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3-11-01 · U1 上传 · 18页 · 1.3 M

扬州市2022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说明:1.本试卷共6页,计21题(包含单项选择题:第3题、第4题,共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同时务必在试卷的装订线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毕业学校填好,在试卷第一面的右下角填好座位号。3.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在指定位置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水笔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积累运用(30分)(1)诗歌中的意象,含情蓄意,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朝晖夕阴,晨钟暮谷,对同一诗人,会因境遇不同而有别,浮云落日,野渡舟楫,对不同诗人,更有不一样的意趣。鉴赏诗歌,应当玩味意象,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万种情思。(2)诗歌中有“山”的雄壮。《望岳》中“①,一览众山小”,展露出青年杜甫宏伟的抱负;《沁园春·雪》中“②,原驰蜡象”,体现了伟大领袖博大的胸怀。(3)诗歌中有“水”的柔情。“③,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对故乡的眷恋;“君问归期未有期,④”,是李商隐对妻子的思念:“黄梅时节家家雨,⑤”,是赵师秀对友人的期盼。(4)诗歌中有“花”的美丽和希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⑥,⑦”,尽显生命勃发的本色:陆游《游山西村》中的“⑧,⑨”,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面临困境,不改初心!(5)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诗人们反复着色,;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1.根据第(1)段文字的语境,完成下列各小题。(1)给加点字注音:含情蓄意()(2)画波浪线的成语中有一个错别字:“______”应改为“______”(3)画横线的“逗号”应改为______2.根据语境,在第(2)—(4)段画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词名句。3.最适合填入第(5)段画横线处的一句是()A.如同一幅风格明亮艳丽的中华田园画卷B.幻化为华夏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C.好像一曲韵味悠远绵长的中华山水歌谣D.成为华夏儿女心中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答案】1.①.xù②.谷③.鼓④.;2.①会当凌绝顶;②山舞银蛇;③仍怜故乡水;④巴山夜雨涨秋池; ⑤青草池塘处处蛙;⑥乱花渐欲迷人眼;⑦浅草才能没马蹄;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⑨柳暗花明又一村;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1)①蓄:读音是xù,蕴藏、怀有。(2)晨钟暮谷——晨钟暮鼓;晨钟暮鼓: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3)由“朝晖夕阴,晨钟暮谷,对同一诗人,会因境遇不同而有别”与“浮云落日,野渡舟楫,对不同诗人,更有不一样的意趣”可知,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因此,用分号。【2题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①—⑤:注意“凌、舞、仍怜、涨、塘”等字的正确书写。⑥—⑨: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并注意“渐、浅、蹄、复、疑、柳”等字的正确书写。【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式的选用。①从句式结构来看,“由诗人们反复着色,幻化为华夏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与“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两个句子结构相似,句式整齐。②从表情达意上看,那些来源于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经过诗人们反复着色、加工之后,就成了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成了寄托诗人主观情感,表情达义的一个具体的意象,一个载体。同时,也成了华夏儿女对古诗词文化特有的、而又美好的记忆。故选B。4.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身上又有不能被忽视的东西。作者创作这一类形象,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深思和社会的关注。以下关于这一类形象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年轻时,因放荡挥霍,被迫离家:老年归来,依然穷困潦倒,最终被兄嫂厌弃。作者的目的是借他的经历启示读者:自己不努力,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行不通的。B.《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聪明能干,充满活力;成年后,迟钝木讷,恭顺卑微,成为“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封建道德的束缚,是他生命活力慢慢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C.《骆驼祥子》中的“高妈”:她处于社会底层,有不幸的经历;她为人精明,向处境不如自己的人放贷,赚取一点微薄的利钱;她不乏底层人的善良和朴实,是生活的重压教会了她生存的技能。D.《老王》中的“老王”: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他都是一个社会底层人,身世孤苦,身体残疾,除了一辆三轮车,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但他纯朴、厚道、善良,得到作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尊重和感激。【答案】A【解析】【详解】A.《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年轻是挥霍放荡,被迫离家;后来暴富,提出要补偿兄嫂,兄嫂感激仰慕;落魄归来,被兄嫂厌弃。作者是要借于勒的经历展示当时社会嫌贫爱富、金钱大于亲情的现象,对此进行讽刺,A错误,故选A。5.语言实践活动“孝”,小篆写作“”,用小孩扶侍老人的形象来表达“孝”的原意。“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推崇孝、实践孝的内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尽心奉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才是完整的孝。“祭之以礼”主要在传统节日进行,清明节、中元节等均以祭祖悼亡为核心,春节、冬至、重阳节也不乏祭祖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祭祖悼亡,基于血缘关系,但又不限于血缘关系,而会延展至对族群、国家、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文祖先和历代先贤。清明节对黄帝炎帝、革命烈士的祭祀,端午节对屈原的祭祀等,不仅使个人虽死犹生,还具有激励后人的力量。活动一:洋洋的爷爷是一名语文老师,年满六十退休。洋洋要赠送爷爷一副对联,你建议他选下面的哪一副?简述理由。对联1:人活古稀非为易福在心田实乃安对联2:诗文馨香漫乡里桃李天下绽芬芳选,理由:活动二:尽孝道与距离远近有关吗?结合下面两幅漫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活动三:班会就“清明祭祖”话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这种活动形式繁琐,意义不大。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想法。【答案】活动一:选对联2,爷爷年满六十退休,而对联1中“古稀”指人年七十,故不合适,对联2中“诗文”“桃李”都能体现爷爷“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送给退休的爷爷赞美其职业成就最为合适。活动二:我认为在互联网技术、交通方式发达的今天,尽孝道与距离远近无关。图1中,妈妈、孩子虽与家中老人共处一室,咫尺距离,但各自沉迷手机,让老人做家务,并没有尽孝道;图2中,一家三口通过视频与老人祝酒言欢,让老人得到幸福的陪伴,虽天各一方,但其孝心溢于言表。活动三:我认为我们应当继承“清明祭祖”这一传统节日习俗。如材料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才是完整的孝。“清明祭祖”这一活动,对于我们先人而言,正所谓“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节日正式的祭祖,可以令逝去的先人继续被我们铭记。此外,祭奠祖先、先烈,也能让我们得以寄托哀思,宽慰自己,甚至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所以,我认为,即便在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应继承“清明祭祖”这样的传统习俗。【解析】【详解】活动一:结合“是一名语文老师,年满六十退休”分析,对联内容要与语文有关,对联1中的“古稀”是指七十岁,与“年满六十”不相符。对联2中“诗文”与“语文”相关,“桃李天下”是指教过的学生比较多,与“老师的职业相关”。故选对联2。活动二:本题考查观点和看法。答案不唯一,根据两幅图片的内容分析,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可。示例:尽孝道与距离远近无关,结合图一的内容可知,妈妈和孩子都拿着手机,不理会正在做饭的老人,可以说这不是尽孝道,距离再近,没有孝心也是不孝。结合图二的内容分析,爸爸拿着手机妈妈和孩子在在爸爸的后面,三人一起与爷爷奶奶进项视频聊天,电话两端的人都很高兴,他们虽然没有陪在老人身边,距离虽远,但是他们是在尽孝道。活动三:本题考查观点和看法。首先要明确“清明祭祖”的必要性,然后联系现实说明理由。示例: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国家纪念革命先烈的节日,也是纪念中华始祖黄帝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尽心奉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才是完整的孝。祭祖不是迷信而是孝善文化的传承!祭祖是铭记先人而引导后辈不忘祖恩及代代相传。祭祖是对祖先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仪式!祭祖,是对祖先神灵的敬意!祭祖虽然看起来只是形式,而传达的是感恩,是追思,是传承,是教育,是前传后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也应继承“清明祭祖”这样的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阅读理解(57分)(一)名著阅读(12分)6.【精神引领】学校举行“青春向党,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下面是洋洋演讲稿的结尾部分。请你从备选名著中提炼素材,帮他完善讲稿。面对军统特务的威逼利诱,许云峰不为所动,拒绝与反动派合作,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1),因为他有奉献的精神;(2),因为他有顽强的意志……我们要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备选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业史》(1)(2)【答案】(1)面对艰难恶劣的生活环境,周恩来没有退缩,扛起革命的大任。 (2)面对身体残疾的磨难坎坷,保尔没有屈服,拿起笔书写红色篇章。【解析】【详解】答题思路:仿句题,从内容上考虑,要从所给的三部名著中选择两个人物,突出他们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意志;从结构上看,要和划线句保持一致。句式:面对+偏正短语,人名+四字短语(是选择),写具体的行动。示例:面对创业路上的种种困难,梁生宝没有退缩,帮助那些贫困农民;面对革命旅途中的次次坎坷,保尔不曾放弃,找到新的拼搏方向。7.【美的体验】从下列三则片段中任选一则,结合内容,自选角度(如形象、情感等),说说你从中获得的“美”的感受。片段一:“还有一件要紧的小事情: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两次来信,一封是路名被邮票掩去一部分,一封是我的姓名被贴去一只角。因为信封上实在没有地方可贴邮票了。你看看我给你的信封上的字,就可知道怎样才合适。”(摘自《傅雷家书》,1954年9月4日傅雷给傅聪的信)片段二:“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摘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片段三:“我怀念那:同着伙伴提了篾篮/到田堤上的豆棚下/采撷豆英的美好的时刻啊——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我将狂欢而跳跃……”(摘自《艾青诗选·黎明》)【答案】示例①《傅雷家书》:选段中,“一件要紧小事”、“你看看我给你的信”等字眼,处处体现着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地关心,严肃中透出亲切,深刻却不脱离日常,充满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又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挂念,简短的一段话充满着“父爱”这一光辉的人性之美。 示例②《艾青诗选·黎明》:文段语言明丽潇洒,娓娓动听,“和小伙伴去采豆荚、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等画面,充满深情、充满生活气息,虽为诗歌,但却有散文的不修饰的美,无需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积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对于光明的一种渴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赏析。注意结合选文的内容,从形象、感情、语言等角度选一加以分析。示例:《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两个挑粪桶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打算去“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粗俗劳累沉重的劳作,辛苦的日子。但有相契的友人,也有美好的生活,品茶、看落日。何等的风雅,悠闲,这就是南京普通淳朴的热爱生活。这是真实、暖心、又美好的。 8.【释疑解惑】在“五个一百工程·经典成就人生”阅读分享活动中,洋洋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请你以《简·爱》《朝花夕拾》《平凡的世界》中某个人物的经历或思想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