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七省联考”考前猜想卷历史01(16+4模式)(全解全析)

2024-01-15 · U1 上传 · 14页 · 352.4 K

2024年1月“七省联考考前猜想卷(16+4模式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而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故选D项;鲁国使用周王之礼招待吴王夫差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项;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材料信息与社会治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招待不同人物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并未产生经济负担,排除C项。2.(改编)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A.保障了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B.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C.体现了强化君权的思想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强调的是君主对臣民的统治,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屈君以申天”要求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对君权的有限限制其本质目的仍然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二者都是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故选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西汉政权的统治,但并不能保障西汉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排除A项;“屈民以申君”有强化君权的要求,但只是题干的部分信息,材料中除此之外还有“屈君以申天”的主张,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确立的,排除D项。3.有学者指出:“实施《地令》或《田令》时,北魏、北齐采用双轨制:对待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材料主要反映了( )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趋于频繁C.土地归属观念影响制度实践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北齐时期,在鲜卑族聚居区实行普遍授田制,但在汉族聚居区,实行限田制,且隋唐时期“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土地国有基础上的国家授田和土地还受与土地私有现实之间的矛盾,汉族聚居的地区土地私有制发展较为充分,土地归属观念较强,这影响了均田制在汉族地区的制度实践,故选C项;据材料“对待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可知,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的地方普遍实行,排除A项;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的表现是土地买卖较为频繁,材料反映了汉族聚居区的土地私有观念影响了均田制的实践,但没有体现土地买卖的情况,排除B项;在均田制下,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没有松弛,排除D项。4.(改编)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太祖......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五代会要》......关于五代的史籍”可知,宋朝的史书注重撰写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这说明宋朝以史为鉴,注重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项;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是重用文臣节制武臣,史书的撰写无法体现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A项;通过对前代教训的吸取,可以很好的服务现实需要,并不会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B项;南宋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北宋时期程朱理学尚未完全形成,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口频繁流动、更深度的区域开发、城市的发展和区域性贸易活跃、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民间组织的兴起、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这些变化伴随着危机。经济、文化领域剧烈变化必然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以下对明清时期的变化与挑战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直接导致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B.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是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C.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完全是反方向的,造成了社会的危机D.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是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文化领域发生的剧烈变化对原有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而明清所处的14~18世纪,正是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期,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对旧的封建秩序产生巨大冲击。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世界上同步的,构成后者的组成部分,故选D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源自于自身小农经济高度发达、专制集权的长期发展等内部因素,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对其并未产生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根源来自于内部因素,西方殖民者东进前已经逐渐发生,排除B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点,这与西方世界社会发展变化方向是一致的,排除C项。6.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虚构的,但仍需借由年代、地点、人物名字等带有真实色彩的基本内容进行补充农耕,故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因其具有主观色彩,故需要加由其他类型史料一起进行辨析,故选C项;小说虽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历史著作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项;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实的,但是具体的事迹可能并非历史上真实的这一人物,排除B项;时代对历史叙述具有影响,但材料仅涉及到古代小说的书写内容,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排除D项。7.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广东顺德李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答案】C【解析】据材料“年已八十有二……考求工业”可知,清末新政时期,82岁高龄的李昂新,一心向学,仍想去日本考察近代工业,说明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故选C项;“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说明受到清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广泛支持”说法错误,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李昂新是落第士人,且没有留学生成分的比较,得不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B项;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当时科举停废,排除D项。8.下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部分期刊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刊名创办者创刊时间停刊情况主要内容《秦劫痛话》旅京陕西学生团1919不详痛陈人民疾苦迈进汉中的旅京学生1919第15期后停刊以砥砺学行,改良弊政为宗旨《秦钟》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19206期后停刊唤起自觉,介绍新知《秦铎》陕籍旅沪学生1920半年后停刊反对旧制度,宣扬民主自由《共进》陕籍北京大学学生19211926年停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贡献》南开大学的几位陕西学生19224期后与《共进》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新群》上海大学陕西同乡会1925不详宣传共产纲领,反帝反封建A.陕西成为进步思想的中心B.北洋政府压制爱国学生的言论C.探索救国之路是时代旋律D.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砥砺学行,改良弊政为宗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可知,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期刊多宣传改良弊政,民主自由,并有唤起民众自觉的相关思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救国之路的探索,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的期刊创办者虽多来自陕西或与陕西有关,但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一直是运动中心,陕西人也多选择在北京或者上海创办期刊,排除A项;材料中出现了不少爱国言论,但未说明当时北洋政府对这些言论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创办期刊的多为知识分子,但一些内容并非面向劳动群众的,且材料内容不涉及劳动群众在这些期刊创办中的作用,排除D项。9.下图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的事件( )A.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指导方针是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C.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D.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答案】A【解析】据材料宣传画中“支援三线,建设祖国”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为三线建设,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选A项;三线建设的指导方针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并非“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没有东北地区,排除C项;三线建设主要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考虑,并非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排除D项;10.下表是1990—1996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均生产增长率(%)比较时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1990—1996年0.654.403.411.14据表可知,当时( )A.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B.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初步显现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答案】D【解析】由表格可知,1990—1996年间,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这表明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故选D项;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一说无法涵盖整个材料,且国有企业年均增长率是表格中各类企业中最低的,所以也不能说对外开放增强了国有企业活力,排除A项:“初步显现”这一说法错误,因为公有制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就显现出了活力,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C项。11.《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古代两河流域史诗中最短的一部。该史诗中没有神灵,只有人类活动,记载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前期。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据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A.没有受到神学影响B.深受印欧人迁徙影响C.专制王权尚未形成D.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与阿伽》反映了两河流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