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08-27 · U1 上传 · 18页 · 509.3 K

2024年8月高三年级历史月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西方“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以王权和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的中国方案。据此,下列遗址可以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证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B.良渚古城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2.目前已发现的三星堆八个器物坑中的六个大坑,在分布位置上组成一个“门”字形态。在殷墟墓地中,有一种特殊的门字形墓位形态,据学者研究,门字形墓位形态是商系族群的特质因素,是商礼的体现。这一现象表明( )A.古蜀文明影响了商朝文化的发展进程B.蜀地与中原之间已存在区域文明交流C.商代已经对巴蜀地区实行了有效治理D.三星堆文明是商代礼制的翻版与再现3.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贵族阶层的服饰形式完备,制作讲究。从“殷墟出土商代贵族残大理石像”看出,贵族服饰的领、袖等边缘多装饰回纹、雷纹。这说明商代( )A.审美意识开始萌芽B.纺织技术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受到重视D.奢侈享乐之风盛行4.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5.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A.文明交流B.民族迁徙C.华夏认同D.技术先进6.夏商时期,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耜,单独的木耜一个人操作,只能刺土,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字样。这表明当时( )A.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B.精耕细作已处于成熟阶段C.耕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D.土地公有提高了生产效率7.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A.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D.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8.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一年后,齐桓公倡导穿齐国丝帛,低价倾销囤积的齐帛,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根源B.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C.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D.新经济因素引发社会变动9.战国时期,朝觐作为邦交手段主要有诸侯朝天子、诸侯相朝、天子朝诸侯三种。据统计,秦国受朝觐16次,魏6次,周、赵、齐各3次,韩1次。这反映出当时(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B.统一趋势十分明显C.周王统治名存实亡D.诸侯外交非常频繁10.“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A.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B.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C.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D.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1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 )A.根源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B.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C.反映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D.旨在瓦解旧贵族的统治12.据如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史料出处“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管子·地数篇》管仲说“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子贡好废(卖出)举(买进),与时转货赀……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商业利润增至十分之二)以为务”《史记·苏秦列传》A.商业活动不受限制B.城市经济繁荣发展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13.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邹国的孟子与魏惠王探讨治国之道,来自魏国的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同样来自魏国的商鞅在秦国担任大良造,分别主持了变法。这说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现B.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统治者重视儒家和法家学说D.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14.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主张(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15.有学者提出,“大都无城墙”是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安阳殷墟、西周王都丰镐、秦朝都城咸阳的考古遗迹中均未发现外郭城墙。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城墙修筑技术相对落后B.统治者实力强大的反映C.经济水平落后无力修建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6.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C.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17.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18.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19.下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 )时间诏书内容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20.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21.《唐会要·杂录》载:“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由此可知( )A.西域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直接管理B.边疆和内地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唐太宗为周边各民族共同的首领D.唐政府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郡置县22.后梁太祖朱温早年参加黄巢起义,投降唐朝后以汴州为据点逐渐扩大势力,后废唐自立建后梁;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获封陇西郡王的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后其子灭后梁建后唐;地方上抵抗起义军的地主土豪武装,后建立南方十国。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农民起义深刻影响唐末五代政局B.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土崩瓦解C.唐末战乱推动藩镇割据局面形成D.宋朝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农民起义23.831年,吐蕃内乱,其大将悉怛(dà)谋携维州投奔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时任宰相牛僧孺认为“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比来修好,约罢成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维州,悉怛谋遭遣返后被吐蕃处死,“德裕由是怨僧孺”。这一事件( )A.恶化了西川的边境局势B.导致了政坛的朋党之争C.加剧了唐朝国力的衰落D.违背了三省体制的规定24.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门下省名存实亡,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这一变化( )A.扩大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权B.进一步减少了中央决策失误C.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提高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25.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26.据下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史学家主要观点刘知几“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杜佑“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A.秉笔直书B.史书官修C.经世观念D.以经释史27.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A.施行道德伦理教化B.完善律令体系C.维护大一统的局面D.规范行政治理28.有史料记载,大臣文彦博对神宗说行交子不便,宋神宗坦言:“行交子,诚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无有不已之事。”,下列项中属于“诚非得已”的原因有( )①支付绍兴和议的“岁贡”②筹措对西夏战争的军费③应对官僚队伍膨胀的需要④保证交子主币地位的稳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9.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募役法,其原则是“计产赋钱,募民代役”,政府宣布老百姓交纳免役钱后即免除充当差役的负担。同时规定原来不必承担差役的官户等,都要按照免役钱定额的半数交纳“助役钱”。推行募役法意在( )A.增加财政收入,均平赋役B.强化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抑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D.限制高利借贷,缓和矛盾30.《东京梦华录》追溯了作者过往的生活境况:“……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惆怅!”材料中的“京”和“当年”应该是( )A.洛阳东汉B.南京东晋C.开封北宋D.杭州南宋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之际,萧何在刘邦攻入咸阳时,“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掌握山川险要,物产分布,经济虚实,郡县户籍的数字等,因而在楚汉战争中圆满地完成了输送士卒、粮饷的任务。由于各朝各代都有这种以地图为工具的做法,故制图学的作用重大,从而使得各代都有一些名臣钻研制图学。——摘编自丁海斌、汪广东《论“官科技”及其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材料二1093年,苏轼上奏道:“臣所忧者,文书积于高丽而流于契丹,使敌人周知山川险要、边防利害,为患至大。”——摘编自《苏轼文集》材料三宋代地图制作空前繁荣。在宋代著名的地图制作者中,有钦命的主管国家某一部门的大臣,如编绘了《守令图》的沈括,地方行政长官和战区军事将领也成为区域地图测绘的主体,甚至一些士人也绘制了一批览胜路线图。——摘编自王树连《宋代地图缘何空前繁荣》(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方重视制图技术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图制作空前繁荣的原因,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