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4-03-30 · U1 上传 · 11页 · 677.4 K

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永字八法作为中国书法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机锋,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通过形式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宋代有一位画家叫郭熙,他的《林泉高致》不仅对绘画有影响,也对中国书道,园林等产生影响。他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书法将这样的道理,概括为两个字:“藏”和“忍”。有的人说,懂得这两个字,也就懂得书法的奥秘了。孙过庭《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在一画之中,通过笔势的变化,笔锋的运转,墨的干湿,体现出丰富的变化,所以说,在一画之中有起伏;在一点之内,要表现出转折回转的力感来。这就是“藏”的妙处。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处世上要忍,在书法上也要忍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中国书法用笔强调裹锋,起笔要裹峰,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要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了。书法讲究绵里藏针,追求笔底金刚杵表面上很平和,内在却很有力量。如泰山刻石《金刚经》,康有为认为乃古今榜书第一,用笔平,结体呆拙,字形肥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其中天真烂漫的地方。中国美学将这一重要原则称为含蓄。不把话说绝,不把意思表达尽,一切都在调动鉴赏者的主动性,艺术不仅仅是现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鉴赏者来填补的空间。比如园林的借景。景虽可借,要在人心,心灵不活,一切都是虚设。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联想,让你去补充。从创造的角度看,创造者将艺术视为沟通自己和鉴赏者对象的通道:从鉴赏的角度看,鉴赏者在创造者有意的设计中,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会有更深刻的审美感受。(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材料二: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基于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孽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宇”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而且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像中国其他许多艺术那样。(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书法的“势”即书法家借助线条内部的变化、章法等,通过形式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外冲突而形成的一种张力。B.中国书法强调“起笔要裹锋”“落笔要回锋”,这是中国美学含蓄的传统所决定的,书法上的忍,取决于处世上的忍。C.中国字起始时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自然中把握物象之本,因情生文,因文见情,这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品的原因之一。D.中国书法用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而毛笔具有的铺毫抽锋、极富弹性的特点使得中国书法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孙过庭(书谱中的话,证明中国书法体现变化和转折回转的力感。B.材料一有对艺术理论的阐释,也有对具体作品的评价,理性论述和感性表达相结合。C.材料二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和中国人用的笔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思路清晰。D.两则材料都运用对比论证,如材料一书法与绘画、园林,材料二中西方笔的不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A.“身”字有载,“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孕)之形”。B.《说文解字》:“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初造书契。”C.汉代蔡邕指出:“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D.王羲之的字遒美健秀,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4.结合材料,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黄庭坚《松风阁》(局部)A.作品充分发挥毛笔的特点,笔势、笔锋富于变化,颇具书道之妙。B.作品中横、撇、捺极力延展,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含蓄的全新的艺术世界。C.作品中的“山”字用抽象的笔画表现真正的山,具有美学价值。D.黄庭坚用书法书写诗歌,让我们得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艺术感受。5.中国书道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7分)乡土情结柯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仆仆,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一一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①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藤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②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④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竟,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林则徐,这位伟大的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回唏嘘不已。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前半部分按照人生成长的顺序写了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及表现。B.文章第三段写到人们少小离家的不同情况,为第四段写离家后的经历作铺垫。C.文章第六段抓住安土重迁的民族传统,写出了炎黄子孙漂洋过海却不忘桑梓的深情。D.文章结尾点出现代化的发展和东西文化交融使乡土之恋的表现更深沉。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四字短语的排比和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