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中学高2024届高三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9分)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因受其外国移民的影响,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拥有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饮食观念上,《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红遍海外。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饮食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这种“美”来自食物的“色、香、味、型、器”,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西方的饮食则注重“实用性”,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吃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与精神享受没有关系。饮食结构上,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在食材的选取上,主要以谷物为主,其次是蔬菜,肉类较少。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常看到的是米饭、馒头等主食配以鲜炒时令蔬菜。而西方国家多是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食为主,配以蔬菜沙拉等生食。中国人和西方人虽然都吃肉类,但是除了中国在饮食上辅以肉类、西方在饮食上以肉类为主的差异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对动物内脏的态度。中国人钟爱动物内脏,无论是猪肝、羊肚,还是牛杂、鸭胗……无不让中国人垂涎三尺。西方人很难接受这些食物,他们也吃动物内脏,比如法国的鹅肝,西班牙的血肠等,但跟中国人对于动物内脏的热爱程度相比就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受其宗教信仰或是与对于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有关。烹饪方式上,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饪方式达20余种,有八大菜系,不同地区同样的食材,经由不同厨师的加工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所以中国的烹饪是一门艺术,他结合了厨师的个人风格,饱含“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认识和灵感,西方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厨师在烹饪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菜谱中食材的配比、用量进行操作,丝毫不敢懈怠。这样的烹饪方式主要是与西方人着重强调饮食要科学和营养搭配要平衡有关系。饮食器具上,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夹莱的筷子、喝汤的汤匙、吃饭的饭碗、盛菜的盘子(深碟)、喝茶的茶杯、喝白酒的酒盅等。西方人就餐时使用的餐具则是盛食物的盘子、切割食物的刀子、取用食物的叉子、进食的汤匙、喝水的水杯、喝红酒的酒杯、喝白酒的酒杯等。筷子和刀叉是中西方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具,代表了中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的不同,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在餐桌礼仪上,中国是礼仪之邦,因而在就餐的时候也非常讲究饮食礼仪。中国就餐讲究用圆桌,宾客围桌而坐是有讲究的,主要遵从长幼有序原则。而西方在餐桌上排座位时则以女士优先为原则。西方就餐用长桌,一般男女主人各坐在长桌的两端,男主人左右两边分别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要客人的夫人,女主人的左右两边则坐的是第一和第二重重要的男客人,依次类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能够更好地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摘编自宋秀萍《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饮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文化影响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B.中国的饮食看重食物本身能带给人美好的感官体验,特别强调对“美”的追求。C.法国吃鹅肝、西班牙吃血肠,是因为其宗教信仰和食物所具有的营养价值。D.筷子和刀叉,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观念,是中西方智慧的代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分五个方面来论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论证了二者的差异。C.文章论证中国的饮食结构,从传统农业大国的角度切入,很有说服力。D.结尾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包含着对现实的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观念,而且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B.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深厚,注重发挥厨师的个人风格和创造性,因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菜系。C.中国是礼仪之邦,遵从长幼有序的原则,圆桌用餐,较之西方女士优先,围着长桌用餐,更重礼仪。D.中西方饮食风俗各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有助于文化交流的更好开展。(二)实用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内胆上也采用了纳米超疏水材料,这种材料有独特的凸起结构,并在其上面附着一层仿植物蜡,这样内胆表面上的小水滴就会自动滑落而不在内胆上沉积,从而避免内胆表面出现结霜、结冰现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摘自张靓、赵宁、徐坚《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不仅能让水滴自由滚动,而且可以减弱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让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B.科学探索发现水稻的叶子上有与荷叶类似的凸起结构,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C.人类已经能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D.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属于“仿生学”的研究内容,它的破解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引出说明对象和写作内容,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能力的织物。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作者举了把类似荷叶结构的材料植入人体来防止血栓产生的例子进行说明。D.科学家们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的智慧,并以此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6.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黄昏时分肖复兴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