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中学校高2021级2023年秋一模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物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然万物对于文论家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这一时期完成。“物”不仅可以指客观事物,还可以指人们想象中事物的形象。由于“物”所独具的表现性,其可以传递出人们内心不同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感物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情感表达出来,使物之形与人之情相融合。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礼记•乐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感说”这一概念。《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出音乐创作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西晋的陆机在所著的《文赋》中首次将“物感”说应用至文学理论中。《文赋》中的“物感”思想将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之中,开始强调自然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树叶落于秋天,心生悲感,柔条发于春天,又心生欢喜。陆机认为四时之景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光阴的感叹,同时也将人们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创造冲动。陆机也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在前代,“感于物”中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物象,也指具有某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事,与之不同的是,陆机《文赋》中的“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了。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南朝的钟嵘把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荣辱忧乐也纳入感人之“物”的范畴中。他在《〈诗品〉序》中所说的“物”不仅包括自然风物,而且包含社会情事(“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中,他更加强调那些能触发人之悲情的社会生活,突出了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特殊地位。关于“物感”之情,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念。这里的“情”既指物感之情,也指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者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才能充实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真实情感基础之上的情与文之间才会相统一。陆机认识到情感就是文学创作的动机,同时要求作家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因为作品风格的高下由作家精神境界的高下决定。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与陆机的《文赋》不同,钟嵘在《诗品》中更加强调“怨”情对人的感发作用,同时也注重诗对于”怨”情的抒发。与孔子的“诗可以怨”所宣扬的“怨刺上政”意义不同,钟嵘《诗品》中所强调的“怨”是一种哀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常流露出一种感慨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凉之情。钟嵘物感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推崇怨情也与此密不可分。(摘编自高雅琪《“物感”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机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因此“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存在,这是对儒家思想观念下的“物”的内涵的突破。B.“物感说”是指人感于物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物对人心的触发,“物感说”既属于美学范畴,又是文学理论。C.钟嵘对“物”的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他认为个人的现实境遇,如悲欢离合等也属于“物”的范畴,因此在价值层面上要高于陆机的学说。D.陆机提出“诗缘情”观点,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内在推动力,创作者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内心充满真挚的感情.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先总述“物感说”的重要性,接着从“物感”之“物”和“物感”之“情”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B.文章第三段中引用陆机《文赋》中的话,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强调了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使论证更加充分。C.文章在论述陆机和钟嵘有关“物感说”的观点时,重点阐述了两人对“物”的不同理解,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D.文章结尾在阐述钟嵘的“怨”情时,与孔子的“怨”进行了比较,说明前者是哀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感物美学得到了充分发展,陆机的《文赋》与钟嵘的《诗品》标志着中国古典感物美学走向成熟与定型。B.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可以作为“物感”的典型例证。C.《礼记•乐记》作为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指出“乐”产生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有感于“物”,是“物感”说最早的概念表述。D.钟嵘强调能触发人感情的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重要性,注重诗对于“怨”情的抒发,这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有着密切关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摘编自叶峥嵘《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B.蚁播种子通常个体较小,种皮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C.油脂体可以作为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并非牢不可破的结合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D.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有效利用,既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促使它们把种子当垃圾扔掉。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一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令人感觉新颖而有趣。B.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C.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的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D.文章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6.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出走的井水朱清村子里有一口井,喂养了好几代人,滋润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在一户一户人家不断出走的进程中,它长了许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边的水沟里。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恹恹的树被浇灌后变得粗壮又繁盛,张着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给的滋润,种出了小麦、种出了玉米、种出了一粒粒晶莹的大米。牛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边的小水沟里,任它们舔舐。它听着村民收获后的笑声,牲口饱足后痛快的叫声,清风掠过,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细微的涟漪。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阳烧灼着这片土地,烘烤着那些俯向大地的农人,待被灼红双颊的人们扛着锄头踏着落日的细辉回到村子里时,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叶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凉,再从井里提出一桶水装回家,才觉得满足。每每到这个时候,你必会听到村子里的人总夸它“水凉,好水”。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样清凉,也不像其他水一样是刺骨的,它是暖的,当人们把水从井里面提出来洗衣服做饭时,它总是体贴温柔地护着那双勤劳而布满茧子的手。这时井是冒着淡淡热气的,像是地底下有温火在煮着它似的。然而这个季节的它是不像夏季一样饱满的,要是遇着长期总不下雨的时候,它就像濒危的老人一样,耗尽了精血,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处储着点水,与它走过许多时日的村民此刻再着急也无能为力了,所幸在逢着一场雨时,它又饱满鲜活起来了。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 语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