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历史(三)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四川广汉三星堆器物坑中,大量青铜器如金面罩人头像、扭头跪坐人像等有着以同形现象(即多件器物形制相若、大小近同)为代表的商文化礼制色彩。但这些器物却存在铜尊有高圈足、肩部有兽首与立鸟、兽面纹多乳突状装饰等极强的巴蜀地区文化特征。这可用于佐证()A.中原文化率先成为华夏文明核心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三星堆文化是商文化的组成部分 D.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青铜器具有商文化礼制色彩,表明其一定程度上受到商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有极强的巴蜀地区文化特征,可用于佐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B项正确;商文化对三星堆文化有一定影响,无法体现中原文化率先成为华夏文明核心,也无法佐证三星堆文化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排除A、C项;材料描述的是多元一体格局,并未体现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从刘宋开始,负责往来于朝廷与州镇之间传递文书的官员典签(签帅)的地位得以提高,他们往往由皇帝任命寒门士人担任,辅助地方州镇长官处理事务,拥有随时将情况直接报告给朝廷的权利,出现了“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状况。这()A.导致了门阀士族的衰落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完善了官吏考选的制度 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公众号:高中试卷君【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刘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意思可知:负责朝廷与州镇传递文书的典签地位提高,并由皇帝任命的寒门担任,随时将地方情况上报朝廷,利于推动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门阀士族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寒门的典签的任用及权势提高会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但非其导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典签地位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官吏考选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此举利于削弱地方州镇长官的势力,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3.宋元泉州地区的族谱中,常见“贩在南洋”“商游吕宋”之类的记载。如《诗山坊前黄氏族谱》记载,同族人大多葬于南洋,其十五世三人均渡南洋经商;《泉南芦川刘氏族谱》记载,刘氏二十三世家人往吕宋等地经商,获厚利之后,子女大多外出。这反映出当时()A.陆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 B.族谱编修顺应了商贸需求C.政府积极鼓励海外移民 D.海外贸易获得了较大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元泉州地区的族谱中,常见‘贩在南洋’‘商游吕宋’之类的记载”可知,宋元泉州族谱出现大量到“南洋”“吕宋”经商的记载,反映当时海外贸易获得较大发展,D项正确;元代疆域辽阔,陆上通道畅通,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族谱编修的相关记载,与商贸需求无关,排除B项;大量泉州人赴海外经商贸易,无法反映政府的鼓励,排除C项。故选D项。4.顾炎武指出,“刘石乱华(即刘渊与石勒在八王之乱后反叛),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据此可知,顾炎武()A.否定孔孟学说的正统地位 B.倡导弃虚蹈实的学风C.代表市民社会发展的需求 D.批判八股取士的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顾炎武认为,今日(即明末清初)盛行清谈,甚至盛于西晋灭亡时的玄谈之风,因此可知他主张朴实的世风学风,倡导弃虚蹈实的经世学风,B项正确;批判清谈孔孟,并未否定孔孟学说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社会的发展需求,排除C项;立足于对清谈孔孟的批判,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B项。5.康熙帝曾在谕旨中指出,“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民人,咸吾赤子”;雍正帝提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中外臣民,既共奉我朝以为君,则所以归诚效顺,尽臣民之道者,尤不得以华夷而有异心”;乾隆帝在登基之初即强调“夫人主君临天下,普天率土,均属一体”。这些说法()A.有利于疆域内的族群整合 B.促进了国家治理的近代转型C.动摇了封建社会等级观念 D.承袭了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康雍乾三帝的说法,强化臣民意识,淡化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利于清朝统治范围内族群整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这些说法与观念并未促进国家治理的近代转型,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是淡化华夷之辩的观念,不涉及封建等级观念,排除C项;材料表明康雍乾是淡化华夷之辩的观念,不是承袭,排除D项。故选A项。6.早期的维新派认为美国式、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制是“权不一而志不齐”,使“政柄在贫贱愚民之手”,必定导致政治混乱和分裂,比较认同“有三代之遗意”的英德政体,但也有“君权过轻”的缺憾,无力面对治下之情势。早期维新派产生这一认识主要是因为()A.新兴阶级力量薄弱 B.民主政治易动摇国本C.民众愚昧尚未开化 D.传统思想仍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早期的维新派认为美国式、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制会导致权力的分散,分散于贫贱愚民手中,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政权,这是一种偏见。早期维新派虽然都礼赞议会政治,主张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但并不准备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没有也不敢设想变革君主制,数千年的君主专制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爱国忠君思想,形成十分可怕的传统习惯力量。以致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家们甚至用这种传统偏见去指摘和纠正西方议会政治中君权过轻的“流弊”,D项正确;新兴阶级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多为开明的封建官僚、先进的思想家,A选项与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原因,与民主政治易动摇国本无关,排除B项;民众愚昧尚未开化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7.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吾国以文言分歧,影响所及,学校教育固感受进步迟滞之痛苦,即人事社会,亦欠具统一精神之利器。若不争使言文一致,欲图文化之发展,其道无由⋯⋯缓,兹定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这一政令的颁布()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 B.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C.实现了平民教育的普及 D.开启了文学革命的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政令的颁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也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学运动的有力推动。它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封建礼教无关,排除B项;实现了平民教育的普及说法绝对化,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文学革命开启于1917年,时间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8.如图为创作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木版画《村选大会》。该木版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体现了苏区政府的民主性 B.健全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D.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题干主要信息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进行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举行村选大会,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项正确;中央苏区是国共对峙时期的政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符,排除B项;村选大会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但不能说改变了,排除D项。故选C项。9.1950年至1952年中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这项工作是通过取消文科学院和把较大大学中的文科和自然科学的系剖分开来组成新型的综合性大学,旧大学保留下来的系、学科和学院重新组成独立的技术学院。据此可知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意在()A.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B.促进高等教育普及C.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D.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至1952年中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和所学可知,1950-1952年的院系调整,重点壮大自然学科和成立技术院校目的在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D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国家战略,排除A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高等教育并未普及,排除B项;材料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关,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几千个乡村坚持不分田到户,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土地、人力以及政治资源兴办乡镇企业而富裕起来,有名的如河南南街村,北京窦店村,江苏华西村等。这说明()A.整合资源是农村改革的关键 B.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多元化C.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D.乡村振兴战略进程逐渐深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初期。题干主旨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可以坚持分田到户,也可以采用其他模式,方式的多元促进了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就。B项正确;A选项反映了题干的局部,整合资源是经济发展方式之一,排除A项;题干为农村经济改革,没有涉及到城乡协调发展,排除C项;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摩奴法典》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国家根据吠陀经与传统习惯汇编而成的法律文献。法典中有规定“对于故意杀死武士种姓道德高尚的人,苦行应该是对于杀害婆罗门所要求的四分之一;对于操行可嘉的吠舍,苦行只要八分之一;对准确执行义务的首陀罗,只要十六分之一”。这一条款规定反映了古印度社会()A.佛教宽容慈悲的理念 B.法律的至上权威C.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 D.森严的社会等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印度。根据材料“对于故意杀死武士种姓道德高尚的人,苦行应该是对于杀害婆罗门所要求的四分之一;对于操行可嘉的吠舍,苦行只要八分之一;对准确执行义务的首陀罗,只要十六分之一”和所学可知,《摩奴法典》是根据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经和习惯汇编的法律文献,该规定对于故意杀害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所给予的惩处轻重不同,从而间接反映出各种姓拥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D项正确;《摩奴法典》是根据婆罗门教的经典编撰的法律文献,与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条款无法体现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也没有体现法律的至上权威,排除BC项。故选D项。12.1523年马丁·路德发文《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指出上帝设立了“上帝之国”和“世界之国”,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教会负责灵魂、精神和信仰;世俗政府管辖金钱、生命、财产。这一言论()A.揭露了罗马教廷黑暗腐朽 B.反映德意志统一的要求C.有助于世俗国家王权的兴起 D.阐述了因信称义的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马
精品解析: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三)历史试卷(解析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