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09-09 · U1 上传 · 9页 · 1.4 M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1世纪初,在浙江省上山遗址中出土了外形单调的大口盘、侈口釜、直口罐等陶器,发现夹炭陶片胎土中夹杂着大量的稻壳,经测定属于栽培稻范畴。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组合性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基址。这充分反映了A.手工业、畜牧业与农业分离B.人类开始定居生活C.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模式D.中国早期国家形成2.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3.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A.实现“哲学的突破”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5.西周城邑的规模和建置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间夺城割邑,动辄数十,且城邑布局不断变革,如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B.社会发展更具活力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D.城市功能发生异变6.“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7.西汉昭帝时期,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1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9.两税法实行以前,唐代赋税征收“以丁身为本”,全国各州府税率基本一致。两税法实行以后,其各州府税额“据旧征税数”摊派给当地民户,各州府税率差异较大。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客观上A.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B.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C.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D.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0.下表是根据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一文整理的中国古代南北战争比例变迁表。据此表可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北87%76%61%68%50%29%26%南13%24%39%32%50%71%74%A.历代战争分布和政治重心转移密切相关B.辽宋金后北方战争次数较以往大幅减少C.元明以来南方战事密集和边疆形势有关D.战争分布变化与经济格局变化基本一致11.汉晋时期流行数百年的单名传统,在东晋以后双名逐渐增多,“单名+之”是一种常见的姓名构成方式,如数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之”字入名是天师道徒的习惯,同样带有宗教性质的“昙”“灵”“僧”等虚字也大量成为人名的用字。这一现象A.受到南北民族交融的影响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D.体现佛教盛行后的本土化12.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B.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13.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士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4.成书于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是阿拉伯人根据唐代来华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等人的见闻所撰,书中“贝与狐狸相争”的故事与中国古籍《战国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相似。上述材料说明A.中阿文化之间相互影响B.中阿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C.阿拉伯人普遍善于学习D.唐文化在阿拉伯广泛传播15.宋以前的奴婢,不独立编户,是依附于主家的贱户,“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但宋朝出现了“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的现象。这一变化缘于A.雇佣与契约关系产生B.理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C.良贱制度已彻底瓦解D.经济发展影响身份认同16.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D.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第Ⅰ卷答题卡题号123456789答案题号10111213141516得分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始建于汉代。汉武帝尊崇儒术,为了培养儒术统治人才,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儒家经典。在汉代,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经教授。汉代对太学博士要求很高,选拔也很严格,所以当时的博士均为精通儒经的名儒。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诸生”或“太学生”。太学注重考试,初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职,此谓“学选”。——摘编自《科教文汇》材料二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的主要职能。(4分)(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二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三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中国古代的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图中人口南迁的历程。(16分)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BBCBAACBDCDABDD1.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栽培稻,并未涉及畜牧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排除B项。题干中仅涉及生产生活,并未反映早期国家形成,排除D项。2.B【解析】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如西周通过分封向北抵达甲线,B项正确;西周时期势力通过分封超过了部族板块,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定都洛阳,而洛阳是在乙线以南,排除C项;元明清三代建都于甲线附近,排除D项。3.B【解析】根据题干“显得最为温和”“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可知,“百家争鸣”所实现的“哲学的突破”建立在前代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思想文化的传承精神,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特点,而非结果,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得出奠定传统文化基调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不同思想理论的整合,故D项错误。4.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D项。5.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增加且相对集中,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所以社会发展更具活力,故B项正确。宫城依然遵循一定的礼制,不能说礼制秩序完全崩溃,排除A项。城郭制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是兼并战争异常激烈,排除C项。城市功能依然是以政治、军事为主,没有发生异变,排除D项。6.A【解析】根据题干“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并结合所学秦汉时期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可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确立,故选A项。民众言论空间狭窄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7.A【解析】材料“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体现的是部分贤良文学认为郡国经营盐铁会与民争利,不利于民生的发展,说明这些贤良文学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贤良文学对盐铁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其他经济政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