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仿真卷(一)+语文+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

2024-01-20 · U1 上传 · 11页 · 34.4 K

广西名校2024届新高考高三仿真卷(一)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5G、AI、物联网、大数据、VR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措施接续出台,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以5G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应用已逐步融入各领域,智慧生活已来到我们身边。①_________“以往,上下班高峰期,总是人多车少,公交要等很久。”福建厦门市民李红告诉记者,近期,高峰时公交车频次增多,等车时间明显缩短。“聪明的车开上智慧的路。”据厦门鹭城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服务中心负责人董丹丹介绍,厦门公交集团联合福建移动打造5G智慧“公交大脑”,为3500多辆公交车装上“5G安全节能智慧诱导系统”,实现“5G智慧公交”规模化运营。根据平台“流量、流时、流向”实时分析,厦门公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密集区域智慧投放“区间灵活公交”450余辆,改变此前固定线路、固定班次模式,实现“人多车多、人少车少”高效运营。新技术助力,不但提高出行效率,还提升了市民乘车体验。同时,新技术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新方便。②_________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导览员“敦敦”数智形象正将游客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古典华丽的穹顶,五彩斑斓的彩绘壁画,在5G与AR技术结合运用下,洞窟立体重现在游客眼前。在“敦敦”引领下,真实世界和数智世界相互交融,眼镜里原来静态的壁画“活”了起来。今年1月,由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等机构联合研发的“敦煌AR智能导览”系统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艺术展中投入使用,备受游客追捧。AR眼镜结合AI引擎、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与互动等技术,让游客得以360度全景式、沉浸式“走入”敦煌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中。③_________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数智技术的拓展应用,让更多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界限的全新体验,也让人感受到新兴经济的向上之势。脚踏沙滩上柔和的细沙,侧耳倾听海浪拍打礁石。手机屏幕里,“数智人”形象置身于环境优美的鼓浪屿。“我们搭建起一个1.88平方公里大的映射物理时空的鼓浪屿场景。”据中国移动咪咕新空总经理廖智勇介绍,厦门市联合咪咕公司,基于5G+算力网络,通过数实融合创新技术打造的元宇宙鼓浪屿已上线测试,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年轻人参与。元宇宙鼓浪屿街道两旁各色店铺里,中国结、新式旗袍等商品格外显眼。“不少本土潮牌已入驻,中国元素融合新技术,这里成为创业试水的前沿。”廖智勇说。④_________2022年以来,福建移动在武夷山区建设5G站点100余个,并在部分茶园建立5G智能化监测体系,通过物联网数据卡+网络专线助力茶园视频监控图像传输。福建省瑞泉茶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逸轩表示,借助移动物联网数据采集和传输,可实时监控空气温湿度、检测土壤pH值,助力科学管理茶树生长环境,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茶园管理效率提升约20%。同时,借助5G+AR技术,福建南平推出“南平茶旅智慧地图”小程序,游人可通过AR实景了解当地茶文化。类似的新技术也在浙江农田里“大显身手”。稻飞虱是水稻安全生产的最大生物威胁。目前,大部分病虫测报依靠人工,工作效率低。而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病虫测报站田里,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戴着AR眼镜,拿起田里粘满虫子的粘板,眼镜里的辅助AI帮技术人员逐一辨识虫子种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刘淑华表示,去年,研究所联合北京蜂巢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AR+AI智能眼镜设备、AI识别模型和多终端检测预警平台。眼镜可识别稻飞虱等20多种靶标。据预估,该设备的投入使用可节省测报人力成本约50%,测报效率提高60%左右。“5G、AI与AR等技术的结合,应用潜力巨大。”蜂巢科技CEO夏勇峰说,更多更新数智技术应用的落地,将为更多行业注入新活力。(摘编自人民日报《智慧生活就在身边》)材料二:8个月欠停车费6000多元,却未收到任何提醒。近日,上海市民胡女士偶然登录“上海停车”App发现自己大额欠费后,表示“整个人都不好了”。胡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许多车主也有类似困惑和不满,质疑智慧停车系统存在问题。有记者在胡女士停车的芳芯路上做了一次实地调查,停车14秒被收费15元,也没有收到任何缴费提醒。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覆盖的场景越来越多,百姓生活应该越来越舒适便捷才对。然而,为智慧生活添堵的“降智”行为却屡见不鲜。就拿“扫码消费”来说,到餐厅落座后,扫码点餐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动作;车辆驶出停车场前就扫码完成缴费,给有车一族带来“无感出场”的便利……扫码成“标配”,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扫码后的强制关注、弹窗广告、操作繁琐、误导消费等问题,让扫码变成了“扫兴”,消费者备受困扰。再比如,在网购投诉、银行办业务、机票退改签等众多消费场景中,智能客服的身影随处可见,可是,答非所问、千篇一律、循环重复等情况,想必很多人都碰到过,聊天机器人变“机气人”。有的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干脆取消了人工客服,没有取消的,转接起来也很麻烦,需要等候很长时间。而一些老年人更是不习惯线上服务,但线下服务越来越少,智能化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想起这样一则报道,有位老人冒雨去交医保,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扫码支付,老人在柜台前手足无措的样子令人心酸。技术手段明明已经很先进了,老百姓却依然有很多不好的生活体验,这说明相关机构、商家的工作不到位、目的不单纯,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既损人,又伤己。种种“降智”行为,不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还存在被误导消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合理有效地发挥其优势,更好地助力消费、服务民生,兼顾使用体验和服务效率,才能不断造福社会。(摘编自赵威《谁在给智慧生活“降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厦门公交采用“5G智慧公交”规模化运营,改变以往固定路线、模式,有效解决了上下班高峰期等车时间过长的问题。B.AR眼镜可以为游客提供全景式、沉浸式的体验过程,将敦煌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深受游客的喜爱。C.在一些生活场景中,由于没有全面的、妥善的配套服务,部分老年人容易在智能化的“鸿沟”面前显得无所适从。D.扫码点餐、扫码缴费等本该高效的行为,由于机构、商家的工作不到位、目的不单纯,存在风险、容易“降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对智慧生活的发展持有积极的态度,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两则材料都通过了大量实例来反映“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有说服力。C.材料一展现了数智应用在不同领域的融入,可以预见数智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D.材料二肯定了智能技术的效率优势,也关注到其带给人们的不良体验,具有思辨性。3.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3分)A.智能的应用使得许多重复、繁琐的任务可以被自动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使得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B.建立智能伦理规范,明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界限,防止技术滥用和伦理冲突的发生,是确保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C.政府和企业需要确保AI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建立严格的数据隐私政策,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使用。D.建立有效的智能技术监管机制,确保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预防技术失控和过度依赖的有效方式。4.请结合内容,在材料一①②③④四处,各拟一个小标题。(4分)5.如何进一步推动“智慧生活”的发展与完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木辞杨紫烟花香撵着季节,不几日便到了月末。四下觅香,始见不远处的青砖地上早炸裂了一地果实。急忙奔去察看,只见满地蜜汁飞溅,蜜蜂嗡嗡,蚂蚁奔劳,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抬头望天,一株老树满目翠色,绿荧荧的梢头缀满了若拇指般白亮亮的果实,几乎遮蔽了大半个天空。踮起脚尖,欢喜地去够那枝条,风狡黠地袭来,一颗透熟的果实却“啪嗒”掉落肩头,摔成一摊烂泥,湿哒哒地黏在衣衫上,忍不住用手指去蘸了那泥,送入口中,甜蜜的滋味瞬间将舌尖湮没。是的,塔里木的桑葚熟了。塔里木向来多桑,田间、地头、阡陌之间,多有植桑,桑树易长,三五年便枝叶婆娑,虬枝如盖,农人若耕作劳累,正好坐在树下,饮上几口冷茶水,再背靠着树身小憩一会儿,消暑亦解乏。因桑音同“丧”,中国民间惯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说,故寻常人家门前是鲜见栽桑的,然而,塔里木的当地人却不屑此说,其栽桑习俗沿袭迄今仍初心不改。在新和县的乐器之乡加依村,栽桑的习俗更是被传承到极致,村里的桑树简直稠密到“叶绿掩柴扉,户户桑葚香”,不足三里的一条小路,入眼处皆为桑,且色彩缤纷,红桑、白桑、黑桑,花样百出,滋味更各有千秋。曾有人戏谑,若是初夏时节在加依村漫游,根本无须用手去摘桑葚,只需将头仰起,张嘴,保有熟透的桑葚自投罗网。关于桑树的起源,曾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可以断定的是,桑树确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树种之一。它的历史往前甚至可追溯到商,在河南安阳市商都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曾发现“桑”字的象形文字。民间亦曾有黄帝元妃嫘祖为蚕桑之母的传说,足以证明华夏植桑历史之悠久,几乎可与中国五千年历史比肩。桑树更因其超强的繁衍能力与顺应自然能力,在华夏大地数千年不绝,才引嫘祖就地取材发明养蚕缫丝技术,使人类衣可蔽体,安度寒冬。当目光穿过历史的林樾,复归三千年前,亦是一个明月皎皎的夏夜,兰花的香气如海水涌动,一位青年男子独自徘徊在一株老桑树下,等候他的爱人。阵阵晚风,吹得桑叶惊悸地婆娑,发出“沙沙”的呻吟,皎洁的月光映在青年的双眸中,他的心和风中的桑叶一般悸动。相思情浓,青年不由将满腹情丝化为诗韵,写下一首诗歌以寄相思,这便是《诗经》《国风·鄜风》里的《桑中》一文。诗中,男子以对话的方式热忱地表达了他的相思之意:“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一问,一答,遣词优美,寥寥数语,便将一对情侣于桑树下相悦的故事,娓娓道来,纵使千年后品读,仍觉美好如斯。而此情,此景,皆因桑为媒。这是桑的生命力。无桑亦无罗敷女,无桑亦无诗千首,桑树可福荫,桑葚以酿酒,桑叶更伺蚕,蚕缫丝,丝成绸缎,终予人以锦衣,“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丝绸的华丽,娇艳了千百年来的每一个春天。后来,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一首诗《缭绫》,将以蚕丝而编织的缭绫之美赞美到极致:“缭绫缭绫何以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这也是一株桑树的力量,它以身伺蚕,造就了蚕丝的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丝绸史上的地位,并因此为引擎,成就了一个叫张骞的人。张骞的一生,是与桑结缘的。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但很不幸,在穿越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强行扣留。可怜的张骞,足足被匈奴软禁了十年。这十年,他夜夜梦回长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后来,这个心志高远的男人设法逃出王庭,但他并未回乡,而是再次踏上西去的征途。那时节,西域天高地远,草木稀落,白昼日光毒辣如火,夜里风沙乍起乍歇,前有漫漫长路,后有绵绵追兵,张骞一行饥渴难耐,眼看就到黄昏,还未寻到心仪的宿营地。走着走着,忽然,前方一片绿荫遥遥,张骞惊喜交加,跌跌撞撞直奔那绿荫而去——毋庸置疑,那当然是一片桑林。也恰巧,正是桑葚熟时,张骞有幸饱食了一顿蜜甜的桑葚,而后心满意足地倚在一株老桑树下,昏昏欲睡。那晚,西域的月光格外明亮,天幕黛蓝,星辰如海,夜风飒飒地吹,桑叶沙沙地私语,张骞嗅着桑葚的甘香,沉沉地睡去。那夜,他梦回长安,那条他常常走过的街巷边,几株桑树比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