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2-06 · U1 上传 · 16页 · 683.4 K

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6页,20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答案】B【解析】【详解】题目中“养气”“养心”和“学”“思”“行”都强调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体现主体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目中“养气”“养心”与仁、礼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并不是需要教化,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而题干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行金版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各国货币交变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统一,种类繁多,因此一些诸侯国之间为了方便交易而铸行他国货币,说明各国间商贸联系的加强,故选C;货币交变现象后,各国货币种类依旧种类繁多,没有体现出统一为一种货币的趋势,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货币情况,而非市场情况,故排除B;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是经济上的积极现象,而非混乱,故排除D。3.东汉晚期,“州”成为郡、县以上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隋文帝时期,在地方“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东汉和隋朝地方行政体制两次变革均()A.适应了国家管理需要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东汉和隋朝。根据材料“东汉晚期,‘州’成为郡、县以上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隋文帝时期,在地方‘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及所学可知,东汉晚期社会动荡,助长了地方州牧势力的壮大,原有的监察区“州”变成了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隋朝以州统县,精简地方机构,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可知,东汉和隋朝两次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均是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A项正确;东汉由地方行政体制二级变为三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隋朝以州统县,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一般来说,地方层级越少、行政效率越高,所以东汉地方三级行政体制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4.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B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A错误;1700年后人口直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C错误;220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国家分裂但人口是上升的,D错误。5.近代百年中国第一次民族反思起于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民族反思始于辛亥革命失败后探索。这两次反思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A.社会主要矛盾 B.社会性质 C.救亡路径 D.民主革命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第一次民族反思导向随后的戊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都是侧重于从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第二次反思导向随后的新文化运动,这侧重于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中华传统文明,并对这种传统文明进行理性批判和反思,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救亡路径所进行的艰辛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见,两次反思的显著差异在于新旧民主革命阶段不同的阶级领导下的不同救亡路径,C项正确;两次反思的领导阶级皆为资产阶级,近代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民主革命任务都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6.如图中国会请愿者张弓搭箭,射向“立宪之目的”的靶心,而在弓箭手与靶子之间出现了一个“挡箭牌”,伸手挡箭的是“考察宪政者”。该作品()A.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 B.揭露了清廷无意变革真面目C.反映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 D.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漫画国会请愿者想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但清政府派出的出国考察宪政者却伸出挡箭牌,想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改革,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对清政府的支持程度,不能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此时立宪派还在支持清政府,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清廷想要改革,但想要主导改革进程,进而通过改革维护清廷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内改革的情况,没有反映政治形势的复杂,排除C项。故选D项。7.一些同志认为“党管的太多”“权力太集中于前委”,主张党的管辖范围“要限制“军官权威高于一切”。毛泽东指出,如果这种个人主义领导胜利了,红军与过去的旧式军队就没有什么区别,“红军只是一个好听的名称罢了”,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192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选B;1927年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红军还没有建立,排除A;遵义会议主要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8.1941—1942年,日军集中大量兵力在华北地区开展疯狂的“扫荡”“清乡”运动,并实行严密的封锁,强调“彻底肃正华北治安”。此举的直接目的在于A.迫使中国政府迅速投降 B.消灭敌后的抗日武装C.为发动太平洋战争作准备 D.分化中国的抗日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1941—1942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中流砥柱,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疯狂的“扫荡”“清乡”运动,目的是为了消灭敌后的抗日武装力量,B正确;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地点不是在华北地区,排除A;太平洋战争在1941年12月爆发,排除C;题干中的日本直接针对中共部队,因此不存在分化中国抗日力量之说,排除D。9.下图是人民解放军准备进行某战役的示意图。这次战役后,就全国范围来看,人民解放军()A.开始实施运动歼敌 B.居于对敌优势地位C扫清了解放区残敌 D.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其是在东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对国民党作战,战役结束后共产党解放了东北地区,有利于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掌握了明显的优势,B项正确;A项“开始”从材料中无法判定,排除A项;C项“扫清”的说法不准确,解放战争还未结束,排除C项;掌握战略主动权从地图中难以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10.1956年,浙江有农业干部指出,施行“专管地段责任制”再加产量责任制到户,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结果偷工减料的少了,懒的少了,装病的少了,放掉农业出去找副业的少了。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地方()A.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B.坚持农业改造的工作原则C.探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D.试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专管地段责任制”“产量责任制到户”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说明当时的地方探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专管地段责任制”“产量责任制到户”与农业改造的工作原则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地方探索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为世界古代某一帝国的疆域版图,关于该古代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其商人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C.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同时推广希腊文化D.其法律成就对欧洲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题干的图片和所学可知,该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所学亚历山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同时推广希腊文化,C项正确;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排除A项;根据所学阿拉伯帝国商人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排除B项;根据所学古罗马是法律成就对欧洲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政治实践原则,一种受到追捧的生活方式。它认为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是个人利益的综合,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必然会带动整体利益的提升。“它”是指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由于人们按利己的本性去从事经济活动,追求个人利益,结果能使整个社会受益,而满足人们利己心的最好途径是实现经济自由,对私人经济活动,不要加以任何干涉,而听任其资本和劳动自由投放、自由转移。因此根据材料“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必然会带动整体利益的提升”可以判断是自由主义,C正确;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A排除;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B排除;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D排除。故选C。1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欧洲的“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下列不属于这部“民族曲”的是()A.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B.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C.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巴西摆脱葡萄牙独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据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即1914年至1945年。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而独立,成立了巴西帝国,并非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1926年10月,桑地诺在尼加拉瓜北部金矿中领导工人和青年举行起义,炸毁美资金矿,在拉斯塞哥维亚斯山区建立游击战争根据地,进行抗美游击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是1935年埃塞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