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返校考试语文答案

2024-09-01 · U1 上传 · 6页 · 456.9 K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与诗歌脱离了关系”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2.【答案】A【解析】强加因果关系。3.【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信息论证。用学生学过的杜甫诗歌,感悟“诗史”一词,至少包含了可与历史著作记载相互参照的用意。D项是作者25岁登临泰山抒发的情感,与历史著作没有什么联系。A项诗人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祸乱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B项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C项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4.【答案】①关系时事之作并非“诗史”的唯一条件,②“诗史”之号中还寓有尊崇之意。(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5.【答案】人们的做法不正确。①不参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而得出的结论是孤立无援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②出于对杜甫的崇信,犯了主观主义错误。③子孙夸耀其祖宗,乃人情所然,杜甫何尝不会染上此俗!(每点3分,满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人们的做法正确。①杜甫诗中的记述,主要来自于直接的身受和虽间接却相对亲近的见闻,同时性的因素无疑使其记述更接近于事实本身。②宋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和王珪相关的一个女性的事例,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中记录非常详实,史书无法相比。③出于对杜甫的崇信。(每点3分,满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6.【答案】A【解析】理解正确。B“作者希望把毛主席故居装修得更加漂亮”理解错误。C“墓地是不易设置景点的,让人不安”无中生有。D“表达作者盼望韶山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理解错误。7.【答案】A【解析】运用“补叙”的手法,理解错误。应该是“插叙”。8.【答案】①文章开头的神话传说,已经给文章罩上了神秘的色彩。②去滴水洞,浸透感官的是清,雅,幽,深。③进洞的路呈上坡状,右侧是奇岫危峰,峰巅处长松绣天,涛声百沸。左侧是湛湛深潭,周遭密萝缠绕,修篁垂映。④毛氏宗谱记载的小诗和毛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渲染了滴水洞的神秘色彩。⑤巧妙地增加了音乐和录音:前方,或上方,或四面八方,传来了“红太阳”的颂歌,并配合着毛泽东讲话的录音。歌声忽强忽弱,话音忽柔忽刚。游客若在其外,若在其中。唤回了逝去的岁月。高三语文学科答案第1页共6页{#{QQABbQwEogggAJIAABgCAwG6CAKQkACCAQgOAEAMIAAAgQFABAA=}#}(每点1分,答出其中4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9.【答案】我不认可画蛇添足的说法。①聊天少女与开“毛家饭店”的女店主汤瑞仁和在毛泽东父母坟山兜售香烛、纪念品的小贩共同组成了社会人群,三者都是韶山冲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体。②聊天少女与女店主汤瑞仁和小贩形成鲜明对比,点明了散文主旨——红色旅游景点的人们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③结尾写聊天少女,文章结构安排独具匠心。④结尾给文章增加亮色,能引发读者更广泛地思考。(每点2分,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学生若答成认可不给分。)10.【答案】BDF【解析】参考断句: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答案】B【解析】“致知在格物”的“格”是推究,研究。12.【答案】B【解析】“材料一的作者却不赞成荀子”错误。13.【答案】(1)该诛杀时,诛杀的不是百姓,而是祸害百姓的人。但百姓中如果有保护敌人的,那么他也就是敌人了。(得分要点“诛”:诛杀,“乱”:祸害,“捍”:保护,贼:敌人。每处1分)(2)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遵循情理,才憎恶反叛、作乱的人。(得分要点“故”:所以,“恶”:憎恶,“循”:遵循,“乱”:作乱。每处1分。)14.【答案】不赞同:①荀子的“人性恶”,是荀子坚持的学术观点。“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话题在今天也争论不休。②如果真是学生李斯做错了事,不应该一味地责怪老师荀子。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③荀子是不朽的,给后人留下了诸如《劝学篇》等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3点得5分。其他有道理也可酌情给分。如果回答“赞同苏轼批评荀子”的,只要能支持观点,也可以酌情得满分。)赞同:①荀子认为“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是大错误;②主张“人性恶”,观点错误,③《劝学》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习的最终归宿,确实非常好的观点,强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暗合苏轼的观点:李斯的狠厉超过老师荀子。(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3点得5分。其他有道理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临武君说:“有道理。那么请问圣明君王的军制又该怎样。”荀况说:“将领建旗击鼓号令三军,至死也不弃鼓奔逃;御手驾战车,至死也不放松缰绳;百官恪守职责,至死高三语文学科答案第2页共6页{#{QQABbQwEogggAJIAABgCAwG6CAKQkACCAQgOAEAMIAAAgQFABAA=}#}也不离开岗位;大夫尽心效力,死于战阵行列。军队听到鼓声即前进,听到钲声即后退,服从命令是最主要的,建功还在其次。命令不准前进而前进,犹如命令禁止后退而还要后退一样,罪过是相等的。不残杀老弱,不践踏庄稼,不追捕不战而退的人,不赦免相拒顽抗的人,不俘获跑来归顺的人。该诛杀时,诛杀的不是百姓,而是祸害百姓的人。但百姓中如果有保护敌人的,那么他也就成为敌人了。所以,不战而退的人生,相拒顽抗的人死,跑来归顺的人则被献给统帅。微子启因多次规劝商纣王,后归顺周王而受封为宋国国君,专门谄谀纣王的曹触龙被处以军中重刑。归附于周天子的商朝人待遇与周朝百姓没有区别。故而近处的人唱着歌欢乐地颂扬周天子,远方的人跌跌撞撞地前来投奔周天子。此外,不论是多么边远荒僻鄙陋的国家,周天子也派人去关照,让百姓安居乐业,以至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周王朝恩威所能达到的属国,没有不服从、归顺的。这样的君王即叫作‘人师’,即为人表率的人。《诗经》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就是指的这个。圣明君王的军队施行惩处而不挑起战争,固守城池而不发动进攻,与敌对阵作战而不先行出击,敌人上上下下喜悦欢欣就庆贺,并且不洗劫屠戮敌方的城镇,不偷袭无防备的敌人,不使将士们长久地滞留在外,军队出动作战不超越计划的时间,如此,便使混乱国家的百姓都喜欢这种施政方式,而不安心于受自己国君的统治,希望这种君王的军队到来。”临武君说:“你说的不错。”陈嚣问荀况说:“您议论用兵之道,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义者遵循情理,既然如此又怎么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争夺、攻伐啊。”荀况说:“并非像你所理解的这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循理,才憎恶反叛、作乱的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材料二: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为人又毫不谦让,可以不顾一切发表高论。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是如此的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是如此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而李斯,比他的老师更为严重。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更加坚定的确信自己愚蠢的想法是正确的,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完全不值得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这样的后果。父亲如果杀人报仇,那么他的儿子也一定会变成盗贼强盗。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的法则,可是他的学生李斯,却用他传授的那些学问扰乱天下,他高傲的言论,奇异的观点,比起荀卿,真可以说是更加地激烈了。15.【答案】C【解析】反语的说法和解释都是错误的。颈联回应首联,发表对“赴戍”的议论:自己因罪戍边,并未杀头,也未株连亲人,道光帝还给了“效力赎罪”的出路,这也是“君恩厚”嘛。林则徐故作旷达,是以此发泄胸中愤懑,高三语文学科答案第3页共6页{#{QQABbQwEogggAJIAABgCAwG6CAKQkACCAQgOAEAMIAAAgQFABAA=}#}借旷达语来安慰家人。事实上,自1838年12月27日至翌年1月3日的八天时间,道光帝曾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询问禁烟大计,最后授以“钦差大臣关防”。林则徐从13岁夺得科举考试府试第一名。到54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从翰林院编修小京官(七品),到手捱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一品),主要得力于道光帝不断地赏识、选拔、重用。但是,感戴道光帝知遇之恩的是林则徐,对道光帝打击迫害爱国大臣表示极大愤懑的也是林则徐。“谪居”两句,正表达了林则徐百感交集、矛盾重重的复杂心态。这是林则徐故作旷达的愤懑语,不能当成讴歌皇恩浩荡的颂扬语。如果误认为“谪居”两句是林则徐由衷之言他合该去“谪居”。最“宜”当“戍卒”;“谪居”是“恩”赐,当“戍卒”是林则徐秉性愚“拙”,那显然是悖于情理的。林则徐作为尽瘁利国的一代名臣和罕见的干练大吏,却因爱国获罪,遭受白发戍边之辱,被剥夺匡时济世、大展抱负的权力。感念国事日非、沉冤难雪、壮志难酬,他怎能不切齿痛心?“误国病民”,是强加在林则徐身上“莫须有”的罪名;“赴戍”,则是道光帝推行投降主义,把林则徐当作替罪羊的结果。D项解说:尾联借《东坡志林》中苏东坡身罹冤狱但临危不惧的诙谐风趣,来表达自己的旷迭襟怀,抚慰家人的心灵创伤。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即将蹒跚在古道西风中,生离死别,使多少人黯然销魂,但林则徐却高情远致地“戏与山妻谈故事”,逸兴遄飞地请老伴仿效杨朴之妻,在离别时赠诗壮行,真是惊世骇俗之举!诗句饱含着林则徐对“山妻”真诚、关爱、理解和信任的深情。大难临头,远离在即,后会难期,生命的曲线向暮年延伸的伉俪,却如此镇定从容,深挚悲壮,在儿女情中透出英雄气,在家常话里蕴涵着绵长深永的伉俪情。不辞万里从老家侯官赶来送行的夫人郑淑卿,16岁时与时年20岁的林则徐结为伉俪,她能诗能文,又怎会对林则徐的良苦用心、深情厚意不心领神会、激起强烈的共鸣通观全诗,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诗意抑扬起伏,跌宕变化;风格刚柔相济,开张扬厉;直陈胸臆的表现与‘婉而多讽,怨而不怒’的含蓄相结合,可谓林氏诗中的压卷之作”(王镇远《清诗选》),这一评论可谓切中肯綮。16.【答案】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有颔联和尾联的两次用典和颔联的直抒胸臆的写法。作者林则徐身上的优秀品质:①虽力量微弱、任重神疲,但只要有利国家,仍义不容辞、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②正确对待委屈,能接受不公正的待遇。③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性格,对未来充满信心。(艺术手法用典或直抒胸臆均可得3分,优秀品质各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2)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或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者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其他答案若符合题干要求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