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商王朝的王位继承方式,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论。司马迁通过研究大量古籍及走访调查,认为商“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王国维则将出土文物与存世史料相结合,认为商“只有君统,没有宗统”,并无“嫡庶之制”,故而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据此可知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B.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C.历史事实难以正确发掘D.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2.表1为秦汉时期粮食价格统计表(单位:钱/石),据表可知,西汉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最低价305000十余至数十30—80最高价160010000500—表1A.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B.人地矛盾问题得到解决C.农耕经济取得一定发展D.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3.唐朝初期实行名为“诸色旨符”的财政预算程序,即在各地户口、田地、课丁上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政府的有关法令、法规和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州县的具体税收品种和数量指标。这一做法A.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B.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C.标志着两税法改革的实施D.精简了税收流程提高效率4.宋代涌现出一批以柳永为代表的“市井作家”,他们沉溺市井,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瓦舍勾栏,把全部身心投入词的创作。“市井作家”的出现根源于A.市民阶层的壮大B.商品经济的发展C.文化重心的下移D.城市建设的加速5.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6.“美国政府应为美国人要求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权利,这不是要中国让与的问题,而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就是说,像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国家是没有资格主张一般的属地主权原则,以保持其对国境内外人的管辖权的。”这A.标志着中国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犯B.表明当时国际法排斥属地主权原则C.体现出中国近代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说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具有不平等性7.在国民党一大上,中共党员代表占到了国民党一大总代表人数的约13%;中共党员在大会产生的中执委正式和候补委员中,占到了25%。中央党部的7个部中,中共党员占据了2个部长,3个部长秘书(相当于副部长)的职位。这表明A.党内合作得到贯彻落实B.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C.中共党员发挥主导作用D.三大政策得到全面执行8.1944年,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规模已从抗战初期的不足5万人发展到了60万人,1945年春则发展到90余万人,根据地已遍及敌后10余省近亿人口,党组织也由抗战初的2万余人一举扩展到了121万人。抗战期间,中共力量不断成长主要得益于A.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支持援助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D.坚持全面抗战方针路线9.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为此,中国A.主张“另起炉灶”B.倡导召开亚非会议C.提出“求同存异”D.促成“日内瓦协议”10.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美元,到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了约23倍。这反映出中国A.加入WTO推动了经济发展B.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实现C.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11.20世纪60至70年代在阿富汗东北边境、临近帕米尔高原处发掘出公元前4世纪末的希腊式城市,城内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体育馆布局井然有致。犹太教的希伯来文化也在这个时期最初传向西方,并且和希腊哲学相结合。这体现出A.区域经济的统一B.文化的交流融会C.民族信仰的认同D.世界连成了整体12.庄园制度是中世纪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中世纪晚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急速发展和渗入农村,黑死病的流行等因素的影响,庄园制度瓦解了。庄园制度的瓦解A.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C.是市民斗争的必然结果D.标志着封建统治的结束13.宗教改革中,英王成为英国天主教会最高首领,有权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收回了教会的司法权,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这A.确立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C.废除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D.表明世俗王权取代教权14.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主要是由于①工业革命进程缓慢②英美等国势力渗入③启蒙思想影响有限④实行军事独裁统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这一制度A.消除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说明了殖民体系的瓦解C.反映了巴黎和会的性质D.体现了国联的正义性质16.图11950—1990年美国钢铁进口在国内消费中的占比。(按量(净吨)统计。)图1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外部竞争增强②制造业升级③产业链转移④贸易保护盛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05—1906年,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该小传概略地介绍了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历程,突出了马克思的一些重大理论贡献。该小传着重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视为“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称该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使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和影响一目了然。小传中花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并译出了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尽管朱执信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资本起源问题的观点,但对剩余价值理论却有较多的介绍,并且认为资本家的剥削确实是个事实。……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社会民主党人”等语。这就是后来孙中山十分赞赏俄国十月革命并最终提出“联俄”主张的前奏。——摘编自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开放战略,但总体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压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敌视或封锁的态度。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1952年,工业GDP占总GDP的份额仅为17.6%,1978年达到了44.3%;1978年,中国粗钢产量、煤产量和发电量的世界排名分别达到了第5、第3、第7位;1953-1965年期间,中国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涵盖能源、冶金、化工、民用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部门。材料二近代以来,工业化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推进工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采取过政府推动型工业化模式和市场拉动型工业化模式,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会受制于他国或成为他国附庸,但这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或与外界隔绝。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晗李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人主要来自农民、退伍军人和无业游民。工厂主们派出了许多监工来监督工人的劳动。工人们被迫在规定位置上按照要求像机器一样工作。工人们展开了各种反抗活动,最直接的就是破坏机器。当时工厂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工作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的指导,结果在管理中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工人。当时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连识字的都不多,这使他们难以快速地掌握复杂的生产技术,结果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奇缺。很多工人仍然难以摆脱旧有的心态和习惯,对新技术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制而不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工厂主开始思考如何改良原有的粗放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其中巴贝奇提出把分工和报酬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来雇用不同的工人,给付不同的工资。可以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付给工人一些奖金。同时提倡有偿的建议制度以鼓励工人提出建议。这样工人的报酬实际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得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早期工厂存在的问题。(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巴贝奇的工厂管理思想。(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好比舞台,历史好比是一幕幕话剧”。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及人文两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指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事物,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历朝国都的选择、各类贸易的发展、大小城市的勃兴、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中国人文地理活动的重要领域。请结合图2中典型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人文地理角度说明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合理)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