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生物答案

2023-12-07 · U1 上传 · 20页 · 33.3 K

参考答案:1.C【分析】选择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理化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只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功能。【详解】A、嗜盐菌是一类古细菌,无线粒体,A错误;B、嗜盐菌的DNA会和蛋白质结合成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如DNA复制过程存在酶和DNA的结合,B错误;C、利用含较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可以初步筛选出嗜盐菌,C正确;D、生吃海鲜,海产品的寄生虫以及细菌真菌未被杀死,容易使人患病,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故选C。2.C【分析】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详解】A、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正确;B、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正确;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D、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黑藻为素材,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3.D【分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的模式有: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携带信息的物质从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详解】A、有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不一定与内质网有关,如甲状腺激素,A错误;B、二甲基精氨酸不是由细胞分泌的,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功能,B错误;C、使用二甲基精氨酸后,促进蛋白质的运输和分泌,促进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促进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使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更新速度加快,C错误;D、酶的本质多数是蛋白质,人工合成的二甲基精氨酸能加强细胞中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促进蛋白质的运输和分泌,故使用二甲基精氨酸后,衰老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会升高,D正确。故选D。4.B【分析】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详解】A、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且附着很多有氧呼吸相关酶,因此正常线粒体的内膜表面积以及蛋白质含量多于外膜,A正确;B、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B错误;C、线粒体分裂的过程存在膜的缢裂,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D、分裂后丢失的“异常”部分被降解产生的物质有些能用的小分子就被重复使用,一些废物则排放到细胞外,D正确。故选B。5.D【分析】据图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ATP,说明H+细胞内<细胞外,蔗糖通过共转运体进入细胞内借助H+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H+出细胞利用了ATP水解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说明细胞膜外的H+浓度大于膜内,转运蔗糖时,利用了H+的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D、据图分析可知,H+向细胞外运输是需要消耗ATP的过程,说明该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细胞内的H+<细胞外H+,蔗糖运输时通过共转运体依赖于膜两侧的H+浓度差建立的势能,故使用ATP合成抑制剂,会通过影响H+的运输而使蔗糖运输速率下降,而培养基的pH值低(H+多)于细胞内,有利于蔗糖的吸收,B正确,D错误;C、氢离子通过协助扩散需要共转运体(载体蛋白),主动运输需要H+-ATP酶,相应转运蛋白(载体蛋白)的构象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故选D。6.C【分析】分析题图:用0.3g·mL-1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Ⅱ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而I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详解】A、Ⅰ组水稻BC段由于外界离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A正确;B、Ⅰ组水稻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后增,在AB段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C、Ⅱ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不再增加,可能是因为细胞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也可能是因为受到细胞壁的限制不能再吸水增大,但细胞内的浓度仍然大于细胞外,C错误;D、Ⅰ组水稻原生质体体积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先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细胞液浓度较小,是普通水稻,而Ⅱ组水稻发生了渗透吸水,是耐盐碱水稻,D正确。故选C。7.B【分析】由题意可知,代糖可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但磷酸化后的产物不能参与后续反应,而是在胞内积累,故动物摄入代糖后,胞内产ATP的反应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会受到抑制。【详解】A、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由题意可知,己糖激酶可在ATP磷酸化后,将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说明该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B、ATP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需要时ATP与ADP之间速速转化,虽然该代糖同样可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但磷酸化后的产物不能参与后续反应,会导致ATP的合成量减少,但细胞中ATP的含量几乎不变,B错误;C、己糖激酶可催化葡萄糖转化为1,6—二磷酸葡萄糖,直接参与反应,在此过程中,己糖激酶会发生磷酸化过程,自身构象发生改变,C正确;D、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合成ATP,葡萄糖氧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以无氧呼吸为主的癌细胞需大量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摄入该代糖后,无氧呼吸第一步就会中断,并在体内积累,显著抑制癌细胞,D正确。故选B。8.B【分析】1、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分析题意可知,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据此推知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B、a阶段无二氧化碳产生,b阶段二氧化碳释放较多,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呼吸途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的体现,B错误;C、无论是产生酒精还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无能量释放,故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和产生乳酸时相同,C正确;D、酒精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故选B。9.B【分析】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强光照,合理灌溉、增施农家肥等措施。【详解】A、长期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导致含氧量下降,根细胞的细胞呼吸释放能量减少,根尖分生区进行细胞分裂受限,根系的主动运输也会受到限制,因此长期使用化肥会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B、农家肥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和CO2,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B错误;C、化肥中的N和P随灌溉水进入水域,会被藻类吸收利用,可能引起藻类疯长,C正确;D、施用农家肥后,由于有机物增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会改变,D正确。故选B。10.C【分析】线粒体基因决定着线粒体的性状,若是发生了对线粒体功能关键性的突变,会导致能量供应的能力散失,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时,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同样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不适应环境的会被淘汰。【详解】A、线粒体基因同细胞核基因都可以复制,转录和翻译,A正确;B、线粒体DNA并不构成染色体,在受精作用时卵细胞提供的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因此37个基因更可能来自母亲,B正确;C、该线粒体基因突变后,影响的是转运RNA,并不影响信使RNA,所以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不发生改变,C错误;D、线粒体某基因突变后导致转运核糖核酸数量直接减少,空间结构改变,扰乱蛋白质合成,D正确。故选C。11.B【分析】1、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经过有丝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但细胞的种类不变。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①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一般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由题干可知该过程是发生在实验室的人工调控过程.由图可知成纤维细胞经过去(脱)分化处理,变成了干细胞,再经过转(再)分化处理,变成了神经细胞,不再是成纤维细胞,实现了可逆,B正确;C、③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C错误;D、成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有相同的蛋白质,如呼吸酶等,D错误。故选B。12.B【分析】衰老细胞的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详解】A、衰老细胞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合成黑色素能力降低,老年人细胞中脂褐素的积累增加,因此老年人易长“老年斑”,A错误;B、衰老细胞中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正确;C、衰老的多细胞生物体内也有新生的细胞,多细胞个体的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错误;D、细胞死亡不一定是细胞衰老导致的,还可能是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的细胞坏死,D错误。故选B。13.C【分析】分析图1可知,ATRA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数量下降,S期细胞数量增多,由此可推测ATRA可促进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据图2可知,ATRA处理组凋亡蛋白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ATRA抑制凋亡蛋白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详解】A、S期进行DNA的复制,S期结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因此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值为1:2,A正确;B、由图1推知,ATRA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数量下降,S期细胞数量增多,由此可推测ATRA可促进细胞由G1期(分裂间期)进入S期(分裂期),促进细胞增殖,B正确;C、由图2推知,空白对照组凋亡蛋白含量高于ATRA处理组,说明ATRA抑制凋亡蛋白的含量,抑制细胞凋亡,C错误;D、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殖过程中合成的凋亡蛋白,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控制,D正确。故选C。14.D【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3、分析题表甲表示有丝分裂的G2期、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还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的G2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丙表示有丝分裂后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