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9世纪初至13世纪初部分时期中,我国冬小麦种植的北界一度北移至临洮、固原北、延安北、大同、翁牛特旗和长春一线。当然,这条界线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现代冬小麦安全越冬北界(80%的保证率),主要是史料记载无法考证出当时的安全越冬保证率。但按常理推测,保证率亦不会太低,至少应有三年两熟可保证,否则很难作为稳定的夏税征收地区。限制冬小麦分布北界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冬季的最冷月温度,一般要求最低平均极端温度高于-22℃左右,温度过低便会受冻。辽宁省曾在1975年、1976年把冬小麦扩种到平均极端低温-26℃以下的沈阳和抚顺等地,但1976年就遇到严重的冻害,这个尝试显然是失败的。目前该省的农业区划中把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地区划定在辽东半岛、丹东、锦西、兴城和绥中等地,以保证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据农业气候的资料,山西大同盆地极端低温平均值低于-25℃,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只能种植春小麦。而陕北高原地区的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温度就在-22℃至-24℃,冬小麦的越冬受到很大的威胁,尽管在河谷川道中有部分种植,但冻害现象严重,产量低而不稳定。以现代这一带的冬小麦越冬条件与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的综合冬麦分布北界相比较,可见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位置是向北推进。这个界线北移的气候意义说明当时北方地区的长城沿线至今辽宁省中部地区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要比现代高,据冬季平均极端气温与整个冬季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则可以推论当时的冬季气温也要比现代高。(摘编自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材料二:两税法诞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依税法规定两税中“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其中的六月和十一月正是冬小麦与粟等作物的成熟期,故《旧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关内、河中、河南等道秋夏两税、青苗等钱,悉折纳粟、麦,兼加估收以便民。”麦熟为夏税起收的时间标志,粟、稻等成熟为秋税起收的时间标志,全国各地缴纳的物品并非只有麦、粟二物,而是因地设项。正由于因地设项,夏税交纳时间与冬小麦成熟期吻合,但并非夏税征纳地就应是冬小麦种植区,银、钞、钱、绢都是非冬麦区的替代物。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位于什么地方?宋人庄绰有言,“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冬小麦和春小麦是食性与生长期完全不同的小麦品种,春小麦春种秋收,冬小麦秋种夏收,属于越冬作物,不是周岁始熟,而是跨岁而熟。但凡对冬、春小麦制品的食性有知者,均明白“粘齿不可食”是春小麦制成品的典型食性。生长期与食性二者证明宋代陕西沿边种植的是春小麦,这时陕西边地大致位于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即北纬38度附近;冬小麦的分布区应在此线之南,从陕西沿边向东进入河东路(今山西)辖境,府州(今陕西府谷)位于黄河岸边,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四月在府州看到“有麦两歧”当是冬小麦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欧阳修对与府州纬度相近的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却留下这样的记述:“本军地寒,民不种麦。”府州与宁化军都位于北纬39度附近,由此看来这一纬度位置正值冬小麦北界的边缘地带,冬小麦不属于必须种植的作物。将陕西沿边春小麦种植区所在的北纬38度与河东一带的北纬39度连接起来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与中国北方地形变化完全吻合,顺应这一趋势向太行山以东的河北路(今河北)延伸;由于河北路地处华北平原之上,气温高于河东、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冬小麦的北界大约在北纬40度燕山一线。探讨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与气候变化,需要提及的是满志敏提出了9—13世纪冬小麦北界达到今长春附近的观点。《金史·食货志》载金代两税法:“夏税六月止八月,秋税十月止十二月。泰和五年……改秋税,限十一月为初。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陕西地寒,稼穑迟熟,夏税限以七月为初。”这项研究将金代两税法涉及的燕山以北今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视作冬小麦分布区,并以此作为温暖期的证据。冬小麦为暖温带粮食作物,冬季最低温度是其生长的制约性因素。至20世纪初,冬小麦的北界仍维持在明长城以南,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存在小范围种植区。来自历史文献记载与20世纪以来农业试验的结果均呈现了一个事实,即在1000多年内冬小麦北界几乎稳定在相近的位置上,这一结果直接冲击了近200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面对这一矛盾,生态学为我们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生态学用生态幅度说明一种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一种天然植物或农作物均有属于自己的生态幅度,环境变化若在这种农作物的生态幅度之内,农作物不会因此而改变地理分布。(摘编自韩茂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所认为的种植北界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现代冬小麦安全越冬北界,主要因为史料中没有冬小麦种植区域的明确记载。B.材料一中认为现代的冬小麦分布北界相较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发生了北移,这表明特定地区当时的冬季气温比现代高。C.材料二中认为唐代在六月征收夏税,十一月征收秋税,两税的起收时间与当时冬小麦、粟和稻等经济作物的成熟期限有关。D.材料二中“有麦两歧”是冬小麦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的判断并不准确,因为这与欧阳修在纬度相近地区留下的记述相抵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探究限制冬小麦分布北界的气候条件,使用了“主要”“一般”等词语,体现出作者论述的严谨。B.现今辽宁省农业区划中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地区划定,考虑了当地冬季最低温度,也借鉴了先前实验结论。C.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生长期和食性都有着较大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历史时期冬小麦和春小麦的不同分布区域。D.冬小麦为暖温带粮食作物,其生长受冬季最低温度的制约,这说明此类作物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相对较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冬小麦分布北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B.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C.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最当时。D.土人云此地甚冷,五月方可养蚕,麦苗长不满三寸,六月方食麦。4.甲乙两地都处于我国冬小麦分布北界附近,图示为两地在标准地图上的大致位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地最低极端平均温度可能低于乙地B.甲地一定适合种植冬小麦C.乙地纬度一定比甲地高D.乙地有可能属于暖温带5.材料二删去了针对9-13世纪冬小麦北界达到今长春附近这一观点进行批驳的部分内容,你认为删去的部分可能包括哪些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霍山探泉李存葆置身于元人笔下这“地接绀圆珠斗近,泉通玉窦白云深”的广胜寺下,我们足可领略因为泉的氤氲而呈现的美的意蕴了。展望霍泉四周,满目都是浓郁的春色、盎然的春意。水渠旁,垂柳金发拂动,梧桐翠臂伸展;田埂上,春桃乍卸粉红妆,青槐又弄素缟姿……地处黄河岸边的济南之七十二名泉,已连续十载在春季停喷;而这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霍泉却亘古常涌,令我百思难解。为解开谜团,回到临汾,我查阅了有关霍泉的典籍。郦道元《水经注》中载:“霍泉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经赵城西南流注于汾。”清道光七年《赵城县志》中云:“霍泉源出沁源县诸山,流经岳阳县南渗水滩,伏流八十里,至县东南霍山下复出。”为印证清人之说,四十年前,山西大学的学者曾将酚、酞两种化学物质投放渗水滩后,再于霍泉口取样,确证了那“伏流八十里”的记载并非妄说。这些考证,虽言之凿凿,但对霍泉亘古常涌的缘由,却只字未提。临汾的友人告诉我,这霍泉东北百里之遥处,有一方圆近二百里的太岳原始森林。霍泉的源头即在霍山主峰老爷顶下。那里有比广胜寺更古老更茂密的苍松翠柏。一因交通绝塞,又因山西多煤,才使得那片原始森林躲过了大炼钢铁的浩劫。近二十年来,省有关部门又在进山的关隘处,派人严把死守,才使得那“固体绿色水库”,至今尚安然无恙。如将霍泉喻作一只硕大无朋的杯盏,那么这杯盏里琼浆玉液的酿造过程,应极为繁琐而复杂。当雨袭来雪飘来时,那森林中每株大树和每棵小草,在自身吮足上苍降下的甘霖后,会将多余的部分,先通过根须的传递、洇浸、渗透,又经沙石的过滤、泥土的融合,才使那点点滴滴化为涓涓潺潺;再经过地母那纵横交织的毛细血管、支细血管、小动脉、大动脉,才汇成了一条浩浩汤汤的流经沃野之下的暗河,也许突遇广胜寺周围大山的挤压,这“神泉”终可释放出永不枯竭的活力……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霍泉是造物主向我们展示的生态奇观。人类尽管已有着八十万年的生命史,但面对宇宙的大智慧,至今仍不过是一群平庸的小儿。当人造探测器傲慢地登上火星去探索水和生命时,我们却早已弄脏了自己居住的星球。在罗布泊大荒漠里,有一座被流沙掩埋了十几个世纪的历史名城楼兰。自1901年春,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发现这古城遗址后,神秘的楼兰就成为全世界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有关史料告诉我们,当年楼兰四周,曾古树遍野,兽腾鱼跃,水肥土沃。人们错误地认为,那些动植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便舞动刀斧箭弩,杀伐无度。当绿阴渐次稀疏时,沙龙便张开血盆巨口吸干了河流,楼兰终被埋葬在浩瀚死寂的沙海里成为生命禁区。祁连山下的居延海,三十年前还是一烟波万顷、清丽如画的内陆湖,是各种水鸟及鱼虾栖息的天堂。随着祁连山上流下的雪水被上游无序地“围追堵截”,也随着周围植被受到空前地狂挖乱垦,终使今日的居延海完全干涸,并成为风沙施暴北京的罪恶渊薮。我们的祖先总是“逐水草而居”,人类文明辄是与“水”字联姻。历史记载,在“三西”当今那严重缺水的千村万落,古时也曾是青山如妆、万木竞秀、草茂水美之乡。先人在经历了类似楼兰、居延海般的狂伐滥垦后,才使他们的后人陷入一个杀树刨草——水失泉涸——泉涸河干一—缺水贫穷——越穷越伐越刨的坐拥愁城而难以跳出的怪圈里。上苍赐给人类生存需求时,也常常是最大的讨债主。你从它那里过分索取的暂时欢悦,常会变为终生的不幸,甚至还要你父债子还,祖债孙还乃至世世代代都偿还不清。在邈远的天宇中,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不过是上苍黑色夜礼服上的一颗小小的蓝色纽扣。这“蓝扣”所以分外明亮,是因了水与生命的存在而散发出的独有光波。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分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历史。这种膨胀须臾离不开水的润泽、注入和发酵。秩序是造物主的第一法则,水也是按自然法则确定的方式存在和活动的。一旦这法则遭到破坏,处于紊乱状态中的水,便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反常、变异、惊骇、灾难乃至毁灭。近日,我给广胜寺的友人打电话,询问霍泉现状。他言道,泉虽喷涌如昨,但近两年有些单位及个人,在距霍泉两公里外的东北方,偷挖陶土,偷钻小煤井,偷劈山烧石灰……他忧心忡忡的是,霍泉的“龙涎”之脉一日被切断,那涌流着“琼浆玉液”的“海池”,将会变成盛满黄沙的一方干塘。是呀,我们正处在所有美都最容易被击碎的年代。霍泉,这黄土高原上极为难得的“杯盏”一旦破碎,因了它的存在才有的自然景观美、自然动态美和天籁之美,也将不复存在……我真不知道霍泉还能涌流到何时。2004年4月26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描写霍泉四周浓郁的春色和盎然春意,表明泉水的氤氲使得古老的广胜寺也呈现出美的意蕴。B.霍泉的源头在霍山主峰老爷顶下,特定的地理条件及相关部门的保护让霍泉在一定时期安然无恙。C.“三西”一带的村落越伐越刨越穷、越穷越伐越刨的历史怪圈
江苏省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