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海南省高三三月学业水平诊断(三)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4-03-17 · U1 上传 · 21页 · 897.4 K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生物学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尾藻是大型经济藻类之一,隶属于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据调查统计我国马尾藻有76种,其中海南省的马尾藻占36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南省的36种马尾藻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马尾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不依赖细胞C.马尾藻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蓝细菌与马尾藻都只含一种细胞器,都无核仁【答案】C【解析】【分析】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其他的细胞器。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染色体,除了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还有其他的细胞器。【详解】A、题干信息无法判断马尾藻之间能否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判断后代是否可育,A错误;B、马尾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必须依赖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错误;C、马尾藻是真核生物,有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C正确;D、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马尾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多种细胞器,有核仁,D错误。故选C。2.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满足人体对多种氨基酸的需求。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维生素、钙、铁、锌等,几乎不含胆固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微量元素钙、铁、锌均可构成大豆细胞中的化合物B.蛋白质被高温破坏空间结构后,不能用双缩脲试剂鉴定C.磷脂、脂肪、胆固醇分子结构差异不大,可溶于有机溶剂D.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两者结构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脂肪:生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和减压减少摩擦的作用;(2)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3)固醇: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铁、锌为微量元素,钙为大量元素,A错误;B、蛋白质被高温破坏空间结构后,肽键没有被破坏,能用双缩脲试剂鉴定,B错误;C、脂肪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磷脂由一份甘油,两分子脂肪酸和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组成,二者分子结构差异不大,但是前两者与胆固醇分子结构差异较大,三者均溶于有机溶剂,C错误;D、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但是葡萄糖的连接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D正确。故选D。3.林冠空隙是指森林群落中,由上层乔木死亡或人为大量移除等导致林层出现非连续且具有一定尺度的林间空隙。林间空隙形成后,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时间推移,红松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会随着季节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B.该森林群落发生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速度较慢C.调查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标记重捕法、目测估计法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红松取代了杨树和白桦的优势【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了一些生物种群消失,会有另一些生物种群兴起,表格中的物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演替的过程。【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林间空隙形成后,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时间推移,红松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所以该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A错误;B、由题干信息可知,林冠空隙是指森林群落中,由上层乔木死亡或人为大量移除等导致林层出现非连续且具有一定尺度的林间空隙,土壤条件保留,所以该森林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速度较快,B错误;C、土壤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使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统计丰富度,C错误;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随时间推移,红松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的优势,D正确。故选D。4.下图表示部分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①~⑥表示细胞结构,②中的蛋白质进入③后形成M6P标志,具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被⑥包裹在一起,并逐渐转化为④。某些蛋白质通过⑥向不同方向运输,保证正确时间内将正确蛋白质运送到相应目的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骨架的成分是纤维素和蛋白质,⑥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移动B.生物膜把②③④⑤等隔开,使多种化学反应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C.带M6P标志的蛋白质可在④内分解衰老细胞器和进入细胞的病原体D.若⑥表面缺少受体,可能会使蛋白质运输出现障碍或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地【答案】A【解析】【分析】1、核糖体有的附于粗面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它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有些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叫粗面内质网;有些内质网上不含有核糖体,叫光面内质网;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2、分析题图: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内质网,③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溶酶体,⑤表示线粒体。【详解】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而不是由纤维素和蛋白质组成的,A错误;B、②表示内质网,③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溶酶体,⑤表示线粒体,生物膜将其隔开,使多种化学反应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B正确;C、④表示溶酶体,其内含有大量的水解酶,根据图示,带M6P标志的蛋白质最终可能会形成多种水解酶,所以带M6P标志的蛋白质可在④内分解衰老细胞器和进入细胞的病原体,C正确;D、受体是信息分子被靶细胞(结构)识别的必需结构,所以若⑥表面缺少受体,可能会因识别不畅,导致蛋白质运输出现障碍或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地,D正确。故选A。5.S-2L噬菌体侵入细菌后,会利用自身基因合成dATPase和PurZ两种酶。dATPase直接降解宿主细胞中含A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阻止其参与DNA的合成。PurZ和细菌的酶促进dZTP(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酸)形成。随后,S-2L噬菌体自身的DNA聚合酶以dZTP为底物,在新合成的噬菌体DNA中添加dZTP形成Z-DNA,碱基Z与T间含三个氢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Z-DNA中5种碱基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其基本骨架B.Z-DNA中磷酸和脱氧核糖数量相等,含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S-2L噬菌体自身的DNA聚合酶能在其DNA中添加dZTPD.与正常DNA比,Z-DNA中嘌呤碱基的比例较大,结构较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A错误;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所以Z-DNA中磷酸和脱氧核糖数量相等,且Z-DNA由两条DNA单链构成,每条单链各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所以Z-DNA中共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C、据题中信息分析知,S-2L噬菌体自身的DNA聚合酶以dZTP为底物,在新合成的噬菌体DNA中添加dZTP形成Z-DNA,C正确;D、由于Z-DNA中的Z和T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与人体细胞中的DNA相比,Z-DNA分子结构更稳定,但据题中信息分析知,S-2L噬菌体自身的DNA聚合酶以dZTP为底物,在新合成的噬菌体DNA中添加dZTP形成Z-DNA,2-氨基腺嘌呤(Z)会取代部分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形成具有三个氢键的新碱基对,但Z-DNA中碱基的种类没有变,嘌呤碱基的比例也没有增加,D错误。故选C。6.食物中葡萄糖增加会促进GLP-1(一种由肠道L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分泌,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以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下图为口服葡萄糖和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胰岛素应答反应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肠道L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胰岛属于内分泌腺B.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分泌量比注射时多,与GLP-1有关C.与图中a段相比,b段的宽度更可代表GLP-1的效应大小D.GLP-1与胰岛B细胞的相关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应答反应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肠道L细胞合成分泌GLP-1,GLP-1主要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所以肠道L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胰岛属于内分泌腺,A正确;B、由题图信息可知,食物中葡萄糖增加会促进GLP-1分泌,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应答反应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可能与GLP-1有关,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纵坐标代表胰岛素的分泌量,所以图中a段的宽度可代表GLP-1的效应大小,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GLP-1主要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所以GLP-1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关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故选C。7.引起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有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乙酰化等。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AQ824)可促进HSP90(一类热应激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并抑制其功能,从而导致其结合底物——Bcr-Abl激酶的降解,并促进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因HSP90乙酰化而导致表观遗传能使生物体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B.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均不改变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C.表观遗传现象主要是通过影响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来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D.抑制HSP90乙酰化,会导致Bcr-Abl激酶含量升高,细胞凋亡受抑制【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DNA的甲基化和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例如,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就与表观遗传有关;一个蜂群中,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表观遗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解】A、表观遗传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因此HSP90乙酰化而导致的表观遗传能使生物体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引起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有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乙酰化等,而表观遗传发生时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B正确;C、引起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有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乙酰化等,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来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C错误;D、根据题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AQ824)可促进HSP90(一类热应激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并抑制其功能,从而导致其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