我们每日都会和很多陌生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维修师傅,以及其他在固定的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对于他们究竟长什么样却不很清楚,好像面目非常模糊。我们从外卖员手中接过外卖,就好像在APP上点击了“确认收到”,这样“碎片化”“即刻化”的交集把正视变得无关紧要,所以“具象的人”也基本不存在,因为人就完全成为当时劳动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他们,也许刚刚跟着同村的亲戚落脚城市,眼里的一切都很新鲜;也许已下定决心,做完这个月的活就结束漂泊返回老家;也许正在犯愁,即将入学的孩子到底是留在身边还是送回老家;也许仅仅只是机械地分拆着快递的包裹,有一日工做一日工,对未来已全然麻木。这些隐藏的琐碎故事,和我们有关系吗?值得我们去特别关注吗?我所提出的“附近”这一概念,已经不再是传统乡村社会状态下的“共同体”,而是指一个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场域。它在带来个体化的同时,也使个体与附近其他人的关系变得陌生、疏离,这是造成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悬浮”式生存状态的根本性因素。抽象的、无处安置的激情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时代很容易被点燃,很容易膨胀,而我们自己深耕的实际生活却越来越稀薄,即使同在一个空间、同处一个时段,甚至处在相互配合、相互需要的关系中,却没有能力去呼吸自己身边自然的空气,也不愿意去做哪怕是聊聊天的尝试,只得孤独地背着人造氧气筒呼吸。作为嵌入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个体,最本质的需求就是人和人之间交流互动的需求,不仅是和熟悉的人,也是和那些陌生的人。这一切的第一步,也许只是主动走出家门,从沙发上跳起来,从手机的短视频平台里“小美大壮3分钟讲完电影”的方式里跳出来,走入真正的公共空间,在构造和参与中有所作为,把握社会、观察世界、关注周围,成为相互联系的主体群落。(摘编自严飞《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先生分别以“同心圆波纹结构”“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两个意象,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并强调将自身纳入到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去定义自我、把握社会、观察世界。C.材料二所提出的“附近”这一概念,有别于传统乡村社会状态下的“共同体”,是指一个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场域。D.材料二主张个体应走入真正的公共空间,并在构造和参与中有所作为,其目的是使被社会媒体所点燃的抽象激情冷静下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为了了解中国,解决中国的问题;由于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话语的建设。B.费孝通先生早年曾留学英国,19世纪英国史学家梅因以家庭关系为中心和以个人权利为中心区分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研究思路,可能对他产生过影响。C.现代中国从外在的社会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已开始瓦解;从内在的文化精神来看,差序格局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可见“差序格局”已基本失去阐释力。D.材料二的阐述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上:交流互动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无法在虚拟的公共空间中得到真正的满足。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传统社会是同心圆波纹结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墨子》中强调“爱无差等”“兼相爱,交相利”。B.《增广贤文》:“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C.《释名》:“伦,水文相次有伦理也。”D.《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述思路。(4分)5.都市生活中,不少对门而居的邻里互不往来。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垃圾堆旁的大窑洞里。好在这窑洞有门窗,又生着火,还不算太冷。少平几个人到来时,这窑洞已经挤满了。对揽工汉来说,这里住的条件可以说相当不错;虽然没床也没炕,但地上铺一些烂木板,可以抵挡潮湿,少平勉强找了个地方,把自己的铺盖卷塞下。天气冷,睡觉挤一点还暖和。上面几个公家单位的垃圾都往这窑旁边倾倒,半个窗户都已经被埋住,光线十分暗淡。但谁还计较这呢?只要有活干,能赚钱,又有个安身处,这就蛮好!少平高兴的是,以前和他一块做过活的“萝卜花”也在这里,两个人已经是老相识,一见面亲切得很!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傍晚,黄原城爆竹连天,灯火辉煌,继春节和“小年”以后,人们再一次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古塔山,彩灯珠串般勾勒出九级高塔的轮廓,十分壮丽。黄原体育场举办传统的灯会,那里很早就响起了激越的锣鼓声,撩拨得全城的人坐立不安。本来,所有的工匠都约好,晚上收工后吃完饭,一块相跟着去体育场看红火。但包工头胡永州对大伙开了恩,买了一大塑料桶散酒,提到他们窑洞来,让大伙晚上热闹一下。工头并吩咐让做饭的小女娃炒了一洗脸盆醋熘土豆丝,作为下酒菜。这点酒菜使所有的人都没兴致再去体育场了!晚上,二十几个揽工汉围着火炉子,从塑料桶里把散酒倒进一个大黑老碗,端起来轮着往过喝。黑老碗在人手中不停地传递着。筷子雨点般落在放土豆丝的盆子里。连续喝了几轮后,许多人都有了醉意。一个半老汉脸红钢钢地说:“这样干喝没意思,咱得要唱酒曲。轮上谁喝,谁就先唱一轮子!”人们兴奋地一哇声同意了。酒碗正在“萝卜花”手里,众人就让他先唱。“萝卜花”把黑老碗放在脚边,说:“唱就唱!穷乐呵,富忧愁,揽工的不唱怕干球!”他说他不会酒曲。众人说唱什么都可以。“萝卜花”就唱了一首往古社会的信天游。他的嗓音好极了,每段歌尾还加了一声哽咽——蓝格莹莹天上起白雾,没钱才把个人难住。地绺绺麻绳捆铺盖,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黑老鸹落在牛脊梁,走哪达都想把妹妹捎带上。套起牛车润上油,撂不下妹妹哭着走。人想地方马想槽,哥想妹妹想死了。毛眼眼流泪袄袖袖揩,咱穷人把命交给天安排。叫声妹妹你不要怕,腊月河冻我就回家……“萝卜花”唱完后,揽工汉们都咧着嘴笑了。孙少平坐在一个角落里,却被这信天游唱得心沉甸甸的。他真惊叹过去那些不识字的农民,编出这样美妙而深情的歌。这不是歌,是苦难而深沉的叹息。“萝卜花”唱完后,喝了一大口酒。老碗轮到一个匠人手里。他额头上扣着几个火罐拔下的黑印,嬉皮笑脸地唱道-人穷衣衫烂,见了朋友告苦难,你有铜钱给我借上两串,啊噢唉!我有脑畔山,干阳湾,沙笨黄嵩长成椽,割成方子锯成板,走云南,下四川,卖了钱我再给老哥周还!这是一首地道的酒曲,赢得了满窑喝彩声。酒碗在众人手里摇摇晃晃地传递着,各种调门嗓音一首接一首唱着小曲。炉中的炭火照出一张张醉醺醺的面孔。此时,这些漂泊在外的庄稼人,已经忘记了劳累和忧愁。酒精在血液中燃烧着,血流在燃烧中沸腾着。酒碗继续往过轮,黑老碗又递到少平面前了。少平只好准备喝这酒。但众人还不饶,叫他按“规矩”来。他只好答应唱一支酒曲。这曲子是在村里闹秧歌时田五教给他的——一来我人年轻,二来我初出门,三来我认不得一个人,啊噢唉!好像那孤雁落在凤凰群,展不开翅膀放不开身,叫亲朋你们多担承,担承我们年轻人初出门……唱完酒曲后,他在碗边上抿了一点,算是应酬过去了。于是假装上厕所,从这窑里溜出来了。他一个人转到街道上,刚从暖窑里出来,冷得他直打哆嗦,但头脑倒一下子清醒了。远处,锣鼓声和嘈杂的人声还没有停歇。天特别清亮,星星和月亮在寒冷的夜空中闪烁着惨白的光芒。孙少平筒着双手走在清冷的街道上,内心突然涌起一种火辣辣的情绪。他问自己:你难道一辈子就这样生活下去吗?你最后的归宿在哪里?是啊,眼前的一切都太苦了……苦倒不怕,最主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流浪的生活而有一种稳定性?这一切似乎都很渺茫。双水村他不可能再回去,尽管这次离家时,哥哥又一次劝他一块合伙经营砖瓦厂,但他还是拒绝了。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他已经离开了老窝,就决心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下去。要是一辈子呆在双水村,就是发了家致了富,他也会有一种人生的失落感。他该怎么办?孙少平一直在黄原街上转了很长时间,才返回到住地。他走进垃圾堆旁的那孔破窑洞,醉鬼们都已经躺在了一片黑暗中。窑里充满了热烘烘的臭气和酒腥味。他悄悄爬进自己的被窝,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睡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历正月十五,黄原城爆竹连天、灯火辉煌,体育场锣鼓激越,这与揽工汉们居住地的暗淡、冷清、破败形成鲜明对比。B.“这点酒菜使所有的人都没兴致再去体育场了!”既表达了对揽工汉们物质生活匮乏的同情,又难掩讽刺之情。C.揽工汉们连续喝了几轮酒后,开始唱酒曲,听完小曲后他们咧嘴而笑,大声喝彩,表现了贫乏生活中朴素的精神追求。D.本文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品格,如陕北地区的居住方式、生活习俗、方言土语、民间歌谣等。7.对文中孙少平唱完酒曲后心理活动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少平转到街道上,此时“星星和月亮在寒冷的夜空中闪烁着惨白的光芒”,这里对星星和月亮的描写,烘托出孙少平内心的孤寂、辛酸。B.孙少平走在清冷的街道上,内心涌起火辣辣的情绪,此处“清冷”与“火辣辣”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孙少平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C.孙少平觉得,要是一辈子待在双水村,就是发了家致了富,也会有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说明他向往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D.孙少平悄悄爬进自己的被窝,但很长时间仍没有睡着,这既表现了他因没有找到人生目标的苦闷迷茫,也表现了他因与众揽工汉为伍而感到羞愧。8.揽工汉这一群体的形象有哪些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