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及解析

2024-04-02 · U1 上传 · 7页 · 255 K

生物答案1.【答案】A【详解】A、合理使用农药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适度使用农药能防治害虫和除去杂草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错误;B、随意放生可能引起生物入侵,因此开展公众教育,制止未经评估的随意放生行为,正确;C、进行公益宣传和法律监督,减少生活和工业垃圾排入水源地,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正确。D、保护水源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正确2.【答案】D【详解】A、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运包装有关,错误;B、高尔基体膜可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说明细胞膜和高尔基体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但是不能相连,B错误;C、高尔基体来源的囊泡参与膜修复的过程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D、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有关,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向细胞膜运输,通常由细胞骨架提供运输轨道,D正确。3.【答案】D【详解】A、端粒是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A错误;B、细胞衰老,细胞膜的通透性可能下降,B错误;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D、APC的端粒转移到T细胞过程中,能保护T细胞免受细胞分裂导致的细胞衰老,D正确;4.【答案】A【详解】A、Na+-K+泵--实际上就是Na+-K+ATP酶,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A正确;B、乌本苷本身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忽略不计,故乌本苷处理不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B错误;C、由图可知,该过程能选择性地吸收K+,排出Na+,能够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但流动性是基础,C错误;D、由图可知,Na+和K+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故为主动运输,D错误。5.【答案】B【详解】A、根据题干“原初反应中光能经色素的吸收和传递后使PSⅠ和PSⅡ上发生电荷分离产生高能电子”可知,原初反应实现了光能到电能的能量转化过程,A错误;B、由图可知,类囊体膜内外H+浓度梯度的形成(即基质中的H+浓度低,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与水的裂解、质体醌的转运以及NADP+的还原有关,B正确;C、由图可知,叶绿体基质中的H+浓度低,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即H+从类囊体腔进入叶绿体基质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故图中H+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叶绿体基质,C错误;D、C3(3-磷酸甘油酸)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C5和糖类等有机物,D错误。6.【答案】B【详解】A、悬浮培养的动物细胞不出现贴壁生长现象,A错误;B、悬浮培养的动物细胞会因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等因素而分裂受阻,而第1页,共7页灌流是在细胞密度达到一定浓度或者营养物质低于一定浓度时进行,B正确;C、过高的灌流速率,培养的细胞没有及时利用营养物质,会导致营养物质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培养基浪费,C错误;D、培养管通常放置在95%的空气和5%CO2的环境中,D错误7.【答案】D【详解】A、根据甲和乙杂交结果分析,F2中抗:不抗=15:1,该比值是9:3:3:1的变形,可知甲与乙的Bar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乙和丁杂交,F1全部为抗植株,F2全部为抗植株,可推测乙与丁的Bar基因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B正确;C、乙和丙杂交,F1全部为抗植株,F2既有抗植株又有不抗植株,但是抗植株远多于不抗植株,可推测乙、丙的Bar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结合B选项,乙、丙和丁的Bar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D、不含Bar基因表现为不抗,含Bar基因表现为抗,因此甲与乙杂交组合的F2中约1/2植株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8.【答案】B【分析】由图片可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呈线性排列。【详解】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最终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B、图示中所示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其控制的性状遗传都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C、雌果蝇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存在4条X染色体,因此分叉毛基因最多有4个,C错误;D、控制白眼和石榴红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中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9.【答案】C【详解】A、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是天然对立的,比如达尔文就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A错误;B、耐药菌的产生原因是有抗性的细菌存活并产生后代的概率更大,这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B错误;C、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不同岛屿上地雀喙形的不同是因为岛屿不同环境对地雀进行了选择,C正确;D、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变黑可提高浅色桦尺蝮被天敌发现的概率,因此是通过提高其死亡率来降低浅色基因频率,D错误。10.【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已知完整的基因E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长度过大,不能完成整个融合基因的PCR扩增”,且e的产生是T-DNA插入到基因E中,因此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可以获得PCR产物,但用引物“I+Ⅲ”组合时,不能获得PCR产物;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和引物“I+Ⅲ”组合时,都能获得PCR产物;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不能获得PCR产物,但用引物“I+Ⅲ”组合时,能获得PCR产物;即该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为Ee,BCD错误,A正确。第2页,共7页11.【答案】C【详解】A、据图可知,机械手臂上的触觉传感器接受刺激后可将信息传递给大脑,通过植入A躯体感觉中枢的电极阵列刺激位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触觉”,A错误;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A区域植入的电极可刺激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触觉”,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B错误;C、信号输出设备②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纤维,机械手臂中的动力装置③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C正确;D、A、B区域间相当于突触,突触处兴奋传递的信号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相应神经元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错误。12.【答案】【详解】A、虽然葡萄果皮上有酵母菌和醋酸菌,但在制作好葡萄酒后,也不能直接通入无菌空气制作葡萄醋,这是因为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要制作果醋还需要升高温度,A正确;B、制作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提供无氧环境,不需要开盖放气,B错误;C、制作果酒的葡萄汁不宜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这样既能够在发酵初期给酵母菌提供氧气,又能防止发酵液溢出,而制作泡菜的盐水要淹没全部菜料,这是因为制作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用盐水淹没全部菜料能够提供无氧环境,C错误;D、果酒和果醋制作所需的温度不同,其中果酒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18-30℃,果醋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30-35℃,泡菜的制作温度要低于30℃,D错误。13.【答案】B【详解】A、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错误;B、“训练免疫”是在吞噬细胞受刺激后功能发生改变后使先天性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因此不依赖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B正确;C、表观遗传可遗传,故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比如体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C错误;D、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使得初次即产生免疫记忆,自身抗原被异常识别,因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D错误。14.【答案】C【详解】A、该地所有云杉、林莺以及其他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A错误;B、四种林莺觅食部位在图中并不相同,因此在云杉林中应该是处于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四种林莺觅食区域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竞争较弱,C正确;D、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15.【答案】A【详解】A、自家宠物也可能带有狂犬病毒,咬伤的患者一定要接种第3页,共7页狂犬疫苗,人被咬伤后,需立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疫苗属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消灭人体内的抗原,由于注射疫苗后产生特异性免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注射狂犬病疫苗的同时,伤口处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血清中含有抗体,直接消灭一部分狂犬病毒,A正确;B、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作用于细菌,但是发霉橘子表面除了有青霉菌,还可能有很多有毒的微生物,不能食用,B错误;C、75%酒精对病毒有很好的消灭作用,可用于物品表面消毒,是外用品,禁止饮用。消毒酒精与日常饮用的白酒制作流程不同、纯度不同,是绝对不能饮用的。如果直接饮用消毒酒精,会损伤胃肠黏膜,对人体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引起酒精中毒,危及生命,C错误;D、第一二级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错误。16.【答案】C【详解】A、过程①中的两个卵裂球可以取自于桑葚胚,也可以取自卵裂期,A正确;培养需要添加血清,B正确;C、②过程并没有发生细胞的融合,代孕母鼠生产的嵌合鼠毛色黑白相间,仍然是二倍体小鼠,C错误;D、过程③是胚胎移植过程,在进行操作前,需要对代孕母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保证受体与供体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D正确。17.【答案】B【分析】CADASIL是一种遗传性脑部血管疾病,是由于NOTCH3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是一种单基因的显性遗传病,I-1号患病,而Ⅱ-3号是正常,Ⅱ-4号患病,可以得出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详解】A、由于NOTCH3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是一种单基因的显性遗传病,I-1号患病,而Ⅱ-3号是正常,Ⅱ-4号患病,可以得出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NOTCH3基因不可能位于性染色体,A错误;B、图中患病个体分别为Ⅰ-1、Ⅱ-1、Ⅱ-4、Ⅲ-2号的亲本或者子代都有正常的个体,所以均为杂合子,B正确;C、给患者通过基因治疗导入NOTCH3基因,由于发生的是显性突变,NOTCH3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不能有效治疗该疾病,C错误;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1为隐性纯合子、Ⅲ-2为杂合子,再生一个健康儿子的概率为1/2乘以1/2为1/4,错误。18.【答案】C【详解】A、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受排放和吸收双重影响,故其浓度仍可能增加,A正确;B、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题图中C和D表示消费者,B正确;C、题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②、④、⑥、⑦、⑧,CO2的减少量为①,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⑦+⑧,C错误;D、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产生并释放CO2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固定CO2的主要场所,D正确。第4页,共7页19.【答案】(1)用等量的去离子水处理菜豆的叶片(2分)eATP通过调节NADPH氧化酶基因的表达(2分),促进活性氧(ROS)的合成来促进气孔的开放(2分),从而提高光合速率(2)时间、叶面积(3分,答一个得1分)不需要(2分)不支持(1分)图1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胞间CO2浓度较低,而净光合速率却较高(3分)【详解】(1)实验组用去离子水配制了适宜浓度的eATP溶液,并用其处理菜豆叶片;故对照组可以用等量的去离子水处理菜豆的叶片。活性氧(ROS)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NADPH氧化酶是ROS产生的关键酶,一般而言,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因此,该酶是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题(2)实验表明cATP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来调节植物光合速率,而活性氧(ROS)也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活性氧(ROS)的合成需要NADPH氧化酶的催化,当NADPH氧化酶缺失,则活性氧(ROS)无法合成,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无法增加,科研人员用eATP处理NADPH氧化酶基因缺失突变体,发现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综合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