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九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统治者教导人们要勤于农事和贸易,用丰厚的物质来孝养父母。而违反这一德行规范的行为,《尚书》就有“元恶大憨,知惟不孝不友”的说法。西周时期对“孝”的重视()A.体现了法律体系内容严密B.标志着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C.反映了礼崩乐坏王室衰微D.适应了宗族关系稳定的需要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完善了选拔官吏的制度C.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出现D.利于朝廷直接控制封国3.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但无法推行。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张和措施。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泛滥B.商品经济萎缩C.边疆危机加剧D.经济重心南移4.下表是唐代部分年份科举考试内容变化情况,这反映了()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明经科考试加试《老子》策两条,进士加试帖三条玄宗御注《老子》成;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两条策,加《老子》策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令习《老子》、《庄子》”等,“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将从明经派生出来的道举和进士、明经并列表1A.道家思想影响扩大B.科举考试形式不断完善C.儒道文化融合明显D.宗教与政治已开始结合5.近代学者对南宋山水画风评说道:“院画就像禅画的训导,有戒律而无个性。在沉思内省时,强调细节,使欣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地方,而周围的世界都消失在雾色和寂静之中。”学者的评说反映了南宋时期()A.佛教渐趋本土化B.绘画深受理学影响C.文人画广受欢迎D.商品经济达到高峰6.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汉书》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元史》虽立有《外夷传》,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而不记境内各民族。这一变化说明元朝()A.朝贡范围的拓展B.华夷思想的淡化C.海外贸易的繁荣D.对边疆控制加强7.明初,朱元璋用严刑酷法惩罚官吏,并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督。此后,他强调禁止宦官干政,并引用《道德经》中的思想,认为“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又说“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朱元璋的困惑,其根源在于()A.权力机制失衡B.文官体制僵化C.宦官集团膨胀D.官吏腐败严重8.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内容的主题是()A.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B.中华帝国社会危机严重C.中华帝国与世界的联系D.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9.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为人们的历史常识。现代一些学者质疑这个传统观点,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这一质疑是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A.推动统治者的制度变革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导致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0.因地主逃亡、佃农抗租,1861年,江苏常熟太平军“着佃启征田赋”,改地主交粮为佃户交粮,佃农在交粮之后,仍有交租义务。苏州长洲县太平军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上述史事,可用于研究太平天国()A.推行平分土地政策B.得到农民广泛支持C.革命纲领的空想性D.领导集团发生分裂11.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下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图1A.顽固势力阻挠洋务运动开展B.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D.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12.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该传教士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清军的海防设施落后B.中央集权弱化C.“东南互保”局面形成D.军事战略失误13.据现有资料记载,1895年,何启和胡礼垣在《新政议论》中首先使用了“实业”一词;1898年,康有为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明确提出了振兴实业的主张;20世纪初期,“实业”一词在中国流传开来。“实业”一词在中国的流变()A.是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必然产物B.缘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标志着重农抑商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D.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14.1901年,《国民报》创刊号发文:“然所谓秦、汉、唐、宋、元、明者,一家之谓也;其争夺相杀,循环无已,皆一家之私事也……国家人人有之,人人对国有应尽之义务和应得之权利,任何人不能有专制之权。”这一观点意在()A.激发民族民主意识B.辨析国家与王朝之间区别C.宣扬三民主义思想D.为清末新政提供理论依据15.从1912年到1926年间,“中国社会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对传统家庭权威的质疑,以及争取妇女独立自主的权利”,“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也有自己的职业,更有大批的女工进入工厂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推进妇女解放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D.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奠定经济基础16.图2为某一刊物的目录节选。其横线部分应该是()第二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二、三、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四、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图2A.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B.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C.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D.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7.如图所示为上海画家鲁少飞于1937年年底创作的一幅漫画《制日寇死命的华北游击战》,描绘了中国士兵骑着战马勇敢冲锋砍杀日寇的景象。该作品反映了当时()图3A.日军速战速决企图破产B.全面抗战得到了各界认同C.百团大战取得显著成效D.中国人民强烈的抗争愿望18.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这一思想()A.揭示了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B.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C.旨在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1948年4月,华北各解放区金融贸易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制定了统一的财政金融政策,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部分仍在进行战争的地区,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同年5月,党中央决定取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这些举措是基于()A.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B.打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C.华北地区已基本解放D.落实七届二中全会精神20.1950年,人民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这一变化有助于()A.推翻国民政府统治B.巩固新生的政权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大跃进运动开展21.1962年初,湖南长沙的一些公社生产队自主探索各种形式的“联产记酬责任制”,湖南省委为此专门派驻工作组到生产大队了解情况,探寻乡村发展道路。这种探索的背景是()A.农业合作社已全面推行B.人民公社体制遭到否定C.国民经济调整已经完成D.责任制利于解放生产力22.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双方在公报中表达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也阐述了双方共识,如“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指亚太地区霸权)的努力”。由此可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A.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B.体现了“求同存异”的重要原则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差异和分歧D.开启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进程23.1979年至1990年,华北制药厂开展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并逐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90年,产品品种累计增加到98种,抗生素总产量较1978年增加54%,有紧密型联营企业25家。华北制药厂的发展()A.体现了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发展B.揭开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序幕C.得益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D.加快了中医药业的开放步伐24.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到:“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C.实现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D.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25.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则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主要源于()A.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B.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调整C.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D.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26.截至202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也都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A.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B.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已走向世界C.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D.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27.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式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A.神学思想走向衰落B.佛教统治地位确立C.社会平等逐渐实现D.种姓制度遭到冲击28.为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有了《十二铜表法》,对习惯法的理解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十二铜表法》()A.促进罗马帝国空前繁荣B.限制了贵族权力的滥用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形成D.加速了奴隶制度的衰落29.6世纪末,拜占庭史料首次以“桃花石”(Taugast)指称中国。此后,该称呼广泛出现于阿拉伯、突厥等语言文献。关于“桃花石”这一名称的源流,学界部分观点如表2:观点学者理由“桃花石”(Taugast)乃拓跋(thak-bat)的译音,用以指“拓跋”说【法】伯希和代北魏根据现存突厥暾欲谷碑碑文,桃花石(tabghaq)为“唐家”“唐家”说【法】夏德(Togus)之转音,意即唐朝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其师丘处机在阿力麻里(今“汉人”说【元代】李志常伊犁),见当地人“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表2根据表2,解读正确的是()A.伯希和为国外学者,立场相对客观B.暾欲谷碑为实物史料,故“唐家”说最为可靠C.拜占庭史料年代早于唐朝,可证伪“唐家”说D.李志常所记为
哈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20231121_23571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