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语文

2023-11-24 · U1 上传 · 8页 · 546.9 K

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量考古发现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中具有突出创新性的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贯穿在历史发展中。不少陶器代表了我国在陶器制造技术和艺术审美方面突出的创新性。比如,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龙山岗遗址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蛋壳黑陶杯,它属于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考古学家将其描述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在此基础上,山东地区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造型修长优美,胎薄如蛋壳,厚度仅为0.2毫米,黝黑锃亮,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制造这样的陶器,有赖于艺术造诣的水准,更依靠技术层面的成熟。保证陶器制作的成功,要严格筛选泥料、反复捶打、合理阴干等,最重要的是控制炉温,保证还原、渗碳和磨光等步骤的顺利进行。这些都属于当时的“高科技”。对于窑内温度高低和可控性的不断探索,让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具有了先发优势。商代,古人将铜炉温度提高至1200摄氏度,使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商朝的青铜冶炼促进了原始瓷器冶炼技术的产生,为后来的冶铁奠定了基础。西周时期,中国人可以将铜炉温度提高到1300摄氏度。中国古人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高温控制技术和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创新铁器的生产技术。公元前700年前后,中国古人已利用高炉在高温液态下铸造铁器。为降低生铁制品的脆性、提高其韧性,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发明了铸铁退火技术。经过战国时期不断的技术创新,至汉代基本形成了生铁冶炼和利用生铁制钢的技术体系,成为世界冶金史上重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在这一体系中,冶炼可得到白口铁、灰口铁和麻口铁等不同含碳量和微观结构的生铁产品;生铁制品经过退火处理,可得到脱碳铸铁、韧性铸铁和铸铁脱碳钢等不同材质的钢铁制品;生铁经过炒钢处理,可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材;通过百炼钢等工艺,生产出钢材,锻造成优质兵器;灌钢这一“杂炼生柔”的技法则创造性地将含碳量高的生铁和含碳量低的熟铁等材料相熔合,整体成钢。高温控制技术也使中国在陶器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发明了烧制瓷器的技术。由此,源远流长、窑口丰富、多姿多彩的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成为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高2021级一诊语文第1页共8页{#{QQABBQIEggigABBAABgCUwWSCEIQkAEACCoOgAAIMAAAgQNABCA=}#}代表性产品之一。考古发现的蚕桑及其制造出的各类精美的丝绸,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生活在晋南地区的远古先民便已经开始养蚕。2022年6月,离夏县不远的闻喜县上郭遗址,在一座半地穴式房屋中,出土了一枚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蚕蛹。河南荥阳汪沟遗址出土距今5500多年的织物残存,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实物。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距今4400年左右的绢片、丝带、丝线等丝织品实物。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丝绸之路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由此产生。(摘编自郭物《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在龙山岗蛋壳黑陶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并制造的。B.古代中国,人们对窑内温度高低和可控性的探索,促进了青铜冶炼等技术的发展。C.烧制瓷器的技术是中国独创性的发明,瓷器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之一。D.多项考古发现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远古先民已经开始养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大量考古发现的实例,证明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中具有突出创新性的民族。B.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从陶器制造技术、蚕桑养殖等方面论证了高温控制技术创新发展的价值。C.铸铁退火技术、生铁冶炼技术、生铁制钢技术等都是中国古人创新铁器生产技术的具体表现。D.考古发现的丝织品实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3.根据原文内容,如果要续写一段话,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内容最合适?(3分)A.古代农民通过观察天象、研究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创新了许多农业技术。B.明代医学家李时中发明了天花疫苗接种法,该法在明清时期被用于预防天花的传播。C.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古人发明了琢玉技术,并在较长时期不断将其创新发展。D.玻璃、金银器、纺织品的发展历程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将创新和包容相结合的民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沙漠是资源,大漠也美丽——专访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沙尘暴逐年减少,但仍然有,沙尘暴可以被根治吗?卢琦:这需要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沙尘暴。首先,沙尘本是天然存在、沙尘暴自古有之。土地沙化和沙尘暴通常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沙尘暴主要还是一个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沙尘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存在,决定因素是天气系统过程,这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同时,我国北方区域以及邻国大面积的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是重要沙尘源。这些沙尘暴的来源不是说消灭就能消灭的。其次,沙尘暴确实给人类的生活和高2021级一诊语文第2页共8页{#{QQABBQIEggigABBAABgCUwWSCEIQkAEACCoOgAAIMAAAgQNABCA=}#}财产带来危害,同时需要看到,沙尘暴也具有环境正面效应,如“阳伞效应”“冰核效应”“中和酸雨效应”“铁肥效应”等。此外,沙尘暴可防可减,生态工程“劳苦功高”。我们要接受沙尘暴的客观存在。天然沙漠、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既然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就无法消灭沙尘暴。沙尘暴不能消灭,但沙尘源区和传播路径上的土地沙化可防可治,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荒漠化防治仍然是减少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的有效手段。记者:您说过:“治沙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怎么理解“为”与“不为”?卢琦:我们可以笼统地将沙漠分为“原生沙漠”和“人造沙漠”两大类。原生沙漠是一种自然造化的存在,应该突出一个“保”字,予以保护,为子孙留白一片原生沙海。人造沙漠通常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应该突出一个“治”字,予以重点治理、尽快修复;并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灾害为第一要务。因此,治沙,治的对象是什么?主要应该是后者,也就是发生了沙化、荒漠化这种土地退化现象的“人造沙漠”,而不是去治理“原生沙漠”。记者: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模式都有哪些,有没有系统性的根治方案?卢琦:“荒漠化”至今仍然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发展瓶颈,严重威胁着陆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土地大开垦运动,导致陆地表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地表沙化、土地荒漠化应运而生、如影随形。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640亿元人民币,将近4亿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荒漠化问题的困扰。荒漠化在我国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面对这一世界性顽疾——“地球癌症”,参照中国70年防治荒漠化的“四梁八柱”方略和经验,我们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开出“四味良药”:一是制定公约议定书,统一全球履约和守约“度量衡”;二是构建全球观测网,遥看旱地变化方寸间;三是编制全球自然沙漠(遗产)名录,为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四是启动“全球治理”行动,力争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记者:关于中国荒漠化治理,未来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卢琦:当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有所遏制,但荒漠化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我国荒漠化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依然是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并且越到治理后期,面临的困难更大,突破的难度更高。过去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一些条件较好、治理容易的沙化土地业已得到初步遏制;未来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其立地条件更差,难度更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更高。荒漠化防治还未触及难啃的硬骨头,保增长越来越难。转变发展思路是难题。荒漠化区域通常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地方自我筹资能力弱。长期依赖财政投入,生态治理内生造血机制弱,成果难以巩固,规模难以扩大。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沙区从矿产农牧资源禀赋型发展转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可谓恰逢其时。4.下列属于“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项是(3分)A.它是一个天气系统过程,同时与邻国大面积的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有关。B.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化土地大开垦运动,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C.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D.沙尘暴发生的频率高,使陆地表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消灭沙漠越来越难。高2021级一诊语文第3页共8页{#{QQABBQIEggigABBAABgCUwWSCEIQkAEACCoOgAAIMAAAgQNABCA=}#}5.下列对材料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沙尘暴主要是一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它自古有之,并不是我们想消灭就能消灭的。B.对于“原生沙漠”,要突出一个“保”字,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子孙留白一片原生沙海。C.“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使当前荒漠化治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因此这一原则并不科学。D.全球治理荒漠化,可参照我国“四梁八柱”的经验,力争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6.我国的荒漠化治理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逃跑的马(节选)刘亮程我跟马没有长久贴身的接触,甚至没有骑马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这样简单的经历。顶多是牵一头驴穿过浩浩荡荡的马群,或者坐在牛背上,看骑马人从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我没有太要紧的事,不需要快马加鞭去办理。牛和驴的性情刚好适合我——慢悠悠的。那时要紧的事远未来到我的一生里,我也不着急。要去的地方永远不动地呆在那里,不会因为我晚到几天或几年而消失。要做的事情早几天晚几天去做都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没什么。我还处在人生的闲散时期,许多事情还没迫在眉睫。也许有些活我晚到几步被别人干掉了,正好省得我动手。有些东西我迟来一会儿便不属于我了,我也不在乎。许多年之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回到村庄里,他们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多慢呢。但马的身影一直浮游在我身旁,马蹄声常年在村里村外的土路上踏响,我不能回避它们。甚至天真地想,马跑得那么快,一定先我到达了一些地方。骑马人一定把我今后的去处早早游荡了一遍。因为不骑马,我一生的路上必定印满先行的马蹄印儿,撒满金黄的马粪蛋儿。直到后来,我徒步追上并超过许多匹马之后,才打消了这种想法——曾经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的那些马,最终都没有比我走得更远。在我还继续前行的时候,它们已变成一架架骨头堆在路边。只是骑手跑掉了。在马的骨架旁,除了干枯的像骨头一样的胡杨树杆,我没找到骑手的半根骨头。骑手总会想办法埋掉自己,无论深埋黄土还是远埋在草莽和人群中。在远离村庄的路上,我时常会遇到一堆一堆的马骨。马到底碰到了怎样沉重的事情,使它如此强健的躯体承受不了,如此快捷有力的四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