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2023-11-09 · U1 上传 · 9页 · 662.7 K

广西武鸣高中2024届高三(上)开学调研测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不过,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上的引领固然重要,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则是文化变迁之基础,两者互动合拍才使某种品味成为主流阶层的文化标识。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当这个历史叙述不断延展,每一次加入新著作,都会使得已经在这段历史中的原有经典著作挪动位置——哪怕是一点点的挪动。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唐初为止,除《史记》之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加持。在班固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节选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B.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C.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D.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介绍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B.文章介绍阿瑟·丹托“据后以论前”的观点,有助于在历史叙述中理解“史升汉降”。C.第三段引用胡宝国的观点,论证了《史记》长于会通的特点推动了其历史地位的提升。D.文章举出班固《汉书》创作和推广的史实,是为了说明《汉书》不是私书而是官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的引领、某种主流文化品位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迷信精英人物作用。B.据历史学“据后以论前”的观点,《史记》以后的每部新历史著作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C.在寻求历史解释、建构史家批判精神、研究唐朝古文运动上,《史记》有比《汉书》更大的价值。D.梁启超把司马迁称为“史界太祖”,而以“作俑”之词加于班固,可以支撑“史升汉降”的观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如果你喜欢喝茶,尤其是喜欢喝红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红茶晾凉之后,茶水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茶膜,用勺子接触薄膜时,它就会像浮冰一样散裂开,而且勺子表面还会沾上棕色的物质。有人说茶膜是炒茶用的油;有人说是茶叶本身的“植物油”或叶片含有的“蜡”;还有人说是茶叶制作过程中混入的浮灰。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早在1994年,帝国理工学院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迈克尔教授说:“只有知道茶膜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才能有效消除它。”于是,他们通过扫面电镜、质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发现,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后,形成了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微小颗粒,它们附着在有机物表面形成了薄膜。微小难溶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余的是复杂有机化学物质或矿物质的混合物。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是诱导茶膜形成的关键因素,但仅靠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其中一者并不能让茶膜“显现”,必须是两者同时存在才行。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馏水泡茶时,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馏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说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氨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卡罗琳对“茶膜现象”也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这层薄膜的特性,她使用双锥界面流变仪从流变学角度分析了茶膜的力学性质。她用不同浓度的碳酸钙溶液去泡茶,有的时候肉眼看不到茶膜,但是使用流变仪可以“看到”茶膜。这是什么原因呢?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便以液态形式呈现;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就会以固态形式呈现,这时你轻微碰它一下,茶膜就会碎裂。你也许会有疑问,经常购买的柠檬红茶中就不会出现茶膜,难道说这是由于使用了纯净水或者隔绝氧气泡茶?其实糖分或者柠檬汁会使茶膜变薄或者抑制其形成。但是喝奶茶时,有时却能看见茶膜,有时却又看不见茶膜,这是因为少量的牛奶会促进茶膜的形成,而大量的牛奶则不会让红茶形成茶膜。在全球范围内的茶叶消费品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红茶,另外30%是绿茶。茶的品种是由茶叶加工方式所决定的,例如发酵、氧化、碾压、蒸煮和干燥等方式。茶膜基本不会在白茶、黄茶、绿茶或轻度加工的乌龙茶晾凉后形成,只会在红茶上形成,这是因为红茶相较于其他品种的茶叶,是属于全发酵的,其发酵时间比较长,氧化程度在70%-95%之间。茶膜看上去脏脏的,像极了加油站旁边水坑里的“油膜”,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事实上,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茶膜只是附着在有机物表面的一些难溶小颗粒,它没有什么味道,也没有什么口感,对人体并无危害。(摘编自杨超《茶水表面有层“薄膜”,是茶脏了还是茶杯脏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难溶的微小颗粒附着在有机物表面而形成的薄膜。B.影响茶膜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水中的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就能够让茶膜“显现”。C.用不同的饮用水泡同一种茶叶,如果形成的茶膜越多,则说明泡茶之水硬度越高。D.茶膜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呈固态,肉眼可见;反之,肉眼看不见茶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生活现象起笔,点出说明对象,接着列举人们对茶膜的猜想,然后分析茶膜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晰。B.“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这些问句不仅引发读者的思考,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C.作者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平易亲切,既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又体现出科普文的客观真实。D.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茶膜比作浮冰,同时又列举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生动具体、科学严谨。6.喝红茶时,如果想要减少“茶膜”,有哪些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疯英雄赵广建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是我亲眼见。”“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是真。”“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是真。”“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今儿新鲜哩。”“嗯哪,来客哩,打壶酒。”“割肉不?”“割,嗯哪,割二斤。”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