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部分高中九校联考二模历史答案

2024-01-11 · U1 上传 · 4页 · 272.3 K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答案解析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DCDACBD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ABACD1.【答案】B【解析】据材料“穿孔蚌器”“兽骨残片”“栽培水稻”可知江西这一地区既有渔猎也有原始农业存在,说明江西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人类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故选D项;材料虽然说明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但不能证明是最早的农业起源地,农业生产并不单指水稻种植,故排除A项;材料出土的“石器”“骨器”并不能说明早期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史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生产方式,并不能说明具这时出现了社会阶级贫富分化,排除D项。2.【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当时实行郡国并举的政治体制,中央与诸侯国官制相似,这一政治设计削弱了中央集权,这埋下了王国叛乱的隐患,故选A项;B项应为继承发展,C项“完备”不对,且B.C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是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D项排除。3.【答案】D【解析】据材料“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乡里制度的基础是户口编排,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状态,能够较好的进行户籍统计和编排,但东晋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户籍统计和编排受到影响,因此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乡里制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这体现了长期战乱、国家治乱兴衰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故选D项;据材料“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及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聚落“慢慢地取代了‘里’”,并非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调整造成的,而是在社会动荡背景下的“逐步演变”,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乡里制度整体符合封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直到明清时期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才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乡里制在东晋南朝时期的改变主要是适应社会动荡的现实,并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发展,排除B项;据材料“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可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是以“自然聚落”为主,仍旧是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与天理并不矛盾,主张去除超出天理的人欲,故选C项;“张扬自我”与灭人欲不符,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个人的要求,并非是建立伦理秩序,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不等于去除人的一切欲望,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蚕关门”“蚕开门”可知,嘉兴地区的锋风俗是围绕养蚕业展开的,说明养蚕业在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嘉兴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经济发展出现新方向,由侧重传统粮食生产向侧重种桑养蚕业转变,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是围绕种桑养蚕业展开,蚕丝是丝织业的原料,原料丰富并不一定意味着当地丝织业就发达,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地方习俗中对于治蚕的各种认识和行为,并非迷信,而是经济生活变化的反映,排除B项。6.【答案】A【解析】19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对华最大的贸易出口国,20世纪时英国发展趋缓,日本崛起,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渐下降,甲是英国,故选A项;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世纪20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丙为美国,排除B项;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可以推断出丁为俄国,排除C项;据表格数据可知,乙国在1893年后对华出口比重迅速增加,这是因为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便利了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乙为日本,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孔子云……偶像矣”“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和李大钊强调孔子及其儒学已经沦为维护君主独裁的思想工具,从而助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发展,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确实存在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但是李大钊和陈独秀的上述言论看不出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绝对否定,排除A项;陈、李二人是在揭露孔子成为维护君主独裁的思想工具的事实,并非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知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一次联考第1页共4页历史答案解析{#{QQABaYgUggCgQAJAABgCQQnYCAGQkBGCAAoOAAAMoAABgAFABAA=}#}识分子逐步接受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图片信息“民国十六年印”可知该流通券印制于1927年,“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被迫解散,流通券停止发行”可知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被迫解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导致共产党的农民运动被迫中止,反映了农民运动受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是1935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没收土豪劣绅的钱财”虽然说明发行流通券的政权反对地主阶级,但苏维埃政府建立于1931年江西瑞金,排除C项;1927年9月,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该流通券的发行与停止与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无关,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说明此时教育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中的教育政策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已经建立,排除A项;据材料“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可知,这一教育政策改革了之前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废弃的是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排除B项;材料中的教育政策倾向于基础教育(识字班、通俗报刊等),目的是增强民众民族意识,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戊戌变法后,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3年”“为祖国负责,保证质量合格”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质量意识,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体现了鲜明的家国情怀,故选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排除C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1957年底,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由材料“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阶层构成呈多元化趋向,多样化的从业人员取代了清一色的种田人,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推动,故选C项;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农民阶层结构变化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没有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农民阶层结构不会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只提及农民阶层,并未提及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推知户籍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材料强调农民阶层结构的变化,并未说明农民阶层向城市的流动,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由材料“是埃及文明的子孙”“东方世界是......基础”“基础完全是东方的”可知各学者认为古希腊文明具有埃及文化因素和东方文化因素,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得益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交流,说明古希腊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A项;材料中仅有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了古希腊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联系,但不能说明古希腊文明源于古埃及文明,近现代哲学家都强调古希腊文明与东方的联系,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古希腊文明起源的认识,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得益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交流,无法推知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一脉相传,排除C项;材料未进行古希腊文明和东方古国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古希腊文明滞后于东方古国文明的结论,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和“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可知,日本贡举制虽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体现了传统贵族势力对人才选拔的影响,说明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并未失败,排除A项;据材料“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可知,日本模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不能表明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日本贡举制下人才选拔被贵族势力影响,没有涉及贡举的选拔流程,不能得知贡举选拔流程是否趋于公平公正,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了白银贬值和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图中数据表明1500年以后年英国小麦价格的加速上升趋势正是价格革命的体现,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增加了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增加一般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排除B项;思想解放可能会改变生活习俗,但未必会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1406年以后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也没有涉及英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得知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增长,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得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并不是妇女比男子经验更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恰恰证明技术是竞争的核心优势,排除B项;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一次联考第2页共4页历史答案解析{#{QQABaYgUggCgQAJAABgCQQnYCAGQkBGCAAoOAAAMoAABgAFABAA=}#}营规模”及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略,促进了国家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措施是减少国家干预的措施,排除A项;虽然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措施削减了福利开支,但不意味着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排除B项,这两场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国民经济的“滞胀”现象,表述有误,排除C项。17.【答案】(14分)(1)相同趋向:都因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引发长期战乱(迁都),走向分裂。(2分)不同趋向:中国再次统一;欧洲长期分裂割据(或小国林立)。(2分)历史认知: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2分)(2)原因: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族性自限的文明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华夷无间和族群融合观念。(6分)意义:形成整体史观;破除西方中心研究范式;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任答1点得2分)【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同的表现,据材料一“东晋南迁......罗马帝国首都东迁”得出都因动乱而迁都;据材料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日耳曼人入侵”得出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异的表现,据材料一“隋朝再次统一......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得出中国再度统一;欧洲小国林立。第二小问认识,结合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异同的史实得出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元性。(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个别短暂......绝大部分”得出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据材料二“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得出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据材料二“种族、宗教、风俗、神话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