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2023-12-20 · U1 上传 · 12页 · 35 K

北镇三高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中央领导人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确准。⑧“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⑨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⑩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美文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B.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题。C.第⑥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高我们并不遥远。D.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B.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C.“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D.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10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B.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C.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豆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D.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4.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4分)5.教育求变,请你设计一个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方案。(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俗世奇人之罐儿冯骥才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②他孤单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曹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③这可是救命的气味儿!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他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握一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一个木案上,给他盛粥。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觉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罐儿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晌做不好也没关系。”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怎么找也找不着。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一一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还教他做罐。④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他活下去的要领:后边两句话“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这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又是谁呢?没人告诉他。多少年后,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众人都知道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磐,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的年年都有,逃难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后来,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个小村子就有了大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介绍罐儿父母先后去世的情况以及当时的背景信息,写出了罐儿家庭的悲惨以及罐儿生长环境的恶劣。B.在罐儿初次捏罐儿时,所捏的罐儿不仅外形丑怪,而且烧制后还很不中用,这符合罐儿的身份和现实逻辑。C.煮粥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盛粥的罐儿,又暗示老汉知道罐儿的名字。D.老汉在散会罐儿捏罐儿之后,竟然不见了,这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正体现了小说“俗世奇人”的特色,耐人寻味。7.对文中面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独立成段,点明主人公的最显著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又易于引起读者注意。B.句子②承上文而来,写出了罐儿的“孤单”和走投无路,且“嘛”富有一定的地域色彩。C.句子③中的“救命”,符合当时罐儿的心理状态,又以感叹号写出了罐儿的强烈感情。D.句子④两处引用老汉的原话,既写出老汉对罐儿的深刻影响,又明确罐儿的具体感悟。8.小说为什么详细描写了老汉捏罐儿的情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9.小说讲述“俗世奇人”的故事,其中哪些人“奇”?奇在何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