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2023.10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6页。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古代中国,姓或氏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春秋时期,统治者才有姓,氏则是统治者颁给有功、有土地或有职官的贵族;战国时期,平民开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况。但秦汉以后,姓氏普及于一般平民。秦汉以后姓氏普及是A.华夷族群的认同B.登录户籍的需要C.人口迁徙的频繁D.统一国家的建立2.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权臣攫取政权,建立新王朝,后世史家称其为“篡位”,但这些君主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其理论来源为A.道家五行轮回B.法家厚今薄古C.墨家尚贤尚能D.儒家圣贤思想3.图1、图2为中原人民坐姿的变化。这体现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儒家伦理的规范B.民族交融的影响C.经济重心的南移D.衣服形制的变化4.某时期一份文书写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A.秦汉的刑律B.隋唐的律令C.宋元的税法D.明清的乡约5.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济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6.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7.一份明代中期江苏的史料描述:湖乡土地低洼,乡人大多弃农而渔。谭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边沿路种桃李果树,沼泽地则种荸荠出售。他们购买数百个池塘养鱼,池边又养鸡,鱼吃鸡粪,长得肥美,待价而沽。谭家日渐富裕。这份史料可用于研究A.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变革B.外来物种移入与传播C.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D.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图3是1835年某地出版的一本语言教材,收录有372个常用词条,大多数来自英语,少数来自葡萄牙语、瑞典语、马来语和印度语。这本书最可能是供何地的商人学习外语之用A.南京B.上海C.广州D.厦门9.图4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其成书不早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最初十年10.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上述言论的目的是A.总结历史上变法的经验教训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C.为戊戌变法的实施提供指导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11.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12.毛泽东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A.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明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D.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3.1940年9月初,王震率领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A.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C.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D.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4.中国曾计划用3-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直至1952年,经济建设费才略微超过了国防费。这是因为A.国家的经济困难B.新政权受到威胁C.优先发展重工业D.国民经济的调整15.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从而维护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四大基本制度中选出两个,结合秦汉治乱兴衰的历史,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的两个基本制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7.(14分)下面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此表,说明此时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4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6分)(2)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18.(15分)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美国、英国、日本对华贷款总额相关数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判断①②③对应的国家,并说明理由。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和斗争推动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毛泽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振奋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激励了一代石油工人,出色的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凭借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光。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具有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支柱,他们的实践是党的决策的基础。他鼓励人们敢想、敢闯、敢试,让人民群众在这场伟大实践中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条国家富强、人民享福之路。他支持和肯定安徽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1)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劳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6分)(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6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 历史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