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武汉市高三九调语文试卷

2023-11-12 · U1 上传 · 8页 · 28.2 K

2023~2024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语文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23.9.5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例如嗅觉。唤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官,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古时的香囊味道大多来自一些中草药,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便是焚香,通过燃烧木材、香料、药材来发挥作用,比如静心、驱虫之用,或是衡量时间。“气味往往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它既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也可以唤起旧时的记忆,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Hypothesedegru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一个密闭的昏暗空间中放置一组烟雾发生装置,同时所有观者也是这场实验艺术的参与者,所谓的烟其实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水蒸气,但观众并不知情,大家都仔细辨别着自己闻到的气味,甚至有观众在朦胧中看到了烟雾形成的独特造型。气味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或媒介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在近几年的展览中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沉浸感”,人们往往会被沉浸在某种事物中的感觉所吸引。沉浸感便是气氛中能量的释放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相比于传统的展览,沉浸式展览的氛围能更全面地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改变人们对某些传统事物的观察角度,激起人们对事物全新的好奇感,而气氛在环境交互的基础上更为注重情感的传达。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气氛的把控同样是表达情感、传达意图的重要方法,它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的。比如艺术家个人的表达风格、作品的形式及其所选用的媒介与材料、声音、空间、主题等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气氛,只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那“气氛”就会有无限种可能性!作为艺术工作者,并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要将它们放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以包容的心态让艺术作品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继续成长。或许艺术作品并没有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当艺术工作者放开手让它携带自己的气氛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一瞬间,它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继续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它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无论观者获得新的感悟还是心灵的片刻休憩,于它而言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选自薛仲泽《“气氛”在艺术中的诠释与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心情等内在因素也会在这个感知进程中发挥作用。B.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情感,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C.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作品气氛转化为感受,这些方式离不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D.艺术家创造气氛的方法很多,创作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是创造多样气氛的关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释放的气氛传到观者大脑,转化为个人感受;观者也可将感受用某种形式回传,转化为另一种气氛。在此过程中,观者具有主动性。B.声音装置作品《无题》运用设备达到以声音来表达视觉信息的效果,形成了一种诗意。可见,在气氛的创造和感知中运用通感是常见的。C.在气氛的传播方式上,声音传播虽然直接,但效果不一定胜过看似委婉的气味,因为气味更能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影响更加抽象。D.气氛在艺术感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单向的。基于此,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以自由包容的心态允许观者对作品进行审视并自由表达。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文末“观者在艺术作品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项是(3分)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总是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B.环境不一定是有时空范围的自然界,而可能是由心理或精神状态构成。C.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D.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4.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5.下面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沉浸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6分)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选自孙犁《荷花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力量李娟牛最喜欢吃葵花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就停不下来。只好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下的种子被我妈随便堆到床下。赛虎这家伙一有空就钻进去,您寇窣窣地,吃得香喷喷。但它不会嗑瓜子,便连瓜子壳一起嚼巴嚼巴吞下。我妈看着不忍心,一有空,便帮它剥,边剥边骂:“干了一天活,还得伺候一条狗!”每剥完一小把,把瓜子仁儿撮在手心任赛虎舔食。看它吃得高高兴兴,便也高高兴兴。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得赞美土地的力量。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我妈不喜欢化肥。她年轻时读书的专业是农业,她的老师曾告诉她和她的同学,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一时增收保产,但如此持续不到三十年,土地就会被毁去。她常念叨:“已经三十年了,已经三十年了啊?”不知是忧虑,还是疑惑。我不知“土地被毁去”具体是什么概念,但是我却见过“死掉的土地”。地面坚硬、发白。田埂却依然完整,一道挨着一道,整齐地、坚硬地隆起。于是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上面稀稀拉拉扎着好几年前残留的葵花残秆。也被太阳晒得发白。我猜这是不是因为过量施加化肥,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等原因被废弃了的耕地。虽然戈壁滩本身也是硬地,但却是生态系统完全正常前提下的硬。戈壁滩再荒凉,也会覆盖稀薄的植物。尽管这些植物完全混入大地的色泽和质地,看上去黯淡、粗拙。可眼下这块地,却是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妈总是说:“这要是自己的地,还不心疼死了!要是自己的地,哪舍得这么种!”是啊,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体谅土地。我无数次感慨北方大地的贫瘠。虽然耕种过的土地看上去都差不多,又整齐又茂盛。但再看看野地便知端晓——南方野外四季常青,植物浓密;而北方野地植被极为脆弱稀薄,看上去荒凉又单调。可是,就算是力量再单薄的土地,对生存于此的人们来说,也是足够应对生存的。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掠夺者的话。这片大地已经没有主人,所有耕种于此的人全是过客。我们只租用此处一年或两年三年。为了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我们只能无视基本耕种原则,无尽地勒索,直到土地死去。那时,我们的租期也到了。我们眼下租用的这块地就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按理说该停种了,养两年地再接着种。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且是油葵这样消耗巨大的作物,不但损害地力,也会影响产量。再加上去年冬天的罕见暖冬,早在今年年初,“旱情已成定局”的消息就已经四处流传了。可我妈还是决定顶着各方面压力再种一年。河水依赖不了了,她便全赌在雨水上。只因她听当地上了年纪的哈萨克老人说,纳吾尔孜节(春分日)那天若下了雨,将预示全年雨水丰足。果然,这一年的雨水极多,三天两头洒一阵。可是,雨水多的同时,风也多……往往雨还没洒几滴,乌云就被大风吹散。雨很快偃旗息鼓。尽管损失惨重,甚至放弃了一块土地,但眼看着河边这块地总算冲出枪林弹雨挺到了最后一刻,我妈还是很欣慰的。当我一圈一圈绕着葵花地赶牛,保卫最后的胜利果实,累得大喘气,心里便想:大地的付出已经完全透支,我们必须用自身的力量填补。葵花收获了。虽然一百多亩地才打出来二十多吨葵花籽,但满当当的四百多个袋子堆在地头,看在眼里还是令人喜悦。可一时半会儿却怎么也雇不到搬运的工人。收葵花的老板一再表示时间紧张,不能再等了。于是我妈和我叔【注】一咬牙,自己上。收购葵花的车没法完全开到地边,离了还有三十多米。四百多袋,两人扛了两百多个来回。三十多米距离,只算负重距离的话,每人共计走了六七公里。也就是说,这老两口把二十多吨的葵花籽挪动了三十多米。或者说,两人各扛一只五十公斤的麻袋,走了六七公里路。好吧,又省了两百块钱工钱。可是我叔的高血压……还有我妈的低血压……眼下这些从金灿灿转变为黑压压的财富啊,不但榨干了大地的力量,也快要把这夫妻俩榨成渣了。(选自《遥远的葵花地》,有删改)【注】叔叔:当地人对父亲的习惯称呼。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葵花是北方边地常见的经济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